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借助於激子动力学方法,推证了单吸附STM系统隧道电流和探针位置的直接关系式.该方法比现有的常规方法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3.
应用激子动力学方法,分析讨论了基底厚度对STM图谱的影响,并具体计算模拟了Au(110)基底厚度对STM图谱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元胞动力系统(CDS)格子气方法研究二组分混合化样演化若干特性。主要结果是:(1)元胞自身演化映射f的四种不同选取尽管:宏花样”(“黑白花样”)拓扑结构相似,但“微花样”(“灰度花样”)有明显差异,f2和f4所对应的花样在纯黑与纯白区域都存在更加精细的鱼鳞状结构;(2)双嵌段共聚物二组分不对称(即r≠0.5),在0.4≤r≤0.45范围内出现文献中尚未报道过的“颗粒-条状杂交花样”;(3)首次实施了六方格CDS模型,特别是“叠代过程用六方格,涂色用四方格”,结果表明方六格的确具有各向同性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4)Laplace平均算子《》的不同选取对相变花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6.
7.
分子动力学中势函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合适势函数来描述系统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础.本文概要回顾了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原子间互作用势函数.对各种势模型的理论背景、具体形式、应用范围、特点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8.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Ir(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Ir(110)-(1×1)的外层表面间的弛豫分别是-13.3%(△d12/d0)和+6.1%(△d23/d0),表面能σ=175meV-2,功函数Φ=5.22eV;相应的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的△d12/d0=-9.7%,△d23/d0=-2.4%,表面能为169meV/2,Φ=5.33eV.研究Ir(110)-(1×1)和(1×2)再构表面氧吸附,发现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正值,表明吸附为放热反应,且氧原子最有可能吸附在短桥位(shortbridgesite,SB).同时我们还模拟计算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和氧吸附再构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并记录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结果显示表面吸附氧的位置远高于{001}方向的铱原子列,但是在STM形貌图上氧原子基本上没有凸起.  相似文献   

9.
基于紧束缚SSH模型,本文讨论了激子的两种光跃迁,进一步提出了聚合物分子中光致载流子的有效途径-激子解离.我们发现:激子的高能跃迁使激子直接解离为自由的荷电载流子,从而参与聚合物分子中的光电流;低能跃迁形成的激子激发态的解离是强电场相关的,只有在强场下低能跃迁使激子解离为自由的荷电载流子.  相似文献   

10.
不接地导体平面电象法研究孙景泰,张效轩(西安联合大学物理学系,西安710061;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西安710062;第一作者,男,55岁,副教授)1平面是半径无限大球面的极限研究平面,可由球面问题开始.当半径趋于无限大时,球面趋于平面.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发射度是反映加速器束流品质的重要物理参数,束流发射度的精确测量在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CT法测束流发射度是利用CT原理与参数可调的输运元件相结合的方法测束流发射度。该方法具有对实验器材要求不高,不需要预设初始束流发射度图像,测量精度高的优点。在以往的CT法测量束流发射度实验中,四极磁铁的控制电流是均匀选取的,均匀的电流值对应的投影角度是不均匀的,角度的不均匀造成发射度图像的重建精度不高。提出先计算出的均匀角度对应的电流值,再根据电流值调节四极磁铁的控制电流;并编写模拟程序,进行模拟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弧度定标确定四极磁铁的控制电流比直接选取均匀四极磁铁电流值的方法测得的发射度更精确,同时减少了测量次数。  相似文献   

12.
SAMs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f Schiff base were prepared on the copper surface,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modern technique of surface analysi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ell-ordered and densely packed SAMs of N-2-hydroxyphenyl-(3-methoxy-salicylidenimine), designated as V-bso, were formed on the Cu(111) surface. And two benzene rings in the V-bso molecule were not flat on the copper surface, but tilted at a certain angl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system of self-assembly would b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AMs in the field of metal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3.
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结合镶嵌原子势,模拟研究了同质吸附Cu/Cu(100)和异质吸附Al/Ni(100)纳米薄膜中的吸附诱导表面应力.结果表明吸附原子对表面应力的影响主要源于两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吸附原子和底物表面原子的结合将导致底物表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强度减弱和平衡键长增加,从而导致表面压应力增加;吸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导致表面应力的变化,吸附原子间的吸引作用导致表面拉应力,而排斥作用导致表面压应力.这两种原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表面应力与吸附原子的密度密切相关,吸附原子与底物表面原子的结合所引起的表面应力的大小与吸附原子的密度成线性关系,而吸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表面应力与吸附原子密度间呈非单调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