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迷人的基因     
光着眼于科学知识普及的科普读物己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了。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花笔墨去阐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应是明智之举。《迷人的基因——遗传学往事的文化启迪》(以下简称《谜人的基因》)试图表达的也正是科学精抻与人文精神的大贯通,力图通过遗传学往事的追忆,让读者得到科学文化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社与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科学》2010,62(6)
近代崛起的上海,不仅是西学输入中国的桥头堡,也是大多数留学生离别故土的最后一站,更是他们回归祖国的第一个码头,当然也是他们传播宣扬科学文化的主阵地.由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与上海自然也结下不解之缘.今年是中国科学社创建95周年暨<科学>创刊95周年,笔者不揣固陋,梳理中国科学社与上海的关系,以饷读者并志纪念.  相似文献   

3.
吴家睿 《科学》2004,56(6):23-25
当科学家温伯格(Alvin Weinberg)在1950年代发明“大科学”(big science)一词时,他指的是大型火箭和高能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显然,在那个时代,只有高能物理学被科学界公认为是大科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大科学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在《科学》上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就是围绕着“大科学”展开的。最近,笔者有机会读到蒲慕明教授为英国《自然》周刊撰写的一篇评论——“大科学,小科学”,感到该文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观点和问题。因此,笔者借此专栏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蒲慕明教授以及其他关心此事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4.
病态科学     
Lang.  I 赵乐静 《世界科学》1991,13(6):49-55
“病态科学”一文发表在1989年美国物理学会的刊物《今日物理》第10期上.本刊特将此文翻译摘登,以飨国内的读者.该文自发表后,已引起不少反响,不少人认为朗缪提出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而且还联系了当前科学研究中的实际,但也有人担心这会影响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正常争论.我们认为,必须将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病态科学区分开来.不能将一切错误都归结为病态科学.但另一方面,从大量科学史中的例子,包括我国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事例来看,病态科学提出的确是一类真实的并且产生影响的社会现象.正视它,研究它,并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正是为了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而引起国内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正是编者发表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飞雪飘零的北国,在扬扬洒洒的絮语中,迎来了2007年的第一抹晨曦、第一缕钟场。袅袅余音中,我们心怀热望,向读者祝福、向科学祝福、向中国祝福;祝福给了我们温度的读者快快乐乐;祝福给了我们力量的科学蓬蓬勃勃;祝福给了我们坚强的中国和和美美。  相似文献   

6.
汪广仁 《科学》2005,57(6):17-20
1915年1月创刊的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科学救国为宗旨的《科学》杂志,是中国现代早期科技读物中的一枝奇葩,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十年中,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编排吸引了读者,不仅向人们介绍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以它所弘扬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其中.与其科学救国宗旨相联系的科学功能观.更是它所弘扬的科学思想中的突出内容。在它出刊的每一卷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它全面地阐释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内涵,从不同的社会领域。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了翔实的论证,并引导人们将其实践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洪流之中。这不仅在当时对于广大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我们致力于科教兴国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戴吾三 《科学》2006,58(6):47-50
科学知识的艺术化是指以科学知识体系中的概念、定律、实验、图形等为基础,结合大众的生活经验加以光色、动感的艺术化处理。它充分运用摄影、电脑绘图软件、彩印等技术,以产生引人兴趣的视觉效果,由此丰富了科学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科学知识的艺术化易在视觉上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进而使他们对未知的科学知识产生了解的欲望,并且有助于读者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而必须注意,艺术化只是一种方法手段,它并不等同于科学知识,如果脱离背景基础,缺少辅助阐释,单就图像的审视甚至可能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8.
张剑 《科学》2011,63(5)
求知求真是人类漫长的追索之路,追索的成果铸成不同历史形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本刊自本期起连载张剑的文章,以人类科学文化中心从古希腊,历经意大利城邦、英国、法国、德国直到美国的转移过程为线索,通过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地域特征的人物和故事,演绎人类求知求真的生动历程。同时,也介绍同时代中国的相关状况,给出中外科学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场景,为读者理解科学文化的历史发展提供一个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1998,43(16):1791-1792
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科学通报》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科学通报》进行了改造,以期缓解读者市场的专业化与刊物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提高《科学通报》对不同专业研究人员的可读性、扩大读者群体、增加发行量,从而提高刊物的生存能力,奠定刊物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前期的改造工作主要是调整编辑方针和市场定位.针对两年多的改造工作,我们组织了这次“读者调查”.调查采用了通行做法:随刊散发了约4000份“读者调查问卷”,并且在1998年第3期正文刊载了一次“读者调查问卷”.截止到1998年4月底,共收回415份“读者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和分析如下:1…  相似文献   

10.
我刊2012年年初连载我国著名科学探险家位梦华先生的科学随笔《餐桌上摊开的宇宙》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大家一致认为他将深奥的科学道理以老朋友谈话的形式给予表现,用哲学思辨展现科学内核的文字风格,无疑是科普创作的一大突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得到科学的洗礼,哲学的滋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