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埃玛是两个为激情所毁的少妇,她们的悲剧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她们毕竟是出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且是出自两个不同作家笔下,因此,这两个形象之间在实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安娜追求的是高尚的爱情,而埃玛追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级的情欲。  相似文献   

2.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埃玛是两个为激情所毁的少妇,她们的悲剧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她们毕竟是出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且是出自两个不同作家笔下,因此,这两个形象之间在实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安娜追求的是高尚的爱情,而埃玛追求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级的情欲。  相似文献   

3.
在男权社会,女性常为弱者,社会对女性剥夺的权益甚多。因此,女性权利地位问题和女性的反抗就是一个社会历史的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意义。本文通过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文学形象:蘩漪和安娜的比较,揭露旧制度、旧势力对女性的摧残,讴歌女性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论述潘金莲是《水浒传》中人尽皆知的淫妇形象,玛格丽特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彻底的妖妇,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坏女人经典,海明威和施耐庵赋予的这两位女性形象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分析二者人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可给21世纪的现代女性一些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是世界文学之林中的两部杰作,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两书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描写了城市、农村,家庭婚姻和爱情悲剧,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状况,形象反映了俄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动荡变化的社会生活,深刻批判了俄国贵  相似文献   

6.
《化人游》是作家丁耀亢的戏剧作品,《潘金莲》是作家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丁耀亢和魏明伦这两位相隔300多年的作家,可能是基于相似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基于相似的艺术追求,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化人游》和《潘金莲》为他们的心灵共鸣提供了准确的解读文本。丁耀亢创作《化人游》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的。魏明伦创作《潘金莲》,从表面上看,仅仅是重写了"一个令人同情,令人惋惜,又招人谴责,引人深思的潘金莲"。但这种重写背后,同样基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端丽、温雅,感情深挚,风度迷人、在俄国文学中独具风采.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意蕴深广的肖像描写、细腻生动的心理刻划、迭宕多姿的情节故事,塑造了安娜这位叛逆的贵族妇女形象.譬如安娜去看歌剧的情节,一方面,描写了安娜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再次正面冲击,展示了安娜反叛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说明安娜对上流社会依然存有依恋之情,在安娜追求与反叛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出身和教养给她的影响,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心理,这是她可悲结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本文拟就安娜看歌剧这一情节,再谈安娜性格的反叛性,追寻安娜的死因.  相似文献   

8.
安娜与曾树生都是为寻找出路,追求个人幸福生活,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奋力抵抗的女性典型形象。但是,由于她们自身的局限性,选择了反抗又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使她们的出路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深渊。本文通过客观环境、享乐主义、依附习性三个方面比较安娜与曾树生的形象,分析她们出走的原因,揭示她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是两个悲剧性人物。在这篇章中作从四个方面阐明她们的相似之处,也从二个方面分析了她们的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10.
文艺理论界对“形象大于思想”的成因已有过很多论述。就笔者查阅过的文献资料看,众多的论述基本上没有跳出以下三个角度:第一,生活材料本身具有抗拒作家偏见的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被视为最有力的例证。托翁原想把安娜写成一个堕落的贵族妇女形象,而作品中实际写出的安娜,却很难给人堕落的感觉。究其原因,作品具体详尽地描写了安娜与卡列宁的  相似文献   

11.
安娜和蘩漪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两个典型形象。她们身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但本文探讨的是她们的本质区别:对“人”这个社会的最高价值体所特有的精神要求,以及促使她们为爱疯狂和最终造成人生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鲁迅笔下的子君是一对敢于冲破封建旧道德观念束缚,敢于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在她们大胆争取自由爱情的同时,客观上成为了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残酷、阴暗、不可理喻的一面.两个深深陷入感情泥淖中的女人,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结果被一切所抛弃,终没有得到最后的幸福,她们只有以死来表达对这种社会制度的抗议与批判,完成自己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45岁的安娜是个事业有成的单身女人,有车、有房也有钱。像很多女人一样,安娜一直想做母亲,可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她认为可以与之结婚生子的男人。岁月不饶人,等着等着,安娜终于知道自己再也没有办法怀孕做母亲了。她心里很难过,不过还是做了个决定,给自己买了条小狗。这条狗名叫汤姆,十分惹人喜欢,它的到来给安娜原本孤单的生活增添不少色彩和快乐。安娜对汤姆更是非同一般地在乎和疼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在了汤姆身上。  相似文献   

14.
沈军 《科技信息》2011,(22):32-32,35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位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她抛弃一切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却失败,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她的悲剧的命运结局令人扼腕。本文旨在分析安娜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中国妇女在追求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对生活哲学的苦苦思索和对自身价值的勇敢探寻,从而揭示了妇女解放的本质规律:无论是追求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还是追求精神生活的更新,都要经历艰苦的斗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对女性形象所蕴含的美质的开拓与表现,也构成了作家创作的基本思想基础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两个经典形象安娜与吉提,寄寓了作者对家庭与婚姻的思考和追问。安娜与吉提无论是在对待爱情、对待丈夫的亲人、对待孩子方面,还是在对待丈夫的事业、家务劳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表明女性只有像吉提那样,承担起自己为妻为母的责任,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社会才会安定,家庭才会和谐,个人才会幸福;如果像安娜那样,只求张扬享乐的权利而不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结果就只能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7.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塑造了爱玛这个女性形象。作为大胆追求爱情的悲剧女性,无爱的婚姻与强烈的爱情追求的矛盾,纠结于社会因素的情感困境,都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她们走向各自归宿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笔下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婚姻作为谋生手段的女性、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以及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这三种类型。这几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尤其是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所面临的生存困窘与危机的揭露与反思。同时这对于当代中国女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安娜和包法利夫人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生活的时代相近,都有表面似乎幸福而实际并不和谐的婚姻家庭,有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有因爱情幻灭而自杀身亡的悲惨命运。但具体社会环境和家庭地位、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引起悲剧的主要原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