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邓析的“两可说”历来被视为是诡辩。如果我们用博弈论为工具来分析“两可说”的最为著名的一个事例“赎尸博弈”,可以说明,“两可说”的建议完全符合博弈论理论要求,决非诡辩。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的一个哲学学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光远先生在这两篇文章中再次阐述了中国哲学自然辩证法学派的特点 ,对“人工的自然”、“天然的自然”、“社会的自然”概念又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与说明。他也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名称是否变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修订和编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和《中国自然辩证法词典》提出了主张和具体的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在文中提出了新的科学技术的哲学问题 ,提出了认识论的新的途径问题。于老严谨的学风 ,缜密的逻辑思维、清新的理论思路 ,字里行间所洋溢的激情 ,很难让我们与一个年届九旬高龄的老人联系起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中国哲学自然辩证法学派的建设中来 ,参加到于老将主编的《社会的自然大辞典》中来。有志于此的学者请与《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3期刊登了《关于“碳”与“炭”在科技术语中用法的意见》,对其中的“几点说明”和“特例1”,我提出以下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基础研究"十五"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研究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省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科技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总体战略和部署,根据“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着眼于“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全省长远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基础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多年资助工作的基础与经验,透选并实施“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推动我省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实现我省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和人才资源,制定本计划。  相似文献   

6.
英国政府以及有关学术团体发表的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个报告,探求Pus这一概念在英国的发展,说明了今天的“公众理解科学”已经不同于最初传统意义上的“公众理解科学”,即已经由科学家到公众的单向流动过程,转变成为由科学家到公众、公众到科学家的双向互动过程了。  相似文献   

7.
全国名词委信息科技新词审定组这次发布试用的信息科技1998年第一批新词,仍属于因特网中与大众密切相关的一些新词,共26条。在这一批新词中,下面几个词需要作一点说明:1.序号为98.X.1的intranet,中文推荐名为“内联网”,又称“内连网”。in...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05,(20):33
海南省琼海市椰子寨,现年33岁 的黄开宁9年前无意中救治并收养了 一条身长不足一尺的小蟒蛇。9年中黄 开宁对蟒蛇照顾得无微不至,几乎是同 吃同睡;蟒蛇则“反哺”报恩,为黄开宁 牵线搭桥、看守家门、照顾孩子,成为黄 家尽职尽责的“保姆蛇”。现在,这条蟒 蛇已成巨蟒,长约4米,重100多斤。 1996年8月的一天,黄开宁在槟  相似文献   

9.
“克隆人”相继“出世”世界上首个克隆婴儿“夏娃”还未验明正身,“克隆人二号”便接踵而至。美国时间1月4日,邪教组织雷尔教派成员、“克隆援助”公司总裁、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对法新社说,第二个克隆宝宝已经降临人间,她的“父母”是一对荷兰女同性恋者。据雷尔教派下属的“克隆援助”公司发言人加利透露,“克隆人二号”于“当地时间”1月3日晚间诞生,但是她并没有说明这个“当地”究竟是哪里?不过,“当地”是某个北欧国家。加利说:“第二个克隆婴儿已经诞生,这是千真万确的。她的父母拥有荷兰国籍,但宝宝并非在荷兰所生。”  相似文献   

10.
"文革"期间的相对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期间,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文章根据有关原始资料,比较系统地讨论了这一时期对于相对论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及方法作了初步分析。文章指出,我国“文革”期间对相对论的批判是一种哲学批判,是对相对论物理内容的严重歪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11.
“求是”与“致用”,作为学术研究的两种理念,它们之间究竟何者更为根本,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剪不断”的话题。不难看出,近代以来,中国学人关于学术理念的探讨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左右摇摆:或主张学术研究就是“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纯粹“求是”,学者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主张学术研究必须“学以致用”,求真只是手段,致用才是目的,学者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清末时期章太炎的“实事求是”与康有为的“通经致用”之争就是这两种学术理念的典型代表。当然,这种极端的观点必然逃不脱被扬弃的命运。梁启超曾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他给“学术”下的那个定义——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就是对康梁学派过于强调“致用”而“借经术缘饰其政论”致使“其业不昌”的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物理学名词》(2019)和国际科技术语委员会(CODATA)推荐的“量表(2018)”以及量纲分析,并且通过中西语言特点对比,由“数”与“量”谈及“数词”与“量词”,论述了区别“常数”与“常量”的原则,表明将“constant”一词译为中文时,如果它所代表的物理量有量纲,则应译为“常量”,反之则译为“常数”。说明在中文科技术语中,常数与常量的区别是明确的、可规范的。  相似文献   

13.
八达岭高速事故多发,牵出极限设计内情高层领导集体出动、赶赴事故现场就意味着有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然而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这样的情况却时常发生,往往都是重特大事故。这就使得这条北京惟一的山区高速公路在一夜之间变成让司机们感到恐怖的“死亡地带”,这个危险路段也无疑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技术哲学"九五"发展统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技术哲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综合性的哲学核心期刊发表的技术哲学论文数还偏低等等。通过对“九五”期间全国报刊上发表的技术哲学论文进行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可以更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北京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有关文件,以及本中心研究生培养目标,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所有向本中心提交学位论文申请学位者。 一提交学位论文的资格要求 第一条按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达到本中心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博士生还须按期通过学科综合考试,成绩达到优或良。 第二条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重要学术刊物上,硕士生一般发表1篇,博士生至少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说明见附录。 第三条未发现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侵犯他人(包…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过程"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一种动态的思维与系统的观念来解读作为“过程”的技术,指出“过程”是一种包含着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同时也包含着人的实践活动的演化。分别从宏观意义上的抽象化技术,中观意义上的“技术集群”概念,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具体化技术三个层次,探讨了技术在这三个层次上的“过程”性表观。  相似文献   

17.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年前,我发表了一篇论文《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不可通约的”术语吗?》。在那篇论文中,我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否定性的回答。因为爱因斯坦在1946年撰写、1949年发表的“自述”中,马赫在1905年出版的《认识与谬误》、可能在1895/1896年的系列讲演“探究的心理学和逻辑”中,都曾经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le,inkommensurabler)术语——先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在本文,我拟通过手头的资料论证,库恩也不是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首次使用“范式”(paradigm)术语的人。  相似文献   

18.
蓝咪咪拉着铃铛蛋,轻手轻脚地穿过一条长长的小巷,来到一个宽敞明亮的玻璃棚边。墙上的霓虹灯闪着一行大字: 凡尔纳物种设计院5号园铃铛蛋问蓝咪咪:“这是什么意思?”蓝咪咪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大概,大概又是三角板爷爷在这里搞什么物种设计吧?”“物种”怎么能“设计”呢?铃铛蛋琢磨半天也没弄明白。管他呢,设计就设计吧,我倒要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宝贝。铃铛蛋跟着蓝咪咪悄悄走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围绕科学的“计划”与“自由”发展这一主题,科学家、政治家、人文学者与社会民众展开了三次热烈的争论。在争论中,人们逐步达成一致的观点:政府应主导和组织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最终要体现国家目标。这些观点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科学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09,(11):14-14
美国十几位健康专家称,如果这11条中能达到7条,就够格称为“真正健康”的男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