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流水污染治理经历了一个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过程,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也随之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以汾河治理为例,设计基于WEB的河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决策支持系统。介绍该系统的总体框架,重点讨论系统的用户类型、决策与控制机制,最后分析削减水污染物总量的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2.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当前我国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其基础是初始排污权的合理分配,其中按比例分配法配合排污申报制度是管理部门目前采取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的采用带来了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排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动态博弈行为.在该博弈中,有两种控制方式可供管理部门选择,即控制排污削减总量和控制允许排污总量.Stackelberg模型是经典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两种控制方式下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建模和分析.以此为基础,侧重在政策的动态一致性方面,对两种控制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在管理部门有信誉的情况下,前者一般不具有动态一致性,而后者总具有动态一致性,从而得出了后者优于前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排污权交易条件下,有效控制厂商违规排污行为的机制问题。结果表明:环保部门只有提高控制的时效性,才能有效控制更看中当前利益厂商的违规排污行为;环保部门的最优事后控制是将厂商的违规排污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控制;环保部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存在额外成本,并且实施有效控制的要素存在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园林绿化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论和生态要素阈值法,从小城镇人口承载力、碳氧平衡和水资源供应等生态要素方面,根据能量守恒与物质循环的原理,分析各个生态要素在系统平衡状态时的阈值,剖析小城镇生态平衡制约因素;同时,利用园林规划理论与生态学理论,对小城镇园林绿化总量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将生态要素阈值作为园林绿地规划指标的约束条件,基于小城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小城镇园林绿化总量控制模型,寻求小城镇适宜的园林绿化总量.  相似文献   

5.
可分离物品拍卖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勇  王清 《系统工程学报》2008,23(2):208-214
以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为背景,针对治污边际成本为私有信息的情况,研究了一个资源分配的拍卖方法和模型.具体地,首先分析了无偿分配的局限性和局中人可能的策略行为,也讨论了一种确定总量的有偿分配方法可能的均衡结果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可分离物品拍卖思想给出了一种可变总量的竞争分配模型,研究了其有限激励性和分配有效性,同时也得到了一个统一价格拍卖的均衡结论,该结论与现有的一些成果相比更具一般性.最后结合湖北省环境规划有效性的评价讨论了该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车辆特征的差异, 将用户按车型分为有限类,用户依据出行成本随机选择出行路径.为了达到合理分配流量和减少排污的目的,交通管理者按车型对用户收取拥挤税和污染税.通过建立多车型随机变分不等式模型,得到了包含拥挤税和污染税的依车型的最优收费,最后提出了基于效率损失的政策评价指标. 数值试验表明:随着环保强度加大, 系统总污染逐渐下降, 评价指标有效.  相似文献   

7.
排污申报机制设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基于不完全信息 Stackelberg动态博弈模型 ,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政府管理机构让各排污企业申报排污量的博弈模型 .分别就政府管理机构的平均主义与非平均主义偏好两种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并对政府政策的动态一致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瓶颈道路使用收费的理论及模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从经典的瓶颈模型开始,论述了道路系统达到最优使用状态的可能性及措施,提出了道路使用的动态收费策略,并对进一步扩展瓶颈模型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曾静  薛定宇  袁德成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21):5898-5902
对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相关领域进行评述,从应用角度对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进行分类,分析了模型结构的分解方法,控制问题分解及各控制子问题的求解方法,以及各控制器之问如何交换信息以取得最优解.概述了不同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的系统分析成果,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评述,提出了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控制Lyapunov函数新性质的逆最优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控制Lyapunov函数的新特性,对非线性仿射系统进行了逆最优控制器的设计,进一步改进了基于控制Lyapunov函数的控制器的性能,并且该控制器对于一定范围的输入不确定性具有鲁棒性。将结论用于陈氏混沌系统不稳定平衡点的渐近稳定控制律的设计中,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两次校准间隔期内,采用测量过程控制方法保障测量仪器的精度.针对小样本数据特征下传统控制图容易出现 误发警报错误的问题,分析了测量过程控制方法,在核查数据具备先验信息和不具备先验信息两种情况下,分别将随机加权法和Bayes分析法应用于核查数据分布的参数估计,从而优化控制图参数.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控制图相比,经过参数优化后的控制图更加合理、可靠,明显降低了发生误发警报错误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把厂商的污染治理投资区分为概念性污染治理投资和操作性污染治理投资,并以概念性污染治理投资率、操作性污染治理投资率和排污权交易量为决策变量,以厂商的累积污染削减量、排污权存储量和排污率为状态变量,以计划期内的总污染治理成本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个跨期间排污权交易条件下的厂商污染治理投资动态控制模型.分析了概念性污染治理投资、操作性污染治理投资和排污权交易量对厂商累积污染削减量、排污权存储量和排污率的动态影响,给出了动态最优的概念性污染治理投资策略、操作性污染治理投资策略和最优的排污权交易量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式 ,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污染控制成本模型 ;通过该数学模式研究了控制污染的非线性逼近理论求解方法 ,探讨了成本最优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个算例。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所导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构建植被生态拦截带和前置库组成的非点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生态拦截带能有效地减少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流失,能使农田土壤水土流失中的氮素向水体中的流失损失减少50%以上,磷素损失减少70%左右,但存在一吸收固定阈值;前置库能有效汇集上游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表4,参10.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主分量分析法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污染约束下可耗竭资源最优消费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假设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运用最优控制理论,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将污染因素充分体现在效用函数及约束条件中,构建了污染约束下可耗竭资源最优消费模型并给出具体解析解.结果表明:消费函数是初始资源储量与初始污染存量比值及初始污染存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的减函数;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量最大值与其初始值比值是贴现值的减函数,该比值也是初始资源储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及初始污染存量与初始资本投入比值的增函数.由此得出结论:污染的初始值较高会使得消费减少,遏制经济的增长,这说明从居民消费角度看,经济增长与治理污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该结论对促进我国增加治理污染的投入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厂商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信息外溢的视角,以创新信息的外溢度作为模型的内生变量,以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作为厂商污染治理技术投资的动力,并应用两阶段动态博弈方法,分析了寡头垄断厂商在不合作和合作进行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情况下的最优创新投入以及最优产出和最大利润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厂商的最优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合作时,厂商的最优治污技术投资更多,而且投资效率更高,产量也更高,同时能获得更多长期利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日趋严重而至今尚未得到普遍重视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针对政府、村集体和农民3个主体的治理行为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各主体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结论,提出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必须加强政府与农民的合作和农民之间的相互合作的建议,结合实例利用shapely值确定了各个主体方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费用中的合理分摊问题。表1,参12。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一体化钢铁生产模式需求,考虑客户需求柔性化的特点,首先描述炉次计划及其一体化工艺约束,然后建立了多目标一体化炉次计划优化模型,针对模型设计了两阶段启发式算法,第一阶段提出了基于规则的分组策略,第二阶段提出了概率匹配法.最后,对比分析两阶段启发式算法与人工编制方法处理某钢厂实际生产数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铁路保价运输管理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提出了考核铁路保价运输管理与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以期达到促进铁路保价运输工作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