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聚驱油井压裂效果的确定是聚驱开发预测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历年油井实际压裂效果及变化规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压裂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注聚时含水、压裂时含水、压裂时单井日产、压裂层段有效厚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并在研究聚合物驱压裂增油机理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聚驱压裂增油量和有效期的预测方程,预测精度在95%以上。在油田生产中,可以利用该回归方程预测聚驱油井压裂的增油量和有效期。  相似文献   

2.
聚驱油井压裂效果的确定是聚驱开发预测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历年油井实际压裂效果及变化规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压裂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注聚时含水、压裂时含水、压裂时单井日产、压裂层段有效厚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并在研究聚合物驱压裂增油机理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聚驱压裂增油量和有效期的预测方程,预测精度在95%以上。在油田生产中,可以利用该回归方程预测聚驱油井压裂的增油量和有效期。  相似文献   

3.
针对由水驱转变为聚合物驱过程中的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研究不同注聚含水率时机、不同聚合物黏度、不同渗透率条件以及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影响条件下的聚合物驱产液指数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由水驱转为聚合物驱过程中,产液指数变化整体上经历水驱上升段、聚驱速降段、聚驱缓降段以及聚驱回返段四个阶段;聚合物驱阶段的产液指数下降幅度主要受注聚含水率时机以及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聚合物驱产液指数由最大值下降到最小值对应的注入孔隙体积之差受聚合物溶液黏度、渗透率条件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判定聚合物驱合理产液下降幅度、甄别聚堵生产井、预测产液下降周期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由水驱转变为聚合物驱过程中的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手段研究不同注聚含水率时机、不同聚合物黏度、不同渗透率条件以及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影响条件下的聚合物驱产液指数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由水驱转为聚合物驱过程中,产液指数变化整体上经历水驱上升段、聚驱速降段、聚驱缓降段以及聚驱回返段4个阶段。聚合物驱阶段的产液指数下降幅度主要受注聚含水率时机以及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聚合物驱产液指数由最大值下降到最小值对应的注入孔隙体积之差受聚合物溶液黏度、渗透率条件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判定聚合物驱合理产液下降幅度、甄别聚堵生产井、预测产液下降周期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往注聚区块转后续水驱技术政策并没有规范,也没有深入的研究,转后续水驱的时机和方法各不相同;部分区块转后续过早,导致停注聚后含水上升过快,转后续水驱过晚聚合物成本高、经济效益差。该文对以往转后续水驱区块停注聚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转后续水驱的最佳时机,又根据以往转后续水驱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停注聚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海上早期聚合物驱开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6年渤海L油田开展了早期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至今取得了一定的增油效果。目前陆地油田、渤海J油田高含水期聚合物驱的矿场试验中,见效后生产特征出现明显的含水下降漏斗或下降趋势,而在渤海早期注聚L油田见效后并未出现明显的含水下降漏斗或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L油田开发早期见水后含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聚合物驱“降水效果”不足以抵消水驱“含水快速上升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渤海L油田早期聚驱注入压力及含水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含水在聚驱与水驱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说明早期聚驱开发特征。为早期开展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设计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渤海油田早期聚合物驱动态规律及见效时间判断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渤海某油田数据,建立典型模型,进行不同时机聚合物驱含水率、产油量变化规律研究。提出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定义,判断早期聚驱的见效时间,分析注聚时机、纵向变异系数和流度比对无因次见效时间的影响,提出不同时机聚合物驱见效时间判断原则。结果表明:早期聚驱存在临界注聚时机,大于该临界值时,含水率曲线形态与中后期聚驱一致,有明显的下降漏斗;小于该临界值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下降漏斗,而处于缓慢上升趋势;是否出现含水率下降漏斗不能作为判断注聚见效以及确定见效时间的唯一标准。利用生产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检验,相对误差小于10%,能够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油藏尺度上,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驱替相的粘度进而将驱替相波及效率大幅度的增加。无论是水驱还是聚驱原油,微观波及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宏观的驱油效果,注入时机就是影响波及效果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水驱突破时刻为注聚时机的分界点,采用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注入时刻对非均质模型原油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影响,对比分析最佳注入时机。结果表明:水驱突破前转注聚可以使采收率达到50.26 %,直接注聚的采收率为40.01 %,水驱突破后转注聚的采收率为35.18 %。而且水驱突破前转注聚中,残余油分布以油水混合状和孤滴状,其次是斑块状和网络状。表明突破前转聚效果最好,为最佳的聚合物注入时机。  相似文献   

9.
高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2):5597-5601
砾岩油藏比砂岩油藏更加复杂特殊,不能把砂岩油藏聚合物驱油的方法直接应用到砾岩油藏。分析了砾岩油藏的储层和孔隙特征,对已经开展的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对比分析了试验区与砂岩油田聚合物驱含水、注入压力、见聚时间、产聚上升速度、提高采收率幅度等。在实验室配方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聚合物注入浓度、段塞大小、注入速度和注入时机等敏感因素的分析,得出聚合物驱工业扩大化试验最优注聚参数:聚合物注入时机:含水率85%,平均注入浓度:1 500 mg/L,注入段塞大小:0.6 PV~0.7 PV。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原油黏度覆盖范围广、实施聚合物驱时机早晚不一的问题,需对预测水驱产油量的水驱特征曲线方法进行适应性分析,以便筛选合适的增油量评价方法。根据渤海海域某稠油油田实际油藏数据,建立典型模型,考虑不同聚合物驱时机和不同原油黏度情况下,分别用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不同含水阶段下水驱产油量,从而得到相应的聚驱增油量,与数模计算结果对比,计算其平均误差和标准差,从而筛选出合适的增油量评价方法。根据适应性分析结果,对渤海某聚合物驱试验区进行增油量分析,与数值模拟跟踪评价结果对比其结果误差较小,准确性高。为准确计算渤海油田聚合物驱增油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许多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目前任11碳酸盐岩油藏存在单井产油量低,注入水利用系数低,水驱效率越来越差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新途径,以便进一步发挥油藏生产潜力。分析了任11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任11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从注气强度、注气方式、注气部位,生产气油比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油藏注CO2方案模拟计算20年,产油量显著上升,采用注CO2可比目前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3.5%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二类油层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断东东块二类油层2009年2月改注聚表剂驱,通过研究区块改注聚表剂驱后,注入井注入参数及采出井生产参数的变化,得出:注入、采出能力、油层动用状况及采出井含水变化的特征。通过分析采出井油层发育状况及井组注采关系看出:二次见效及改后见效井,聚合物阶段,井组聚合物用量较少,采出程度较低,剩余油饱和度较高;针对这部分采出井,加大注入井措施力度的同时,提高注入井配注及注入浓度,加强聚表剂注入;针对采出井采液指数下降、供液不足及沉没度低的井增多的情况,及时调整机采参数,对采出井薄差油层压裂改造,提高注聚效果。截止到2009年9月,区块阶段提高采收率4.9个百分点,预计最终提高采收率1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海上油田实施化学驱高效开发新模式,受制于大井距、多层段、强非均质性以及海上平台寿命有限等因素,使得传统聚合物驱方案设计适应性较差且调整余地较小,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进而科学地对聚合物注入方案进行设计、优化和控制成为新模式在海上油田进一步推广的关键。重点对聚合物驱见效阶段的见效机理及强化见效控制对策进行研究,通过核磁共振实验分析聚合物驱见效阶段不同级别孔隙的动用状况,从微观角度揭示聚合物驱见效机理,并基于数值模拟和代理模型对见效阶段注入浓度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注入聚合物溶液体系的适应性在见效阶段体现为体系的微观流度比改善能力对不同级别孔隙不同油水分布状况的匹配性;(2)对于见效阶段而言,优化目标实际上是加强动用均衡性,强化见效,使在后期更加难以动用的小孔隙在见效阶段得到有效动用;(3)在代理模型思想指导下,建立了注入浓度与强化见效主控因素之间的响应面决策模型,可以快速、有效指导聚合物驱全过程注入参数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上油田开发的特殊性,总结了海上化学驱技术在多功能高效驱油剂、平台注入设备、采出液处理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分析了该技术在国内3个海上油田应用的成功经验与增油效果;以国外实施海上化学驱的油田为实例,总结其在深水聚合物驱与水平井聚合物驱实践方面取得的经验。研究与实践证明海上化学驱技术可行、经济有效,可大幅度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典型的深海浊积砂岩油田AKPO为研究目标,剖析了浊积水道和朵叶的储层特征,以注采井组间砂体连通方式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特征评价了注采井组间的连通性,确定油田在无水采油期的注水策略。基于时移地震揭示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水驱波及特征,形成了油田注水突破后的注水以及控堵水策略,建立了适宜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在无水采油期阶段,基于注采井组间砂体的连通方式应用以“控制压力”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策略,实现不同井组的分级配产配注;在中低含水阶段,基于储层沉积类型应用以“提高波及”为重点的注水强度优化方法,即依靠水动力学方法来改善水驱波及系数,水道储层注采井组采用周期注水提高“纵向”波及系数;朵叶储层注采井组采用改变液流方向提高“平面”波及系数;在高含水阶段,应用适宜深海油田的“低成本”分段控堵水方法,实现深海油田经济有效的控堵水。上述深海浊积砂岩油田高效注水策略经AKPO油田实践,实现AKPO油田高峰采油速度达到5.5%,连续7 a实现稳产,预测油田采收率达到53%。系统形成深海浊积砂岩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高效注水策略,该策略简单易行、经济有效,可以指导同类深海油田的注水优化。  相似文献   

16.
海上陆相沉积油田普遍采用注水的开发方式,深入研究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规律,掌握注水井真实吸水能力,就能合理调整注采系统,提高注水油田最终采收率。统计发现,海上注水开发油田普遍存在吸水能力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与理论研究不符,故利用理论公式来计算所得结果往往偏大。通过引入t时刻表皮因子S(t),模拟注水过程中流动附加阻力的变化,提出了考虑注水表皮影响的海上油田吸水能力预测新方法。海上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主要受:(1)水驱油过程中流度比增加的正影响;(2)由于水源受限、平台水处理设施局限以及水质处理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注水表皮增加的负影响。二者的耦合最终体现为油田最终实际吸水能力的变化。与以往理论公式相比,新方法能够考虑注水过程中表皮增加带来的负影响,得到的吸水能力变化趋势更加符合现场实际,对海上注水开发油田吸水能力预测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渤海油田某稠油油藏为典型区块,根据海上油田特点建立基础方案,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块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注汽强度、注汽速度、井底蒸汽干度、蒸汽温度、焖井时间和产液速度进行研究,并采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块蒸汽吞吐的最优生产方案为注汽强度为20t/m,注汽速度为250m3/d,井底蒸汽干度为0.5,蒸汽温度为340℃,焖井时间为5d,产液速度为200m3/d,并得到了各注采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注汽强度井底蒸汽干度产液速度注汽速度蒸汽温度焖井时间。该结果对于海上矿场蒸汽吞吐注采参数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特低渗—超低渗油层渗流特点,选取西峰油田长8油层21块岩心,通过室内水驱油实验研究,分析了低渗透油层驱油效率与储层渗透率的关系,驱油效率与注水倍数的关系,以及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层在渗透率较低的范围内,随渗透率的降低,驱油效率则急剧降低;随注水倍数的增加,各含水阶段驱油效率增加的幅度不同,消耗的注水量也不同;随着驱替压力梯度的提高,驱油效率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