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土壤养分化验,查清了城固县土壤养分现状、分布、面积等基本情况,对比、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五年来与五年前及1982年土壤普查结果土壤养分变化情况,提出了今后耕地培肥利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客土为下垫面的特点,采用网格取样法,结合地统计模型,分析了公园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参数的空间分布与变异特征。研究表明:公园土壤营养水平较低,各养分参数的变异水平不同,但具有同一级空间变异结构。受客土回填的随机影响,土壤养分整体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其中,全氮、有效氮和铵态氮的分布还受人工施肥的影响,空间相关度最弱;而硝态氮受局部区域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空间相关性最强。基于半方差球状理论模型的普通Kriging估计揭示了土壤各养分参数的空间变异特征,表明有机质对全氮、有效氮和全磷的空间分布有较强影响,而溶解态养分如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本研究可为公园土壤养分流失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新建城市公园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效养分系数计算出土壤供肥量,获得不同土壤类型在测土配方施肥实际运用中的有效养分系数.回归分析显示,其结果达到极显著程度.根据测得的有效养分系数进行复混肥配方的筛选试验,得到三大作物(玉米、大豆、水稻)的专用肥配方.  相似文献   

4.
选取狮城镇的一个正方形区域作为实验区,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尺度下景观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随着尺度的增加,景观多样性程度也不断增加,另外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具有显著变化:在小尺度下不同多样性指数估计值形成的斑块比较破碎,随着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格局的复杂程度趋于简单,空间变化减少,估计值相同的区域连通性逐渐增强;不同尺度的最优拟合理论模型不同;4个尺度下景观多样性均具有弱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自相关性只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地名景观特征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河南省村级粒度地名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地理编码,实现数据空间化,然后运用统计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手段对地名的统计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河南省地名景观的区域件特征进行探讨,最后完成河南省地名景观区划.分析表明,河南省地名景观具有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是千百年来该区域人类活动和文化交融的结果,河南省域内不仅"山水"地名景观丰富,而且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地名较多,突出了根植于中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下的历史积淀与集聚性.同时河南省的地名景观在地域上表现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6.
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计划、 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以及促进湖北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等提供科 学决策依据。 在城市-城市群-省域多级尺度特征上, 结合地统计方法、 空间自相关分析、 分段回归模型等, 提出了一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多尺度动态模拟流程方法。 利用此方法, 在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湖北省 3 个 尺度上, 对湖北省 1990 ~2010 年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动态模拟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 20 年来, 武汉市人 口持续向中心集聚, 依旧处于城镇化早期阶段, 且其人口格局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带; 在 3 个地理尺度 上, 人口空间分布均有表现为明显的集聚特征, 随地理尺度的扩大, 人口密度梯度趋于平滑。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尺度的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有利于科学表征氮素在连续尺度空间上的变异,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耕作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江汉平原后湖农场为样区,以土壤全氮为例,分析该区域1 000m和200m两个嵌套采样尺度数据样本,应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进行空间结构拟合分析,并探讨不同尺度上氮素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上空间变异特征差异明显,随着尺度的减小空间相关性变弱;同一尺度,由于受成土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变程、结构方差等特征函数也不尽相同.2)经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ANOVA),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氮的大尺度空间结构无显著性影响,而小尺度上则影响显著;土壤类型对大、小尺度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异均有显著性影响,随尺度增大显著性增强.因此,研究全氮含量变化影响因素的机理时,1 000m采样间距以下全氮含量变化研究需考虑土壤类型可能会带来农场土壤全氮显著性差异的影响,而200m以下采样间距则需同时考虑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给土壤全氮含量带来的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肥料"3414"试验获得配方施肥模型的各参数,建立芳草湖农场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导入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建立空间数据库。采用Kriging Interpolator扩展分析模块进行养分含量空间分类。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芳草湖农场的土壤供氮、供磷水平比较低,而供钾丰富。推算以连队范围为基础的平均施肥量,并依此建立了基于各田块的推荐施肥软件。  相似文献   

9.
黑土的利用与保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多个领域。明确黑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是黑土保护重要的基础和切入点。本文以典型黑土区黑龙江宾县为例,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模型并结合"3S"技术对黑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空间分析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具有中等强度空间变异性,全氮具有较强烈的空间变异性,极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其中HH高值聚类主要分布在糖坊镇和满井镇,LL低值聚类主要分布在经建乡、民和乡和摆渡镇。在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方面,河水冲击物和暗棕下的土壤养分最高。据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海拔、坡度、坡度变率和侵蚀密度与各土壤养分含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磷肥和钾肥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人为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安徽科技》2011,(Z1):21-22
一、课题实施背景肥料养分投入特别是化学肥料的使用对粮食产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农田养分资源利用重视化肥的投入,忽视土壤和有机养分资源的利用;区域养分资源管理强调单个作物的施肥推荐,忽视肥料使用的宏观调控和田块尺度的精确施肥,导致安徽省麦稻产区肥料利用效益不高、环境与农产品质量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养分资源综合运筹技术已成为安徽省麦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MPROPER LAND USE BY MANKIND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SOIL EROSION[1].THROUGH CHANGING VEGETATIVE COVER,SOIL PROPERTY AND RUNOFF VELOCITY,LAND USE AFFEC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EROSION[2―5].AS SCALE CHANGES,NOTABLE CHANGES WILL OCCUR I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S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CURRENTLY,RESEARCH ON LAND USE AND SOIL EROSION IS CHAN…  相似文献   

12.
遥感影像分类在景观格局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桂林市2002年ETM+和2006年中巴资源卫星这两个时段的遥感图像为例,基于ERDAS IM AGINE等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解译,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了解景观生态过程变化趋势,探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的关系.采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并对桂林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关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这一项研究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研究区自然要素地带分异为基础,强调物质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异,提出基于景观遥感信息及区域综合分析的内蒙古自然地带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8年和2007年的遥感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中牟县农业景观格局动态,采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尝试对农业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研究区近20年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地表温度对此动态有明显响应.不同景观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1988年旱地景观和2007年未利用地景观的地表温度均比河渠高出10℃以上,而本研究区建设用地景观对地表温度影响作用偏小.距河渠景观较近的廊道缓冲区平均地表温度较低,而趋向道路中心线时其缓冲区的地表温度升高.研究表明,相比前人在城市景观热环境效应研究所得结论,农业景观格局对区域热环境有自己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典型坡改梯地为例,经过土样采集、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从土地利用方式、坡改梯年限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质量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整体处于中下级水平;有机质和养分全量在土壤中比较稳定,速效养分的变异程度较大。除了全钾以外,其余各项评价指标均与有机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肥力质量综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荒地、菜地、林地、粮田、果园;随着坡改梯时间的增加,土壤肥力质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不呈现明显的规律性。研究认为当地土壤肥力的数量化综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毛乌素沙地沙柳林以区域性皆伐作业为主的采伐方式,研究皆伐干扰对林地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性的影响,为开展灌木林生态采伐理论奠定前期基础。在对照设立皆伐和未采伐两组样地上,按照空间格局分析技术中多样点、小支撑的取样原则,用土钻取样地表层(0~15 cm)土样,实验室测定土样的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碳的含量;运用SPSS和G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结果如下:受皆伐干扰的样地养分含量高于未采伐样地,受皆伐干扰的样地的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升高最为明显,平均值为未采伐样地的1.47和1.12倍。两者表层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均能很好地拟合成球状模型;皆伐扰动并未使土壤养分的空间自相关度降低,空间自相关性引起的异质性占总异质性的75%以上;采伐干扰使磷、钾养分的变程减小(分别降低26.5%和27%),林地养分呈现出中小尺度的空间变异特征;通过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得出:对沙柳灌木林进行区域性皆伐的抚育措施,可使林地的土壤环境得以改善,利于沙柳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基于矢量数据和拓扑关系的景观要素空间关系研究方法,介绍了应用GIS技术计算景观要素空间联系度指数和空间关联度指数的方法,并以厦门市为例,从土地利用视角对景观要素空间关系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期间厦门市景观要素存在明显分异的空间关联格局且总体趋向交错分散,反映了区域城市发展和地域开发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围绕建设用地扩张和农田变更的空间邻接特征变化,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坡地表土层营养物质输运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目前小流域坡地研究现状,论述小流域坡地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及壤中流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降雨、坡度与坡长、溶质特性、下垫面、土壤特性和植被状况对营养物质迁移规律的影响.针对当前小流域坡地以及面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加强坡地表土营养物质输运规律研究,不仅是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溶质运移研究的基础,也是水环境中面污染源控制研究的重要内容,建议加强研究以不同坡地为基本单元的流域管理模式,改变不同坡地的土壤施肥量和施肥技术及耕作制度,提高植物覆盖度,弥补目前流域面源控制和管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峡库区迎江坡面5种已持续经营15a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农林复合结构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的监测,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从坡顶至坡脚,农林复合结构类型分别为坡耕地-经济林-林地、林地-经济林-坡耕地、经济林-坡耕地-林地、林地-坡耕地-经济林、林地-经济林-梯地。通过测定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和有机质,分析得出:林地-经济林-梯地、经济林-坡耕地-林地结构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对林木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它们参与林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营养吸收及激素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目前与林木生长有关的微量元素共有8种。微量元素与树体营养元素浓度、林木生长量及产量密切相关,是林木施肥与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笔者对微量元素在林木中的功能、微量元素与林木生长发育、林分类型、土壤和病虫害的关系及林木微量元素吸收转运分子机制、营养诊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认为我国林木可用的微肥品种和产量较少,与国外相关情况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尚未组织微肥生产和制定质量标准,产品未达到多样化、定型化等;不同微量元素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虽然在生产中尚未完全掌握土壤微量元素分布规律,导致林木施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我国生态农林业的发展已经起步。从我国林木的营养诊断技术、微肥研究利用、高效养分管理和速生丰产林的培育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建议在林木施肥中应用微生物肥,以减缓土地营养衰退趋势,同时要进行树种选优、改良土壤、加强管理来提高林木经营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