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甘肃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采用耕地动态度定量分析方法对甘肃省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996年以来甘肃省耕地增减流向及变化因素,最后针对耕地保护提出对策.结果表明,1996年来甘肃省耕地总量呈逐年下降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呈明显递减趋势;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
对崇阳县耕地内部结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趋势、耕地利用程度、耕地资源增减变化流向、耕地空间相对变化和耕地变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崇阳县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有所下降;(2)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突破限制;(3)耕地质量保护重视不够;(4)违法用地处理难度大。最后,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耕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8~1999年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武汉市近22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2年来,武汉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皖北1991-2009年的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就耕地变化率,宿州市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相对变化率淮南和宿州较全区快,淮北较全区慢.影响皖北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业比例是皖北耕地变化的首要因子;人口因素在关联度排序中占第2位,成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在耕地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虽然在关联度排序排名中较靠后,但在耕地变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5.
利用52a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研究揭示了临沂市土地开发的特征和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剖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非农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运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通过对典型区原锡山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服务。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耕地数量时序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1949~1997年福建省耕地变化归纳为四个时期,并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分析福建省耕地变化特点及耕地减少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模式:即立足各市、县,使全省耕地年变化量S≥0,为此,结合实际情况,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措施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大连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在分析大连市建国以来有关耕地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并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针对大连市的耕地利用实际状况,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理论研究南京市城市化进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及预测模型 ,研究了南京市十年来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数量的变化 ,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社会因子 ,并对南京今后耕地数量的变化进行了预测 .通过本研究 ,发现所有因子中各郊县人口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最大 ,其次是全市非农业人口数 .这些研究为南京城市建设规划及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国土资源的精华.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耕地面积的趋减及我国人地比例日益失调的客观事实,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必须走一条低度消耗资源和适度消费的道路,而保护耕地与资源环境是充分利用耕地的基本战略.本文对耕地减少的原因,土地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等作了必要的分析,发现我国耕地正处于相对和绝对减少的态势,并在减少中出现了不合理使用,导致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下降的现实.保护耕地,珍惜耕地,应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提出了摆脱目前耕地危机的途径,并就解决耕地危机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方法对陕西省1991—2002年的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并提出了解决加快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地形图、气候图、侵蚀图、土壤分布图等图件和地力等级、行政界线等属性数据,在ARCview3.3和ARCGIS8.3软件的支持下,研究了阿荣旗耕地的立地条件.结果表明,阿荣旗的耕地以早地为主,主要分布于旗东南部,且从东南向西北面积逐渐减少,耕地大部分位于其主分布区的北半部;阿荣旗耕地的坡度和砾石条件较好,分布的主要地形部位为丘岗顶部,成土母质以坡积物占绝对优势,随着积温的减少.耕地也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地域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耕地资源的减少已成为湖北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张,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根据1990年以来湖北省耕地总量变化率、人均耕地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并据此将全省17个地域单元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是1个集丘陵低山贫困地区,老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耕地产出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人增地减,各业争地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和完善保护制度,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宝鸡市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宝鸡市2000~2012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333 840公顷,缩减到2012年的299 600公顷,减少了34 240公顷,减少幅度为10. 26%,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受到该市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应该认清耕地的现状,提高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人均耕地警戒线与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西省粮食供需态势和耕地资源动态的理性分析表明,近些年陕西省人均粮食增长滞缓与人均耕地剧减的逆向变化趋势突出,其主要原因为近50年来耕地资源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且近10年此种趋势有所加剧;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且人口增加之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将延续下去;分析估算出陕西省2010年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87hm^2,21世纪中叶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7hm^2;并提出实施耕地安全的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广东省耕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广东省空间数据 近年来广东省各县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属性数据库,以及统计数据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将调查研究的结果用地图的形式表示,从而充分地显示这些统计数据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隐性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耕地数量的流失不仅包括耕地绝对数量减少导致的显性流失,还包括耕地整体质量下降导致的隐性流失。用耕地标准系数法系统地研究了1996年以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隐性流失情况,并分析了引起耕地数量隐性流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