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字民先生的论著《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是一部内容丰富、视觉独特、论述深入的优秀作品,是对已进入图像时代的中国当代社会有力的理论回应。书中对图像时代琳琅满目的图像和景观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反思和剖析,提出了视觉审美范式“这一重要概念,并以此概念为立足点,对当代丰富的图像理论和视觉文化现象进行尝试性地理论整合,深入阐释了无孔不入的图像如何改变着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审美经验和文化境遇。论著以广阔的理论视野,描述了沉沦于图像世界的现代人的自我迷失和价值失衡的精神困境。视觉审美范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体现了作者研究当代图像世界的视点是美学的立场。通过对审美范式的历史性回顾和对前图像时代与图像审美范式特征与关系的比照性考察,该论著指出了“视觉性”和人类审美具有本质的联系。人类视觉审美,由于其久远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积淀,构成“视觉审美范式”这一概念坚实的学理基础。在对前图像时代的理论反思的基础上,作者密切关注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的内涵、意义面临的重大变化,并通过对当代丰富的视觉现象的阐释、对当代多元化视觉审美理论的梳理,生动描述了视觉审美范式在以机器性视觉媒介为主导的图像时代所发生的深刻演变,深刻剖析了...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已进入“图像时代”,充斥于人类生活每个角落的图像成为艺术家进行文化观照和反思的对象,也成为他们艺术创作可利用的资源,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当代绘画中两代艺术家对图像资源利用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广义上考察图像与图形的概念和范畴,认为图像无处不在,图形归属于图像,是图像的人为出示;图像与图形可以即时转换;图形的语义可以感悟方式直观“视出”,图形化的视觉表达借助人类共有的“情感基因”可在多元文化间“同声传译”.从更广义的范畴理解图像图形的关系,对艺术当代性问题的思考也许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世界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由于在图像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编码和解码关系的不对称,导致了受众面临前所未有的信息接收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提高受众的视觉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文章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多媒体——这一崭新的高科技产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多媒体时代的来临,为人们勾画出一个多彩多姿的视听世界,将会像个人计算机在八十年代那样,改变九十年代的人类世界。 多媒体是“传统的计算媒体——文字、图形、图像以及分析等与视频、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造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即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文、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其小说《兔子,跑吧》中通过电影技巧的运用,可视心理描写,及不可视元素物化的修辞建构,赋予语言以可视性,成功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又一个经典小人物形象,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全景图。本文以《兔子,跑吧》为例,从“文本图像”的视觉语言全新视角探讨厄普代克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厄普代克的视觉语言呼应了20世纪后半叶的图像转向理论。  相似文献   

7.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而使网络空间异彩分呈,网络数据传送的速度却令人们多少有些遗憾,这主要是由于带宽的限制;因此多媒体数据(特别是图像数据)传输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信息处理技术和心理视觉特性为基础,对网络传输图像数据的常用压缩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做了较为综合的介绍、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技术内核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媒介及全球文化语境下,古诗词视觉文化产品显现出重要的话语功能,因此,对古诗词视觉话语生产规律的探讨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通过分析古诗词的当代话语空间与视觉话语生产现状,基于视觉转换对古诗词话语生产策略与文本重构规律进行探索,并分析古诗词视觉情境创造的特点与图像语篇建构的相关要素及问题等,探索出古诗词视觉话语生产的基本规律,使之能够有效提升古诗词的传播效能,在彰显其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受众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并保证价值观的输出,最终更好地实现古诗词的当代社会文化功能,促进古诗词资源的当代转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人视觉的研究发现人只能看到物体的图像,人看到的世界是脑中的物体图像世界。人的思考过程是浮现在脑海中的物体图像的运动。根据上述理论利用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于传感技术就能够制造出会思考有意识的智能机器人。  相似文献   

10.
现今的社会,已经进入到“视觉化时代”,尤其是数码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更进一步促进了视觉文化的繁荣。现今的大学生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侵染、包围之中成长的,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都不可避免地与视觉图像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适应时代的要求,在高校中大力开展视觉素养教育,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价值,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三十年改革开放成果之一就是引发了千千万万“乡下人进城”,也使得乡下人“进城”成为围绕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跨时代话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陈奂生上城》和21世纪初的网络短片《顺利进城》的文本比较,试图跨越三十年的时空界限,来呈现、观照和反思这三十年来,前后两代“乡下人”/农民工“进城”形象的些许变迁和变异。  相似文献   

12.
晚清新小说塑造了众多与传统迥异的女性形象,集中呈现了晚清女性生活的新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女性对自我的体察与感悟。从“我”之初现,到被“大我”淹没的“我”,到歧路上畸态的“我”,再到对“旧我”的皈依,晚清新小说的女性形象对作为个体的“我”的认知走过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3.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从“神奇的内宇宙”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情感体验;从“妙造自然”和“是中有深趣”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自然意趣;从“象外之象”和“现量情景”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意境之美,从而综合论述了南朝民歌深层次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中的动物意象是在深刻洞悉社会生存境遇的基础上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创造出来的,是以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依附于文本结构之中,显示出深刻的丰富性和多层的文化意蕴;其动物意象包括凶猛动物、鸟类、家畜类、昆虫类,是以“群体”或群像而呈现的,这些意象反复的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隐喻性的存在,具有象征性。  相似文献   

16.
王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5):19-23,47
诚斋诗中大量出现的“诗”及“诗人”意泉,充分透示着诗人诗意识的存显状态。这种状态可谓之“感心”,此“感心”包含着“沉醉”与“孤独”两个方面的意蕴。通过频繁使用醉、颠、癣、催、觅句、诗债、苦吟,以及瘦、愁、苦、病、闷、穷等一系列极富暗示性的词语,诗人深入地表现了自我精神世界在“沉醉”与“孤独”之间所呈现的巨大矛盾与痛苦。此种精神状态不仅映证着诗人艰苦的诗歌创作之路,更传示出其沉重而丰厚的社会人生经验与个体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方法打破,传统理论和实践的界限,主张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对高职院校摄影与图形图像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应进行课程改革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探讨“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安徽省2009年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省级立项建设,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及其示范形象、应用形象建设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从概念体系与大学形象建设要素、应用"型"与应用"性"形象的区别、大学精神形象与应用型形象的关系、应用型本科形象的持续时间问题、应用文化建设诸方面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形象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自隋唐得名,巫支祁从唐宋开始流传。巫支祁是神话传说中的淮河水怪,与古代洪泽湖流域的水患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隋唐以后,大运河的开通,洪泽湖地区的交通地位日益突出,引人注目。"支祁"一词也在历代诗歌里常常出现。从历代咏洪泽湖的诗歌来看,巫支祁意象大体呈现三种类型:一是访迹问古;二是水患灾民;三是治河安民。  相似文献   

20.
意象之组合方式,已有多人作过有益之探讨,其中以赵山林《诗词曲艺术论》所举最为多样,而受到重视。以此为基础,特锁定其中“逆推”与“并置”两式,以层次逻辑所形成之章法结构切入,作一观察,以见其深层的因素和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