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企业价值报告的核心思想构建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以上市公司2009~2011年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对公司各因素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总得分、财务信息得分、非财务信息得分、战略信息得分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细化与丰富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内容。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股权集盅度、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董事会会议次数的颖响显著为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总体水平无显著关系,但对财务得分、战略得分的影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2.
在行为金融框架下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资本成本效应,分析投资者有限理性和异质信念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揭示上市公司有限信息披露的机理。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的投资者信念差异环境,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最优信息披露数量决策,上市公司在最优数量内进行信息披露才能带来负向的资本成本效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资本成本效应随信念差异的不同而变化,当投资者过度自信导致信念差异时,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负向资本成本效应最大。投资者过度自信时,最优信息披露数量随理性投资者比重的提高而减少,投资者反应不足时,则相反。信息精度越高,最优信息披露数量越大。  相似文献   

3.
产品市场竞争与大股东控制下的自愿披露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愿披露的竞争劣势成本动机理论基础上,假设大股东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在博弈论的指导下,利用古诺模型探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决策。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劣势成本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在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下,尽管可能损害公司价值和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管理层仍以大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调整公司的自愿披露决策,但有效的投资者赔偿诉讼机制可以纠正管理层的信息披露决策。分析了模型结论对经济实践的借鉴与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旨在通过考察信息环境变化前后,分析师盈余预测行为和信息质量对投资者决策结果的影响,证明信息环境的变化可能通过改变投资者对信息的解读习惯,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下降,预测报告中特质信息含量也发生显著变化,进而使投资者更多关注报告中的行业和市场信息;会计准则变革前,盈余质量与股价同步性正相关,而会计准则变革后,盈余质量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减弱或逆转,说明投资者信息处理效率并非一成不变,信息环境能影响投资者对于公司特质信息的发掘、解读和运用.文章指出提升财务分析师、普通投资者等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识别和监督的能力,对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比研究了在强制性和自愿性披露制度下:(1)企业碳信息质量是否存在差异;(2)投资者对碳信息的解读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强制性碳披露的质量更高,却未能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增量信息。相反,自愿性碳披露更多地被投资者使用,表现为企业价值与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该结论符合信号理论的推论。此外,还发现,政治关联与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呈倒U型。最后,提出了规范企业碳信息披露、加强市场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2016年半年度开放式基金持股数据,研究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持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主动型基金持股降低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而被动型基金持股提高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本文采用子样本回归以及工具变量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控制潜在的内生性等问题,得到了一致稳健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主动型基金通过增大市场噪音对信息披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公司治理的改善是被动型基金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发展目标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监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发展价值型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其公司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共荣  刘燕 《系统工程》2007,25(10):40-45
对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技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超额收益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发现: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年报公告日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较之简单披露的公司显著为正;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详细程度与事件期内的累积超额收益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经营的核心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预期权益回报率是衡量股东财富变化的重要指标.本文研究了杠杆率对上市公司预期权益回报率的影响,据此讨论是否存在最大化预期权益回报率的资本结构.财务困境成本与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得我们难以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研究最优资本结构,因而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角度着手研究更为现实,隐含资本成本能较好地代表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收益,进而反映股东财富的变化.本文使用Gebhardt-Lee-Swaminathan (GLS)模型对隐含资本成本进行测算,以此衡量预期权益回报率.本文通过实证发现,上市公司的杠杆率与预期权益回报率呈现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使得预期权益回报率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当杠杆率高于最优水平时,去杠杆有利于增加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收益;而当杠杆率降至最优水平之下时,加杠杆有利于增加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9.
以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技术,利用正则表达式检索和提取公司年报风险段落,并以风险关联词度量年报风险披露的程度, 实证检验了风险信息披露与股票流动性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风险信息披露与股票流动性负相关, 说明披露的风险越多, 市场风险感知越强, 投资者交易行为更加谨慎,股票流动性越低; 在风险披露影响股票流动性的过程中, 投资者情绪起到了不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比于国有、信息质量较高以及地区法律环境较好的企业,在非国有、信息质量较低以及地区法律环境较差的企业中,风险披露与流动性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风险披露语调和非模板化程度同更高的流动性相关; 不同于风险披露与长期流动性的负相关关系,风险披露与短期异常流动性正相关。系统性地检验了中国风险信息披露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丰富了风险信息披露与市场流动性相关的文献。在实证基础上,指出中国风险信息披露现有不足, 建议加强上市公司风险披露监管力度,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完善市场制度规范的政策, 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基本利益, 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企业价值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2007年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15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价值和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之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公司规模大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而且基本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些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并不影响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存在网上直销以及实体店的双渠道供应链中,只有实体销售商有进一步体验以及披露产品信息的情况下,制造商的两种"搭便车"效应对信息披露决策和定价决策的影响.建模描述了供应链两个渠道的终端消费者效益,得出纳入消费者关注度和信息搜索成本的渠道需求,分别得到单一和双重"搭便车"效应模式下供应链的定价策略和零售商的信息披露条件,分析了信息搜索成本、消费者关注度以及渠道间产品质量差异对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通过两种模式的对比,得到终端搭便车效应对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影响.研究发现:考虑搭便车时,零售商只有在产品质量处于一定区间且批发价足够低时,才会披露质量信息;信息搜索成本增加、渠道间产品差异缩小以及消费者对渠道产品关注度提升,都将一定程度地抑制零售商披露信息的意愿;终端搭便车使得零售商更不愿意披露信息,但消费者关注度满足一定条件时,双重模式下零售商披露的信息将多于仅有批发价搭便车时的情况;终端搭便车效果系数足够高时,终端搭便车效果越好,制造商更愿意付出一定代价引诱零售商披露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考虑建设时间、经营成本、投资成本和政府补贴均不对称的情况下,运用不对称双寡头实物期权博弈模型,构建了一个企业拥有暂停期权而另一个企业无暂停期权的双寡头企业投资决策模型.对存在的同时投资均衡、序贯投资均衡和抢先投资均衡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均衡情况下的企业投资策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暂停期权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价值;无暂停期权企业的投资临界值与经营成本、投资成本、建设时间和产品价格波动呈正相关,与政府补贴呈负相关;有暂停期权企业的投资临界值与经营成本、价格波动呈正相关,与政府补贴低于某一限额时呈负相关、高于某一限额时呈正相关,与投资成本和建设时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经营成本、政府补贴和价格波动对跟随投资临界值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领先投资临界值的影响程度,对无暂停期权企业投资临界值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有暂停期权企业投资临界值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灰色市场条件下产品质量为非对称信息的情形,构建由一个制造商、一个灰色市场投机者和顾客组成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制造商的质量披露及定价策略.研究表明,在产品质量和低价市场顾客支付意愿较低时,制造商的质量披露策略是向顾客隐藏质量信息,反之则向顾客披露质量信息;在定价策略方面,随着低价市场顾客支付意愿的提高,制造商可通过不断缩小高、低价两个市场的价格差与灰市投机者进行竞争.进一步地,通过与产品质量对称信息情形对比分析发现,虽然非对称信息情形下制造商具有信息优势,但制造商不一定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且其利润并不总是受到灰市投机者的影响.最后,通过将模型进一步扩展到制造商进行质量研发,即质量为内生时的情形,结果表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普适性,可为灰色市场下制造商质量披露与定价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逐渐成为企业普遍面临的两难选择,也是现阶段学术界关注度较高的研究问题之一.现有研究回答了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却很难回答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以及整个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过程.本研究以信息的"需求一供给"为基础,以"收益一成本"为约束,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概念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天津塘沽大爆炸"和"长江客轮翻沉"事件为例,探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信息披露的"收益一成本"的预期,信息披露策略,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管理建议,以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5.
首先, 通过预期消费的形式将信息的随机冲击引入到异质性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中,以此构建异质性投资者的最优化行为模型. 其次,以该理论模型的结论为基础建立实证方程,并运用MSBVAR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投资者信息选择行为对我国各个资产市场的收益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影响. 最后,以股票市场为例来分析投资者信息选择行为是如何影响我国资产市场收益的.通过对股市收益的强波动性特征、羊群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的破坏作用三个方面的分析,发现投资者互补性的信息选择行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收益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成熟度较低的中国股票市场,探究交易者有限理性条件下信息披露质量和价格发现效率的均衡关系.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信息摩擦和交易者学习的两期经济模型,通过引入预期偏差和参考点依赖偏好来刻画交易者的有限理性特征,分别讨论了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市场出清过程,并给出了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的理论解释和抑制由交易者有限理性导致的价格异象的途径.结果表明:1)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价格发现效率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与交易者有限理性程度负相关;2)交易者的参考点依赖偏好是导致盈余公告漂移现象的重要原因,当上市公司公告为好消息时,交易者处于盈利状态,倾向于风险厌恶,会低估资产价值,因此市场出清价格要低于公司实际价值,长期来看,股价会倾向于进一步上涨.当上市公司公告为坏消息时,由于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倾向于风险偏好,会高估资产价值,因此市场出清价格要高于公司实际价值,长期来看,股价会倾向于进一步下跌.研究结论对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提高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金融市场中,上市公司为迎合投资者情绪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使上市公司市场价格大幅高于其内在价值,因此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降低交易者有限理性负面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