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攀枝花市2003年干旱严重,特别是7—8月持续干旱,雨量极少,导致仁和区大春粮食产量50802吨,减产1.76%。其中水稻34134吨,增0.65%;玉米13782吨,减7.58%。去年蓄水量偏少:正常年份,全区应蓄水7160万m^3,而去年只有4011万m^3,相当于常年的  相似文献   

2.
宝鸡市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宝鸡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宝鸡市1953年~1997年11个县站的干旱史料,统计分析得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川原地区干旱突出,山区较轻,春夏旱严重,秋冬旱较轻;气候特征表现为:大旱年降水偏少程度减少60%以上,气温偏高0.7~3.5℃。最后,探讨了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1960-2010年海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16个气象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海河流域作物生长季(春季至秋季)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春季海河流域干旱最为严重,多年平均干旱率高达56.90%;夏季较春季干旱率明显降低,多年平均干旱率为7.59%;秋季干旱率呈现出增加趋势.(2)春季干旱在1960年代最为严重,夏季干旱在1990年代最为严重,而秋季干旱在1980年代最为严重.(3)春季干旱发生概率最高,整个海河流域均在19.61%以上,干旱发生概率在50%VA上的地区面积占海河流域的3/4,河北东北部和京津一带是春季干旱发生概率最高的地区;夏季干旱发生概率较春秋低,干旱发生概率最高的地区为大同和张家口以北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秋季干旱发生概率在25%以上,发生概率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地区.  相似文献   

4.
《科技园地》2006,(3):28-28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  相似文献   

5.
1850-1949年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1850-1949年历史资料的统计,对该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旱灾等级和成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这一时期共发生干旱灾害56次,平均1.78年1次,其中以1920—1934年干旱灾害为最频繁.该地区以中度旱灾为主,发生次数占旱灾总数的57.1%,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发生频率分别占旱灾总数的10.7%和8.9%.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旱最多,春旱和秋旱次之,冬旱最少.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旱灾发生的自然背景.关中地区特大旱灾和大旱灾一般是年均降水量减少200mm以上造成的.轻度旱灾与中度旱灾主要是降水量分配不均造成的,有时伴随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省1997年严重旱灾进行了剖析,对今后水资源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旱情灾情 1997年,我省夏季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省平均降雨量536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4%;特别是6月与7月,全省平均降雨量仅79毫米,比常年同期少73%,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到8月上旬,700万亩耕地因缺水不能播种,350万亩禾苗枯死,6686个村庄464万人吃水困难。全省因旱造成的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7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的研究表明:准周期性是过去1000年间中国东部各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各区域间主要周期变化的位相差异,表现为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如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等分布型)随时间的变化;1000年来干湿气候发生过多次十年和百年尺度的突变,降水的突变对农业生产会有明显影响。过去1000年间多次出现过大范围的持续时间3年以上的严重于旱事件,其严重程度多为最近50年所未见,因此,在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50年沿属于气候条件较好 的时段,但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8.
戚新和 《甘肃科技》2004,20(6):155-156
在干旱阳坡采用抗旱栽植技术,结果表明:栽前浸根处理杨树成活率为92%,栽前浇水成活率88%,栽后灌水成活率92%,截干栽植成活率为88%。阳坡造林的难题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2006年夏季,汉中市发生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本文利用汉中市11个测站的实时和历史资料,对汉中市2006年6月中旬到8月中旬出现的高温异常天气出现时间偏早,高温干旱日数持续时间长,高温天气影响范围广的气候特点、时空分布、年际变化的成因作了综合分析,结论是:2006年夏季的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成因,与全球变暖和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青藏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双重控制、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是导致汉中市严重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1997年,陇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旱。本文分析了陇南地区干旱天气气候特点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并对1997年的夏伏(秋)干旱与历史上的严重伏(秋)干旱年份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当某个地区严重干旱时,科学家就能为当地实施人工降雨。为什么人可以让老天降雨呢?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海南地区的适用性,统计了各地区年、季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和覆盖范围,分析了海南岛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Inew指数在不同地区3次典型干旱过程的监测中,显著减少了不连续旱情加重现象;海南岛各市县年干旱发生频率在47%~74%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年干旱日数在56~104 d之间,呈西南部沿海多、中部少的分布特征;年干旱强度在-209~-123之间,呈现西南部沿海强、中东部弱的分布特征.季节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均为春季最严重,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弱.全年发生大范围干旱的年份有9年,1969、1977、1979和2004年干旱覆盖范围达到100%.  相似文献   

13.
乌兰察布市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水资源贫乏。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77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3,是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间的小盆地.河流两侧的滩川区。这些盐地滩川、淖尔湖泊周围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汇集区。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利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灌溉面积2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9%,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30万亩。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华北地区实测的月降水量资料,美国NCAR/NCEP 850 hPa的矢量风5、00 hPa和850 hPa的位势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1972年和1997年这2个干旱年干旱的空间分布、强度分布和持续时间,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季风进退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情况.结果表明:1972年是季风正常年,但该年亚洲大陆高压偏强且持续存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弱,导致了干旱的发生与持续;而1997年由于持续偏强的亚洲大陆高压、持续偏弱的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造成该地区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15.
运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根据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运用小波理论分析洞庭湖流域发生的干旱时间差异,并对洞庭湖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发生90%以上范围的干旱周期四季依次为:春季16 a,夏季13 a,秋季9 a,冬季16 a;在空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干旱发生程度整体上是以衡阳、邵阳,芷江、通道以西,石门、南县以北三个地区为中心向其四周递减;从季节尺度来看,整体上秋季干旱最为严重,冬季次之,春季干旱最轻。  相似文献   

16.
 干旱对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大不利影响,典型干旱年份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张家口地区14个气象站1965-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地区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生产显著的夏季干旱呈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空间范围较大;春秋季干旱出现减轻趋势,21世纪以来干旱相对偏轻;冬季干旱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因此,应重点加强对夏季干旱的防御管理。  相似文献   

17.
干旱荒漠山区节水造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干旱山区造林,水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与统计分析,提出了干旱山区节水造林法:栽植程序为上年度雨秋季整地一造林时开挖植树穴→放入苗木→回填土壤(深度至苗木主根下部三分之一处)→浇水→过5分钟后回填土壤(填满)→踏实,当造林地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最适宜的座根水量在0.5L,当造林地土壤含水率在25%以上时,可以不浇座根水。  相似文献   

18.
 云南2009/2010年遭遇了一次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对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笔者利用2009年11月—2010年4月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1km×1km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数据,在构建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基础上,对2009/2010年云南省干旱情况进行了反演.进一步与昆明、昭通、江城3站实测的土壤湿度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后,获得了云南省2009/2010年干旱等级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TVDI的卫星监测结果表明:从2009年11月云南进入旱季以后,全省出现大范围不同程度的干旱;2010年2月、3月干旱情况最为严重,中等干旱面积达到全省的50%以上,严重干旱面积达到全省的27%左右;严重干旱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中东部和南部地区;全省唯有西北的迪庆、怒江自治州较为湿润或者正常.
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是临翔区近50年来的第三少雨年,分析临翔区2009年降水量时间分布情况表明,2009年降水偏少,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20.
“等高固氮植物篱”简称“绿篱”,营造费用仅为坡改梯的10~17%,一般种植3年后可降低地表径流53~74%,减少土壤流失97~99%,并使土壤有机质增加20~31%,全氮增加70%以上,作物产量增加30~60%。常规耕作几年后坡地渐成梯地,成为基本农田,可减少陡坡开垦并有效缓解农村“三料”俱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