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设计知识创新与扩散的影响机制,将知识增长绩效的影响因素纳入动态过程,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增长过程模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仿真技术对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集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仿真,研究集群创新网络知识增长绩效的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知识动态增长的模拟过程中,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知识动态增长的突变点,知识扩散与创新的累积效应受知识扩散条件的约束.对于知识增长绩效,无标度网络相比实际网络更具优势.最优知识增长绩效要求网络中的企业具有适度的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而企业之间的交流频率,转移意愿,准则相似度和网络知识溢出效率越高,知识增长绩效越高.  相似文献   

2.
合作意愿在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这个复杂适应系统中的能动主体,其合作意愿反映了其本质属性——主动性。通过两阶段博弈分析及相关模型推导,提出了提高合作意愿度可增强企业间网络关系,促进企业煎相互学习,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基于此构建了合作意愿作用模型,并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集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不仅要依靠简单愿意合作,更需要通过企业集聚后以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为中介的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体的动态竞争模型的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周庆  黄颖颖  陈剑 《系统仿真学报》2005,17(8):1977-1981
企业竞争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借鉴Holland的ECHO模型的建模思想,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基于主体的动态竞争模型框架,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最后,建立了市场竞争的简化模型,设计了相应的仿真参数,通过Swarm仿真平台模拟了零售商的动态竞争行为和演化过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政府在中国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界定性和定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复杂网络建模理论,将有向性引入BBV模型,构建了基于政府干预的产业集群创新演化加权网络模型。用计算机仿真模拟了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网络初始、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通过调整参数改变网络中加边概率来表示政府干预程度的变化,重点对集群网络集聚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指标的相应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政府干预在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不同阶段对网络结构带来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政府干预对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创新演化加权网络拓扑结构具有不同影响,政府干预程度应与产业集群创新演化各阶段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向加权网对集群网络进行更加现实的刻画,从企业微观创新决策行为角度出发,通过构建随机阈值模型,运用仿真方法探讨了不同网络类型集群创新扩散的稳定性和脆弱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网络结构对创新扩散的稳定性和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小世界网络集群的鲁棒性较差而脆弱性不显著;相比而言,无标度网络集群的稳定性更好但脆弱性更明显;还分析了集群内部企业的决策方式对创新扩散稳定性和脆弱性的影响,进一步从网络角度说明了不仅是网络连接的方式包括权重、方向等,而且网络节点企业的决策行为都对集群创新扩散的鲁棒性和脆弱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集群新进企业合作伙伴搜寻的空间约束性,研究空间约束下的新进企业不同合作伙伴搜寻方式对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及创新扩散效率的影响。运用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构建基于空间约束的集群新进企业合作伙伴搜寻的动态模型,分别比较分析局部搜寻网络、全局搜寻网络、混合搜寻网络这3种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特征及创新扩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搜寻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和网络直径大于全局搜寻网络,而平均聚类系数、平均度、网络密度均小于全局搜寻网络;从创新扩散深度、创新扩散速度、创新扩散深度的波动性和创新扩散速度的波动性来看,全局搜寻网络更利于集群创新扩散,全局搜寻是更利于集群创新扩散的新进企业合作伙伴搜寻方式。集群中采用全局搜寻模式搜寻合作创新伙伴的新进企业数量越多,集群创新扩散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集群新进企业合作伙伴搜寻的空间约束性,研究空间约束下的新进企业不同合作伙伴搜寻方式对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及创新扩散效率的影响。运用多智能体仿真的方法,构建基于空间约束的集群新进企业合作伙伴搜寻的动态模型,分别比较分析局部搜寻网络、全局搜寻网络和混合搜寻网络这3种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特征及创新扩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搜寻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和网络直径大于全局搜寻网络,而平均聚类系数、平均度、网络密度均小于全局搜寻网络;从创新扩散深度、创新扩散速度、创新扩散深度的波动性和创新扩散速度的波动性来看,全局搜寻网络更利于集群创新扩散,全局搜寻是更利于集群创新扩散的新进企业合作伙伴搜寻方式。集群中采用全局搜寻模式搜寻合作创新伙伴的新进企业数量越多,集群创新扩散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企业能力的研究领域,通过对企业能力与企业能力系统概念的界定,提出当前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能力系统在本质上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并对其复杂适应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遵循"环境—规则—主体"(ERA)的体系架构,给出企业能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框架,为构建企业能力系统基于主体的仿真模型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文末,结合JES仿真平台对该分析框架的应用研究作了简要探讨,为借助于计算机工具对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企业能力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CAS理论的多智能体战斗模型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多智能体仿真模型的演化、涌现规律,在Swarm平台上建立了一个多智能体的战斗模拟仿真系统,并对战斗过程双方Agent数量和实力的演化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到了和传统数学模型不一致的结果.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多主体仿真模型可以模拟复杂系统的微观行为,进而能够显现出系统宏观涌现现象,非常适合模拟复杂的战争系统.  相似文献   

10.
复杂网络特性与多智能体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复杂网络特性与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的关系进行研究,以BBV和BA网络模型为例,分别研究了度正相关性和度负相关性的网络模型中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收敛速度.应用计算机仿真实例,分析了无尺度网络模型的平均距离和平均集群系数与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影响,得到了复杂网络结构与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收敛速度的关系.该研究对于构建一个多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网络角度研究包含二维知识的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和扩散过程,将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增长分为自主创新和交易学习两种途径,并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对集群知识增长过程进行了建模,通过仿真,研究了网络拓扑结构、生产函数中的技术比例、知识交易机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等因素对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组成与知识流动。基于物理学在复杂网络结构研究方面的新进展,设定了创新网络的初始状态和优先连接机制,提出形成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活动包括加点、加边和重连,认为遵循优先连接机制的这三类活动会使得集群创新网络成为规模有限的无尺度网络。创新网络具有较高的容错性而抗攻击能力较弱,而且网络的稳定性依赖于地方和非地方联系的适当组合。  相似文献   

13.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rate of innovations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constellations of actors, crossing borderlines between different mindsets, knowledge and skill bases (e.g. Brown and Duguid, Org Sci 2(1):40–57, 1991; Cooke and Morgan, The associational economy: firms, regions, and innovation, 1998; Leonard-Barton,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1995, p. 64; Stamm, Managing innovation, design and creativity, 2008, p. 335). Studies of economic prosperity have also pointed to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neighboring actors as a driver for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veness, be it for a company, a business area or a region (e.g. Piore and Sabel,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 1984;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1990). The hypothesis behind the geographical focus is that geographical proximity between actors promotes interaction and hence innovation. In EU, and also in Norway, this has been used actively as guidance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y, wher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such as cluster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re promoted and funded. To get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 a region to collaborate more is seen as the panacea for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rosperity. However, companies often treat such constructed initiatives as an add-on to their ordinary, often long-lasting, business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stomers and suppliers (Håkansson et al., Business in networks, 2009, p. 13). This could imply that the necessary anchoring of such new innovation system initiatives with the companies’ own innovation processes is weak or missing. The terminology system point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actors) in the system, their interrelatedness and their impact on each other (Meadows,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2009). An innovation system, like a network, cannot deliver innovation if the elements (i.e. the companies) of the systems don’t respond with related actions to the common endeavor. However, the different actors’ intra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processes are hardly mentioned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s theories, thus lacking the important system feedback link between the intra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the single company and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processes which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In this article it is argued, supported by a case story, that attention to both of these processes and the nexus between them is needed in order to construct sustainable inter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itiatives. A model for this is proposed, based on a du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encouraging system feedback loops and thereby bridging the single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产业集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角形化方法及相关原则,对中国产业集群的类型进行识别.利用结构模型法,绘制中国产业集群递阶层次结构图,在分析中国产业集群产业关联中推动行业部门和带动行业部门基础上,阐述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产业关联特征.在计算出结构拓扑图指数基础上,定量分析中国产业集群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与产业集群功能相关性最好的产业集群拓扑指数.指出了本研究对于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基于协调博弈和动态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与创新扩散的共生演化模型,采用仿真与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创新扩散、网络整体收益和社会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个体行为与社会网络结构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取决于创新自身相对优势的大小,具有相对优势的创新在密集的网络中和规则连接方式下更容易扩散。网络整体收益不仅与创新自身以及采用个体的自身特征有关,也与局部网络效应强弱和个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成本相关。创新扩散微观层面中个体策略选择行为特征会导致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如网络异质性、小世界效应,度相关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借鉴网络模体的研究方法,对软件网络的局部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38个开源JAVA软件系统的实验比较,找出了软件系统中3种典型的网络模体,并发现软件系统因规模和交互的不同,分别与语言网、蛋白质交互网以及信号传输网的局部特性有相似的显著性趋势.阐述了与实验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给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大型复杂装备的系统结构和研制流程呈现网络化特征,研究风险演化机理有助于控制风险、降低复杂性.通过系统动态过程建模仿真获取数据样本,运用贝叶斯学习从仿真数据样本中提炼风险演化网络,识别不同风险等级的节点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降低了仅凭经验构建风险网络的主观性.对贝叶斯学习获得的风险网络进行概率推理,在总体高风险等级下计算风险网络节点的风险后验概率分布,进而确定风险演化关键节点和传播链路.最后,通过与复杂网络特征指标评估下的静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风险网络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网络结构特征和风险传播的动态特征共同决定了风险演化关键节点和传播链路.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对环境创新产品的偏好是企业环境创新的重要动力,而消费者偏好受群体内其他成员偏好影响和外界刺激发生"渐变"和"突变".基于计算实验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不同偏好突变情境下消费者偏好演化过程和企业环境创新过程,揭示企业环境创新行为的微观动因,并分析不同情境下环境创新策略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实验结果显示,个体环境偏好突变在不同群体环境偏好演化中扮演"桥梁"角色,并对推动社会整体环境偏好改变发挥重要作用;而当社会整体环境偏好水平较低时,为保护企业环境创新积极性,政府应通过激励或补贴等手段降低企业环境创新风险.并与环保组织、媒体等共同努力,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推动消费者环境偏好的"突变".  相似文献   

19.
考虑公共媒体对创新传播的影响,本文提出基于网络局域交互和全局广播的创新传播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创新传播过程中邻居节点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考虑了公共媒体对创新传播的影响。实证网络数据集上的仿真结果表明在公共媒体宣传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局域交互特性对创新传播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结合网络结构和创新传播机制的节点影响力评价指标可以准确地对创新传播中的节点影响力进行排序,相对于度、紧密度等方法,该方法的Kendall's Tau可以提高39.19%,35.61%和33.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