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正>青藏高原和广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新生界研究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绝大多数地层的划分仅依据岩性和发现的少量生物化石进行,缺少绝对年代测定山.本文以临夏盆地为层型地点,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生界开始逐步展开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运用板块构造、古构造分析与构造岩相分析、断层相关褶皱以及含油气系统等现代构造地质理论和方法, 结合盆地内地震、钻井和周边露头资料, 进行了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研究. 研究表明, 塔里木是具大陆地壳基底、由古生界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盆地结构的特征是: 盆地核心部分为海相古生界克拉通, 上叠的陆相中新生界为4个前陆盆地.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虽然规模较小, 但构造比较稳定,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多期成藏和古隆起构造控制油气聚集. 塔里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分布在克拉通周边, 长期沉降, 在中新世以后成为再生前陆盆地,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煤系生烃, 富含天然气, 晚近期成藏, 前陆冲断带控制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多油源、多含油层系、多期成藏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油气勘探具有古生界克拉通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两大领域.  相似文献   

3.
书讯     
《西北地区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主编:钱易出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定价:40.00元本书是丛书《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之水污染防治卷》,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西北地区水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重点对西北地区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根据现状对西北地区水环境进行特征分区,对形成污染的原因作了阐述.第二部分为西北水污染发展趋势预测与情景分析.第三部分为西北地区水污染防治战略对策.本书可供政府决策管理人员,水资源、环境、生态、农林牧、工业及地理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通报》2004,49(21):2203-2203
本书系丛书《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之自然历史卷.书中围绕西北水资源自然背景这一主题,以干旱环境的自然演化为主线,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论述了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演化.全书着重探讨了西北干旱环境格局特点及其形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冰冻期长,夏季高温干旱蒸发量大,加之戈壁滩盐碱含量高,因此在这一区域进行机场建设施工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所在的单位主要是在西北地区进行新旧机场的施工建设,结合笔者近几年来西北地区机场建设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若干西北地区特殊条件下影响机场施工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西北地区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现状与规律, 基于家庭生活碳排放相关数据的调查, 综合利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对西北地区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情况进行了评估分析. 研究发现: 西北地区人均生活碳排放只有2.05 tCO2/(人 年); 生活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电力和食品消费, 化石燃料消费所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占39.29%, 电力等家庭消费活动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占60.71%; 生活碳排放主要受地理环境、家庭规模、经济收入、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 不同省区和城乡人口之间的排放量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7.
青岛地区一次浮尘过程的来源及向海输尘强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安春 《科学通报》1997,42(18):1990-1992
每年春季我国西北地区时有尘暴发生,严重地区平均尘暴日数达30d以上,是著名亚洲粉尘的主要源地.国外有许多关于我国大陆粉尘被吹扬到太平洋的报告.美、日、韩等下风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大陆浮尘的来源、组成及强度等,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内陆尘暴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近年来海洋气溶胶化学元素组成等也已有报道,但是,沿岸和海上的尘暴观测和研究尚未涉及.我国的渤、黄、东海位于西北风的下风方向和东亚粉尘向太平洋输送的通道上,在其沿岸进行浮尘的观测研究对水土保持、海洋环境评价与保护和海洋沉积学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根据地面观测、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分析以及粉尘和降尘的测量和分析结果,对1995年3月11~12日青岛地区出现的严重浮尘天气过程的来源以及通过量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变化独特,形成机理复杂,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尤其,自21世纪初有研究提出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科学认识后,其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兴起了对西北气候变化趋势、驱动机制及影响的广泛研究,多年来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以往不同研究所用资料的类型、序列长度和时空分辨率不同,所关注的时段和区域不同,认识问题的视角和维度不同,使得存在一些分歧认识或者相悖结论.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历史经纬,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不同视角和维度,划分了西北地区增暖与干湿变化科学认识的6个阶段;概括了西北暖湿化的驱动机制;评估了暖湿化对生态、农业及水资源等的影响;预估了未来暖湿变化趋势及其存在的可能风险;提出未来研究需要从大气、水文及生态等多学科相互作用角度探讨气候暖湿化的驱动机制、暖湿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地表水分循环对暖湿化的响应特征、暖湿化与水文和生态的耦合机制、暖湿化对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以及“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西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等重点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
腾格里沙漠东北缘末次冰期冰楔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研究中,冰楔假形(ice-wedge casts)因具有定量的古环境意义而倍受人们注意.自1957年裴文中在哈尔滨首次发现晚更新世古冰缘现象以来,在我国中纬度地带的华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以及西北地区发现了许多寒冷气候作用的冰楔假形证据.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在地处我国东西部过渡地区的腾格里沙漠发育冰楔假形的报道.近两年,我们在贺兰山地区考察时,发现了末次冰期发育的冰楔假形(图1),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北地区某机场现浇混凝土道面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现象,综合考虑环境条件和工程特点,从环境、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供西北地区道面混凝土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病例-对照设计、地理风险格局和集聚度探测等方法,开展我国马流行性感冒病例分布特点研究.研究显示,我国是马属动物的养殖大国,马流行性感冒在我国局部地区的马属动物群体中曾在较大范围发生.回顾性分析表明,我国马流感病例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局部地区,2000~2007年病例集聚度探测表明,新疆伊犁州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交界地区坐标为(6460039.00,4277548.50)(P<0.001,R=7487976.06M,RR=273.94)病例区集聚度为最高,RR值达到273.94,显示该病例区及附近区域很有可能存在马流感疫情发生所需要的必要风险因素,提示应该加强对该区域马属动物的风险监管和主动监测.此外,在青海和甘肃等省、市和自治区的病例报道预示有沿新-青-甘-蒙一线传播态势.基于病例-对照设计和集聚度探测,初步明确了现阶段我国马流感发生风险主要集中在西北局部地区,应适时加强对我国新、甘、蒙等西北地区马流感的主动监测和马属动物的移动监管.  相似文献   

12.
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气候变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董光荣 《科学通报》1995,40(13):1214-1214
巴丹吉林沙漠(图1)位于阿拉善荒漠中心,面积4.9×10~4km~2,是我国第二大流动沙漠.该沙漠中的高大沙山(一般300m左右,最高达500多米)为世界所罕见,又处于现代东亚夏季风尾闾部位,长期以来吸引众多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者的极大关注.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深入考查与研究,不但有助于推动风沙地貌学的发展,而且是揭示西北地区东亚夏季风进退的关键所在.作者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西起半截井,东至雅布赖山西侧)的野外地层  相似文献   

13.
东洑凹陷天然气氩同位素特征及煤成气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家蔚 《科学通报》1984,29(1):41-41
东洑凹陷是一个以古生界为基底的地堑式断陷盆地,面积五千三百平方公里。凹陷内几套盐膏岩层,它们对油气聚集的制约作用是东洑凹陷石油地质的重要特色之一。新生界之下广泛分布着石炭-二迭煤系地层,它们在新生界覆盖下的二次成气作用是本区另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山地区高压变质泥质岩石的发现及其产出环境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车自成 《科学通报》1995,40(14):1298-1298
阿尔金构造带是亚洲大陆上一条重要的左行走滑断裂带.新近的研究发现,阿尔金断裂的左行走滑不仅表现在中新生代,至少在奥陶纪晚期也发生过类似运动.同时,其北缘有太古界麻粒岩相杂岩基底出露,主体由元古界变质片岩、火山岩、石英岩、叠层石碳酸盐岩地层组成,上覆地层主要是零星分布的下古生界的台地碳酸盐岩沉积和火山沉积,上古生界与中新生界均为小型断陷盆地沉积(图1).总体反映了阿尔金断裂带是在塔里木板块的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7.26“幽灵”再现 1995年7月26日晚22时00分至25分(北京时间),我国西北地区高空出现奇异的扇状、弧状发光物,全国有20个省的公众目击到这一“天象”,反应强烈。笔者对我台收到的大量观测报告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调查、分析和计算,研究这一发光物的性质,最后发现它既不是超新星爆发,也不是彗星和流星,而是  相似文献   

16.
刘东生  郑洪汉 《科学通报》1965,10(2):175-175
第二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和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于1964年10月30日到11月4日在西安联合举行。大会收到论文108篇,论文摘要57篇,会上宣读了78篇,并分别在第四纪地层、黄土、冰川及冰绿、地貌及新构造、一般第四纪地质等5个组内进行了讨论。第四纪地层组的论文反映了孢粉学和微古生物学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进行孢粉研究的地区和对象都有了扩大,对我国第四纪开始以来气候波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如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附近高山地区出现有代表温暖气候的阔  相似文献   

17.
王训明  耿鑫  陈圣乾  陈发虎 《科学通报》2023,(16):2013-2015
<正>我国潜在荒漠化地区以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体,主要位于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地区北部和西北地区西部年降水量<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沙尘暴频发,生存环境严酷,经济相对落后,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的生态脆弱区.同时,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农业开发和弃耕还草/还牧在此处多次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动力煤氟的排放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研究不同燃烧条件下我国主要动力用煤-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煤燃烧时氟的释放量,采集和分析了高温和中低温电厂以及民用锅炉的原煤、底灰、飞灰的含氟量,对我国每年动力煤氟的排放量和排放率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高温电厂燃烧1t含氟量为100g左右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的低氟煤,排放到大气中的氟为89.90g左右,高温电厂燃烧煤中氟的排放率为95.93%左右;中低温电厂和民用锅炉燃煤中氟的排放率为77.56%左右。中国每年电厂和民用燃煤约8亿吨左右,主要为华北区和西北区的石炭-二叠系的动力煤,以含氟量为100g/t左右的低位计算,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氟为66398.5t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冬夏季气候型年代际转折的区域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施晓晖  徐祥德 《科学通报》2006,51(17):2075-2084
采用Tomé和Miranda2004年提出的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 对1961~2000年中国160个气象站及各个分区的冬、夏季年代际气候型转折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研究发现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年代际趋势转折发生年份相近, 且转折后趋势一致的站点呈带状分布,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据此提出中国大陆气候型年代际转折存在显著区域性结构特征的观点. 研究结果表明,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 中国区域冬季气候总体趋于“暖湿”, 80年代末期为夏季气候向“暖湿”转型的突变时期, 即中国气候出现“暖湿”型转折的年份冬季比夏季更早. 通过冬、夏季气温、降水的年代际趋势转折区域性特征分析及分区检验结果, 可发现华北地区冬季气候显著“暖干”型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 东北、华南、西南地区的冬季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亦转为“暖干”型, 80年代初期为其余4个分区(江淮、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西部)冬季气候转变为“暖湿”型趋势的转折时期. 东北、华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夏季气候均趋于“暖干”型, 西南和高原东部地区在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暖湿”型趋势, 江淮地区和西北地区西部“暖湿”型趋势开始的时间则在80年代初期, 华南地区较为特殊, 其夏季气候在1984年以后出现了“冷湿”型趋势.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北地区某机场现浇混凝土道面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裂缝现象,综合考虑环境条件和工程特点,从环境、材料、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供西北地区道面混凝土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