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来利  吴维平  储东如  刘贻灿  张勇 《科学通报》2003,48(14):1557-1563
逆冲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同时出现在大别山北部. 根据大别山北部的系统构造研究, 确定沿磨子潭-晓天断裂的伸展构造和以金寨-舒城断裂为前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相同的剪切方向, 并表现出南部深层次的韧性伸展滑脱向北部浅层次的韧-脆性及脆性逆冲推覆的过渡和转变关系. 提出大别山北部的伸展和逆冲推覆构造由碰撞后扬子陆块陆壳继续俯冲、大别山核部隆升过程中的伸展作用所产生, 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伸展构造的一部分. 沿磨子潭-晓天断裂向北西伸展滑脱的浅变质岩在向北西扩展过程中, 因前缘受阻由向北西伸展转变为向北西逆冲, 形成逆冲推覆构造. 其形成时间在200~170 Ma, 可能延续到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2.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中生代沉积盆地南侧, 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的复杂逆冲推覆体系, 具有多期逆冲推覆变形演化历史. 为了确定构造变形时代, 对断层带内同构造黑云母和白云母分别进行了常规40Ar/39Ar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研究, 获得了193.7±3.9 Ma和121.6±1.6 Ma两个等时线年龄, 表明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两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 早期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发生在燕山期. 同位素测年结果与野外地质关系符合一致, 印支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由南向北推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 晚期燕山期逆冲推覆变形向北北西方向推覆, 叠加改造了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3.
四川芦山7.0级强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山地震区发育着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双石-大川断裂、盐井-五龙断裂、耿达-陇东断裂等活动断层.地震现场应急科学考察表明,沿这些活动断层及其邻近地段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可见到一些脆性水泥路面挤压破裂现象,说明在双石镇、太平镇、龙门乡、隆兴乡等地存在着NW-SE向局部的地壳缩短,结合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等资料,推测芦山地震属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尚未发生历史地震破裂的地震空段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闽西南里田推覆构造带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屹华 《科学通报》1994,39(8):723-723
闽西南若干鲜明的地质证据表明,里田地区存在较深层次的韧性推覆构造并产生了剪切重熔的花岗岩.推覆造山作用结束以后,必然伴随岩石圈的热松弛(thermal relaxation),造成推覆带的冷却与抬升.由于不同矿物的裂变径迹具有不同的封闭温度,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封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的40Ar/39Ar年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正宏  徐仲元  杨振升 《科学通报》2003,48(20):2193-2197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中生代沉积盆地南侧, 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的复杂逆冲推覆体系, 具有多期逆冲推覆变形演化历史. 为了确定构造变形时代, 对断层带内同构造黑云母和白云母分别进行了常规40Ar/39Ar和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研究, 获得了193.7±3.9 Ma和121.6±1.6 Ma两个等时线年龄, 表明了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具有两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 早期发生在印支期, 晚期发生在燕山期. 同位素测年结果与野外地质关系符合一致, 印支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由南向北推覆, 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东西方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 晚期燕山期逆冲推覆变形向北北西方向推覆, 叠加改造了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6.
徐-淮推覆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树桐 《科学通报》1987,32(14):1091-1091
徐-淮推覆体,北起山东省台儿庄,经江苏省徐州市到安徽省的淮北市;还有可能继续向南经蒙城、涡阳、淮南而达定远附近.但在未获得充分资料之前,暂将它的南端限于淮北以北。它是一个复杂的褶皱推覆体,有两期褶皱变形,其中早期为大型平卧褶皱;有两种冲断层作用,分别与两期褶皱伴生。卷入此推覆体的地层有上元古代震旦系、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上石  相似文献   

7.
经高分辨率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展示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大邑地震勘探区的深部存在一隐伏的生长断层转折褶皱. 对地震剖面的构造变形以及褶皱两翼生长前、生长期间和生长后地层的变形几何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构造解析; 利用断层转折褶皱几何变形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大邑深部隐伏生长断层转折褶皱进行了不同沉积速率时几何变形过程的模拟, 提取构造特征与实际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 龙门山南段山前也存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 构造活动发生在须家河四段(T3x4)中上部沉积期间, 与龙门山北段山前印支晚期的逆冲推覆过程相对应, 但推覆位移量较北段小.  相似文献   

8.
粤西深层次推覆构造带岩石垂向分带性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伯友 《科学通报》1992,37(2):157-157
吴川-四会断裂带北段西侧广宁-肇庆一带复杂的花岗质杂岩中,成群或零星地分布有震旦-寒武纪(Z~c-∈b)浅变质岩块(图1).笔者通过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首次确定了这些块体为粤西深层次推覆带的外来系统,即飞来峰,这套花岗质杂岩为其滑动系统。滑动系统独特的岩石垂向分带性的发现,提供了建立断裂(动力)变质阼用一种新的模式的可能性,对于断裂(动力)变质作用理论无疑也是一个补充和完善,对该区金矿勘查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冀中拗陷内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滑脱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椿镛 《科学通报》1994,39(7):625-625
华北盆地是我国东部的一个大型新生代裂谷盆地.它在中生代以前是一个稳定的大陆地块,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断裂和沉降阶段.许多研究(例如文献[1,2])结果表明,华北盆地的伸展构造有与美国Basin和Range地区相类似的特征:盆地由一系列地堑和地垒组成,其中的断陷盆地大多为半地堑,一侧为高或中等角度的面状(或铲形)正断层,另一侧为沉积超覆.这一重要结论来自石油勘探的反射地震剖面.然而,石油勘探反射剖面一般只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山地区高压变质泥质岩石的发现及其产出环境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车自成 《科学通报》1995,40(14):1298-1298
阿尔金构造带是亚洲大陆上一条重要的左行走滑断裂带.新近的研究发现,阿尔金断裂的左行走滑不仅表现在中新生代,至少在奥陶纪晚期也发生过类似运动.同时,其北缘有太古界麻粒岩相杂岩基底出露,主体由元古界变质片岩、火山岩、石英岩、叠层石碳酸盐岩地层组成,上覆地层主要是零星分布的下古生界的台地碳酸盐岩沉积和火山沉积,上古生界与中新生界均为小型断陷盆地沉积(图1).总体反映了阿尔金断裂带是在塔里木板块的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港西断裂带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巍伟  戴金星  杨池银  陶士振  侯路 《科学通报》2005,50(16):1768-1773
对黄骅坳陷港西断裂带不同层位包裹体中氦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 发现包裹体中均见有幔源氦的侵入, 并受到NE向的港西断裂和NWW向的徐庄子断裂的控制, 幔源氦的侵入时间主要为新近纪. 幔源氦的侵入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研究区具有强烈的岩浆活动, 具有幔源气体良好的物源; 而且开启性好但延伸性不佳的港西断裂和开启性差但延伸性好的徐庄子断裂结合, 组成了幔源无机气上涌的良好通道. 幔源氦的异常中心位于两条断裂的交汇处, 并向四周减低. 在幔源氦的异常中心发现了高纯度的无机二氧化碳气田. 包裹体内氦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对无机成因气藏的勘探以及构造活动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贯穿辽西北部和东部、分别呈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的韧性剪切带控制着华北北部的构造格局,又制约着该区金矿床形成的主要动力学背景.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前者主要具右行剪切特点,反映由北西向南东的斜冲推覆;后者主要具左行剪切特点,体现伸展兼走滑的运动特征.采自东西向剪切带的 1个样品给出了(219±4)Ma(Bi)的坪年龄;采自北北东向剪切带的两个样品分别给出了(116±2)Ma(Bi)和(127±3)Ma(Bi)的坪年龄.这些年龄为发生在晚三叠世的推覆事件和发生在早白垩世的伸展走滑事件提供了时代证据.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区地壳厚度的研究——三维重力反演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光夏 《科学通报》1990,35(24):1892-1892
布格重力异常可以看成地面观测点以下,不同规模、不同密度和不同深度地质体引力效应的总和。换言之,在布格异常中,混有地壳浅层和深部的信息。台湾既有前第三系变质岩,也有第三、第四系沉积岩。一些地层夹有混杂岩、蛇绿岩和外来岩块.特别是还存在着大量密度倒置的推覆体(毕庆昌,1989)。面对如此复杂的三维图象,怎样从布格异常中提取深部信息呢?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发现超高压(>3.8 GPa)石榴二辉橄榄岩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阿尔金含菱镁矿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呈透镜体状与石榴石辉石岩和含榴长英质片麻岩伴生,一起出露在江格萨依东约100多公里处的元古界片麻岩中,它与西段江格萨依一带的榴辉岩共同构成阿尔金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岩相学研究揭示该岩石经历了复杂多阶段的变质演化,其中峰期变质矿物组合是由粗粒 Grt+Ol+Opx+Cpx±Mgs组成,该期Opx的 Al2O3含量很低(0.30%~0.66%),估算的P-T条件为 3.8~5.1GPa和880~970℃.同时,考虑该期石榴石含有单斜辉石和金红石的棒状出熔物以及菱镁矿的外围分布有由白云石和斜方辉石构成的反应关系,表明该岩石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综合区域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化学资料,进一步结合柴北缘地区榴辉岩和片麻岩锆石中柯石英包体的发现,证实中国西北部存在一条被中-新生代阿尔金走滑断裂截切错移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岩带.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金走滑断陷盆地的确定及其与山脉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发育一种特殊的长条状盆地地貌, 其长宽比略大于50. 盆地两侧的长边界由直线型具走滑分量的正断裂控制, 盆地内分布新生代地层, 阿尔金主断裂通过盆地, 并在盆地内形成一系列走滑地貌. 以盆地为中心两侧为反向的逆冲构造, 使盆地两侧的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地质体垂向挤出, 构成在盆地两侧且平行于盆地的长条形山体(山脉), 这种特殊地貌称之为走滑断陷盆地. 该巨型长条状走滑断陷盆地于上新世开始形成, 晚更新世时期其地貌特征基本形成, 它是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类型的地貌, 是转换挤压作用和隆升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6.
福建大田推覆构造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尔康 《科学通报》1985,30(3):203-203
近年来,国外对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成为解决大陆形成及其动力学的新发轫点。1981—1983年笔者配合闽西地质大队进行福建大田地区5万分之一区调专题研究,发现该区有推覆构造群的存在。逆冲-推覆构造不仅对铁、硫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与煤田构造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为重新认识闽西南-粤东大地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窑街煤田CO_2浓度与δ~(13)C值空间变化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明信 《科学通报》1995,40(3):260-260
窑街煤田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境内,是直接堆积在前寒武变质岩系之上的侏罗纪含煤盆地.由于盆地东侧近南北向F_(19)断裂带的压扭性活动,使煤系地层变形而形成一向北东收敛、向南西撒开的帚状旋卷褶构造.CO_2突出区位于煤田东北角的帚状旋卷构造收敛端部位.区内断裂发育且以弧形为特点,呈放射状排列而组成一涡轮状旋卷断裂构造,是帚状旋卷构造派生出的低序次构造.这些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属张剪性,其倾向依次变化,极有规律,显示了与帚状旋卷构造相一致的动力学特征.大量的高浓度CO_2气正是聚集在发育这一张剪性涡轮状旋卷断裂构造的煤二层中.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造作用力影响“静水压力”问题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吕古贤 《科学通报》1995,40(3):286-286
“静水压力”,这里是指围限压力,即各向等正压应力,或球应力状态的一般概念,是地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力学因素.在地学领域,“地下某处上覆岩石的重力即是该处静水压力”似乎已成为一种观念,成为很多地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内容之一.然而,从固体力学角度来看,这种观念是不严密的,特别是在中浅层地壳.  相似文献   

19.
1929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赵亚曾深入四川进行科学调查,在龙门山发现较老的二叠纪石灰岩叠覆在较新的三叠系含煤层之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飞来峰。这一发现在当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极大关注。从此,龙门山成为中国造山带推覆构造研究的经典地区,并被誉为“自然科学宝库”、“地质科学迷宫”。“天然地质博物馆”。龙门山地层发育完整,三大岩石齐全,位于一个巨大的推覆构造体上,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时期,并经流水、冰川、岩溶、风蚀、重力等多种自然力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现今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态。岩石…  相似文献   

20.
断裂系统形成机制: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勋 《自然杂志》2011,33(5):260-265
 由于断裂系统的形成大多与大变形构造过程有关,故从小变形岩石力学实验归纳得到的库仑破裂准则及相关的安德森断层模式,并非总能对其形成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物理模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方法,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许多原先认为具有复杂形成机制的断裂系统,其实可以是简单构造变形过程的产物,也无需复杂的动力学机理解释。本文通过一些伸展、挤压和反转这三类常见构造的典型研究实例,以展示物理模拟实验所能带给我们的有关断裂系统形成机制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