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精细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胜二区沙二段8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开发单元储层物性和原油物性随不同开发阶段变化的数值模型,并此基础上进行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原油粘度和密度随不同开发阶段的变化对剩余油分布和油田开发效果影响均较大。对注水开发历史较长的油田,在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时,应该考虑渗透率和原油物性随时间的变化,从而为进入注水开发的老油田的挖潜上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对8单元的精细油藏模拟  相似文献   

2.
李娇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356-4359
摘要:特超稠油油田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后,预测剩余油分布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为核心,根据古城稠油油田储层特征,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采液量、采油量、注汽量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综合应用剩余油储量丰度、砂岩有效厚度、渗透率和沉积微相类型等4个指标,制定剩余油的分类评价标准,分析BQ10断块中部区块H3Ⅳ9层的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曲流河储层,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建立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基于实际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曲流带(平面相变、层间干扰等)、单一曲流带(层内韵律、废弃河道遮挡)似及点坝内部侧积体(侧积层遮挡)3种不同规模储层构型及开发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单井上侧积层厚度为0.2~0.8 m,空间上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分布,倾角为5°~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单井历史拟合符合率较高,检查井11J11的剩余油饱和度资料较好地验证了油藏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采用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坝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可有效挖潜曲流河点坝内部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辛油田辛1沙二砂层组油藏储层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开采不均衡;井况差,井网完善程度低;地层能量低,压降大等情况,依据油藏类型和渗透机理建立了该油藏数值模型,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开发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合理的调整方案,为高效开发该油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胡状集油田胡7北块油藏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哈南油田阿尔组油藏是一断层发育,构造复杂破碎多层油藏,其油藏流体类型属于黑油。该油藏1989年6月正式投入早期注水开发,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和不断加密,完善井网,至1997年12月,基本形成了四套较完善的独立井网注采四套层系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柳10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进入高含水期的柳10块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圈闭成因、形态特征等拟采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单井出口端含油饱和度计算法及动态综合法分析计算研究区剩余油饱和度,通过建立剩余油动态模型及油藏的数值模拟,将各油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反演成像,从而确定可采区,加大对其勘探力度,对油田增产上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由于没有考虑高含水期油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和流体参数的变化,常导致模拟结果的失真。为此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选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中的黑油模型,应用分阶段油藏数值模方法及垂直平分(PEBI)网格划分技术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第3砂层组进行了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阶段建立地质模型和流体模型,其模拟结果更符合油田开发实际情况。采用PEBI网格划分技术精确描述断层、砂岩尖灭、不规则边界等复杂地质现象,可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在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分布受不同因素的控制,在弹性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差异性以及井网方式所控制;而在水驱稳产开发阶段,注入水对储层物性的改造及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含水期陆相复杂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油藏模拟难度大。马11复杂断块油藏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部署实施了以调整井、调剖、堵水、油水井大修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方案,油藏含水上升率大幅度下降、采油速度上升、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10.
在胡状集油田胡 7北块油藏特征及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精确的地质模型 :采用四周封闭的直角坐标系网格 ,网格节点数为 6 1× 6 2× 40 =1 5 1 2 80 .利用三维三相黑油模型 ,对胡 7北块进行数据研究 ,以了解剩余油的分布状况 ,据此制定了 4种调整方案进行预测 .通过对比 9年的预测结果 ,认为在维持目前地层压力水平前提下 ,进行补孔、压裂、回采、化堵、调剖 ,并钻新油井 5口 ,转注油井 3口 ,这种方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1.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利用计算机仿真模型预测油田开发动态、再现油田开发历史、预测油田开发压力饱和度分布、预测剩余油分布规率,是油藏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柴达木E13油藏进行开发生产指标的预测,研究E13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为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及后期油田剩余油的挖潜及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雁翎油田雾迷山组油藏为双重渗流介质的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溶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开发动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油藏描述一体化系统建立了油藏三维静态模型,并应用全隐式三维三相黑油裂缝模型进行了模拟运算。将模拟结果返回到静态模型中进行循环建模,从而建立了不同时期的剩余油定量分布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13.
稠油油藏蒸汽——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稠油油藏蒸汽-表面活性剂复合区的渗流机理及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用Crank-Nicolson差分格式求解水相中浓度的新方法。运用自行研制的软件对一个油藏区块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复合驱渗流机理及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特性和总用量,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时机对最终驱油效果影响不大,吸附量大的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差。  相似文献   

14.
临南油田沉积微相模式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南油田位于渤海盆地惠民凹陷临南洼陷的夏口断裂带上 ,沙三中至沙二段构成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 ,其中沙三中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沙三上段为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 ,沙二段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本区油藏为构造层状油藏 ,油气富集除受构造控制外 ,还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 ,沉积微相还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在平面上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陆上分支河道的突出部位、水下分支河道的井网稀疏区、河口砂坝的席状薄砂层  相似文献   

15.
稠油油藏蒸汽-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稠油油藏蒸汽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的渗流机理及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现象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完整的数学模型 ,提出了用Crank Nicolson差分格式求解水相中浓度的新方法。运用自行研制的软件对一个油藏区块进行了模拟计算 ,并对复合驱渗流机理及影响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特性和总用量 ,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时机对最终驱油效果影响不大 ,吸附量大的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差。  相似文献   

16.
严重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在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己进入高-特高含水采油阶段,但油藏内仍然有约50%的可采储量,它们的分布日趋分散、复杂,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油藏(或储层)的严重非均质性,文章对国内外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的开发现状,从开发地质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及其动态预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指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关键。重建适合开发后期的具有预测功能的储层地质模型,对稳定东部,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徽机油藏数模工作站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剖析了它的前处理、后处理模块的几项关健技术,阐述了模拟器的数学模型及其采用的算法(一种解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新型高效算法一正交极小化法)。文末列出了现场应用实例,指出了该工作站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平面径向流公式和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出可代表整个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以及含水饱和度与矿场生产资料的关系,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水分流量公式,推导出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的关系,进而计算单井剩余油饱和度,预测整个油藏或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为下一步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