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解决无桥Boost功率因数校正(PFC)存在的输出电压纹波大以及输出负载突变造成的输出电压波动等问题,本文基于无桥Boost PFC拓扑设计了纹波抑制单元来减小直流输出纹波,并增加负载电流前馈控制对单周期控制方式进行优化。通过理论及原理分析可知纹波抑制单元可以减小直流输出纹波,负载电流前馈控制能够迅速采集负载突变引起的输出电流变化量并及时进行信号调理使输出电压快速稳定,从而增加系统动态稳定性。通过仿真对比分析发现,使用抑制单元后纹波系数从2.5%降到0.25%,在增加负载电流前馈控制方式后,无论是输出负载突增还是突减,输出电压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恢复稳定,并且功率因数校正的效果不会发生变化,该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减小甚至消除均流过程对总输入电流及输出电压的扰动,以提高输入功率因数. 在平均电流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控制占空比在并联变换器内部动态分配的均流控制器,即只在并联变换器内部,根据其电流偏差程度进行占空比动态调节来实现均流. 同时,采用单DSP实现并联PFC变换器电感电流的均匀交错,以减小系统滤波器的体积和提高系统的效率. 以3个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并联为例,利用提出的研究方案获得了良好的均流性能,并实现了并联PFC变换器电感电流的交错,减小了输入电流的高频纹波. 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正确性,为并联的大功率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数字控制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传统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平均电流控制法基于均流控制,但实际应用中无法确保元器件的参数一致,无法实现均流控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占空比分配法实现交错并联Boost PFC的均流,该方法将总电感电流平均值的1/2与各相电感电流平均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后的结果确定各相的占空比;通过对电路各元件参数的计算,实现了400 V/200 W交错并联PFC电源的设计;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占空比分配法能够实现输入功率因数高和两路电感均流。  相似文献   

4.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对解决电源污染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引入建模分析法和状态空间法研究一种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的Boost型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分析Boost变换器各个环节的电压、电流的变化情况,推导其状态方程,建立了Boost变换器的MATLAB仿真模型,并利用UC3854控制芯片,设计出一个基于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的功率因数校正实验装置。仿真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峰值电流型Boost 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在快时标下的非线性现象,建立Boost PFC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映射,并基于此映射推导其状态转移矩阵的表达式,得到系统分岔的条件,通过仿真观察系统电感电流在输入电压周期内出现的间歇性分岔和混沌现象.为了避免分岔,使系统稳定工作在单周期态,采用双积分滑模的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斜坡补偿法相比,双积分滑模法不需要施加外部扰动,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在有效地避免因输入电压变化所产生的分岔现象的同时,让Boost PFC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数(PF),且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对PFC变换器的分岔控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桥PFC变换器控制方法中存在控制效果差、动态响应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测电流控制算法。该算法首先采集前馈输入电压、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等3个控制量,然后将采集到的前馈输入电压送入到电压项,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送入电流项,计算出下一个周期输入电流跟踪参考电流所需要的占空比,以对功率因素进行校正。为了验证该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对预测电流控制算法及传统平均电流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比较,同时,设计并制作了一台实验样机进行实际测试。仿真和实测的结果均表明,预测电流控制算法对输入电流的控制效果好,输入电流能较好且快速地跟踪输入电压,有效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因数和动态响应速度,减小输入电流的THD值。  相似文献   

7.
一种高效率的积分复位控制单相功率因数校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高效率相Boost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通过对传统Boost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进行改进,提高了其效率。提出采用积分复位控制电路以实现单位功率因数。积分复位控制(IRC)高效率单相Boost型功率因数校正技术(PFC)具有常频控制,有利于滤波器的设计;控制电路简单,控制思路清晰,不需要乘法器;控制效果好,输入电流波形很好地跟踪输入电压波形;变换器的效率高等特征,仿真和试验结果很好地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单相数控Boost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系统,采用平均电流型控制策略,分析了功率电路、信号调理电路、驱动电路的实现方案.采用DSP实现系统的数字控制,深入探讨了3个模拟采样信号和乘法器增益的确定方法,以及PI控制与PWM占空比算法,并对系统软启动、A/D转换、输入电压前馈和PWM信号产生4个程序模块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具有零电流关断(ZCS)的反激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这种变换器工作在输入电流不连续导电方式(DCM),综合了电流谐振技术与PFC技术,具有控制简单,输入电流自动跟踪输入电压,功率因数较高的特点,分析这种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并在输出功率为30W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7,(5):722-726
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其直流侧工作电压必须高于电网峰值电压,故光伏发电系统一般采用Boost+逆变器两级式拓扑结构.以两级式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前级Boost变换器控制实现MPPT控制;后级DC-AC变换器控制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控制,实现直流侧电压稳定和单位功率因数并网.最后在Matlab中搭建了两级式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无桥Boost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因数的新型无桥Boost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拓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Saber进行仿真验证。设计1台85~132 V交流输入,380 V/35 W输出的实验样机。样机采用L6562芯片实现临界导通模式的功率因数校正,进一步验证该无桥变换器的良好电气特性。  相似文献   

12.
电压宽范围输入PFC电路的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浩 《佳木斯大学学报》2009,27(4):498-501,516
研究了一种新颖的适用于电压宽范围输入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并对Buck+Boost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适合Buck+Boost电路的平均电流控制策略,Buck+Boost电路既有Buck电路的工作特点又有Boost电路的工作特点,具有结构简洁、器件应力低、检测电流方便、效率高等优点,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表明该电路适用于电压宽范围输入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相似文献   

13.
电流型CPT系统传输功率调节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现有电流型CPT系统初级谐振回路能量调节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Buck和Boost两种工作模式的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法,从而拓宽了系统传输功率调节范围.论文对改进后的拓扑进行了建模,推导了在两种模式下传输功率与占空比的函数关系,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Simulink和PLECS对PP型CPT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论证实了理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Boost PFC软开关电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导通器件多、通态损耗大、不适于中大功率场合应用的缺陷,提出一种新颖的BoostPFC电路拓扑.该电路结构简单、效率高,相对于传统PFC电路,新型BoostPFC电路不仅减少了导通损耗,同时减少了器件损耗,适于中大功率场合应用.对该电路拓扑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Boost前置电路调整功率因数时控制调制脉冲宽度问题,分析了功率因数条件,推导出Boost电路的调整脉冲宽度函数,指出该函数恰与Boost电路稳态工作条件近似,并讨论了电路理想条件、输出电压纹波、纹波电流和过零点畸变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初级回路主电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工作于Buck和Boost2种控制模式的新型交直交变换器,该变换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中大容量滤波电容和DC/DC调压环节所引起的电流冲击、成本高、控制复杂等问题,而且通过2种模式的切换和其对应的开关管占空比的调节可实现输入电压大范围波动时的谐振电流恒幅控制。分析了该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变换器在2种模式下的切换控制策略,并给出了仿真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17.
峰值电流型PFC电路的频率与电路参数关系赵修科陈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南京210016)(南通纺织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南通226000)功率因数校正PFC(PowerFactorCorection)是通过一定的控制方式,使输入电流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