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11,(3):5-5
“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这是最大的科学奥秘之一。对许多科学家而言,如果说简单生命形式发端于原始的“氨基酸浓汤”,那么今天所见的基因多样性就太难解释了。一种振奋人心的假说是,地球生命来自于外太空—外星微生物被恒星风吹离宿主行星,“驾乘”星际尘埃一路飘泊,最终来到地球。这种理念被称为“胚种论”。  相似文献   

2.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射了一枚空间飞行器——斯塔达斯特(Stardust),旨在收集、研究慧星的尘埃。“斯塔达斯特”飞行器的使命能够进一步扩大科学家对太阳系历史甚至地球生命起源的了解。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童星可能含有形成太阳和行星的原始物质;一些人还相信,远古时代降在地球上的管星尘埃在生命的起源方面“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童星是由大冰球和尘埃组成的,它以高达每秒9000)米、比射出的子弹快大约10倍的速度飞行,要想捕获快速飞行的童星尘埃却颇为棘手。那么,“斯塔达斯特”飞行器是如何工作的,科学工…  相似文献   

3.
周俊 《世界科学》1997,(8):13-16
1993年,笔者曾在《世界科学》(1993.[2])上发表了“地球原始有机圈与生命起源同源说”一文,其中重点有三:一是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原始有机圈的起源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主题进行研讨,即‘以“地球原始有机物(圈)及生命的起源”这一命题来代替传统提法“地球生命的起源”’;二是提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的诞生不仅仅是原始(太阳系)尘云物质的凝聚、集结,而且是自前地球尘云时期起,到地球形成,直至生命出现,形成生物圈,其中有机物与无机物都是同源共生、同步演化和相关发展的”,即“地球由原始弥漫态星云到凝聚态星球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生命起源之争仍将继续一般来说,在我们弄清生命是如何起源之前,还原论者的议事日程将永远排得满满的。若不能对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要想在可能发现生命的银河系之外的地方进行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也将是不可能的。不幸的是,迄今仍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生命信息遗传中的若干数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新生  王梓坤 《科学通报》2000,45(2):113-119
自1953年J.Watson和F.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人们对生命信息遗传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相继发现了“遗传密码字典”、“遗传的中心法则”等,使人们对生命是如何一代一代繁衍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离真正揭开生命信息遗传之谜还差之甚远,1987年,美国开始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任务有二,第1是“读出”人基因组合部核苷酸的顺序;第2是“读懂”,即找出全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了解它样  相似文献   

6.
1:生物学难题———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地球上一切生命最古老的共同祖先,第一个能够复制自身的原始细胞,是由构成宇宙间98%的物质六大元素,即氢、氦、碳、氮、氧、氖组成的。然而,这些无机元素是怎样形成具有生命的原始细胞的,至今仍是一个谜。1922年,苏联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说:生命来自闪电。太阳和地球自身的放射性能量作用于大气层中的无机分子,使之变成有机分子。有机分子在地球湖泊、海洋提供的“原始汤”中“定居”,发展成为原始的生命。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第一次用实验来验证奥巴林假说。他们模拟“原始汤…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5,(2):79-79
1953年,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演示了在地球演化的初始阶段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化学物质(如氨基酸等)自发形成的过程。人们进而猜测原始的海洋可能就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这种观点受到许多人的支持。然而50年过去了,这个观点仍因缺少相应的论证而显得缺乏说服力。日寸至今日科学家也无法解释原始海洋自发生成的基本生命物质是如何转化成记录生命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上海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实力是国内外知名的,最近这支科研大军中又增添了一路强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筹建的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正式通过验收建成并对国内外开放。由新华社播发的这条消息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化学如何介入生命科学研究是我们很想了解的内容。恰巧,日前报上又报道了也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清华大学的学部委员赵玉芬教授的一段话:“先有核酸还是先有蛋白质?生命化学中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磷酰基参与的化学反应才是生命化学的关键,”赵教授的话显然点出了当今生命化学研究的某种新见解,那么生命有机化学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相似文献   

9.
这非常像一艘太空飞船,实际上它只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种小小的水藻——硅藻,图片中的影像是其实际大小的4000倍。人类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深邃的外太空的不断探索,人们希望了解外星生命的形式。然而,你可曾想过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外星人”——奇异的微生物。这些“外星人”通常被称为“原生生物”或“单细胞生物”。它们能够蛰伏在包囊里,用脚来进食,用眼点来看,甚至还能在沸水里生存。它们通常以细菌为食,没有神经系统,但同样可以有感觉。它们以自体分裂的方式来繁殖,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死去,但决不会衰老。虽然它们没有我们所知的思维,但…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五年里,宇宙学家们对宇宙最初阶段的演化理论做了很大修正,这个修正是以所谓“膨胀宇宙原始模型”(inflationary univerce scenario)为基础的。这一新模型的创建人之一在本文中详细论述了“混沌的膨胀”(chaotic inflation)这一最有前途的见解。如同生命起源之谜一样,宇宙的起源与消亡之谜也是科学中最激动人心的课题之一。按照热大爆炸理论(这一理论今天已为天文学家们广泛接受),宇宙产  相似文献   

11.
<正>于细胞而言,线粒体可不止是“能量工厂”。约15亿年前,一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发生了:两个小小的原始细胞合二为一。这一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星球的演化进程,其影响程度也许超越了除生命诞生以外的任何事件。一枚细胞进入另一枚细胞并留于其内,最终演化为线粒体——一个连小学生都会学习并知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的结构。这一新结构为其宿主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优势,即为后来复杂的多细胞生命演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们当然可以确信银河系中存在着生命,那就是我们自己。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更多地了解我们最初是如何出现在这颗星球之上,以及我们的生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宇宙的其他角落,这样的条件是否可以复制?我们在宇宙之中是孤独的存在吗?实践显示,当进行这样的探寻时,应将目光放眼整个星系,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些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者只盯着我们自身所在太阳系中的宜居带不放。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最近发现 ,在冰冷的太空生成的小气泡表明 ,生命或生命的种子可能起源于宇宙。科学家在一项模拟太空的恶劣环境———寒冷、无空气、大量辐射的试验中设法培养人造细胞膜。加利福尼亚大学专门从事细胞膜研究的生物学家戴维·迪默 (DavidDeamer)认为 :“这些类似于肥皂沫的细胞膜可充当原始的细胞壁。这种细胞壁为半渗透性 ,因此像水和氧气这样的东西进出非常容易。这就是生命所需要的———一个不与外侧完全隔离的内侧。”发表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的这份研究报告称 ,来自太空的有机物可能是地球生命的起源 ,这些有…  相似文献   

14.
达尔文是对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正如查尔斯·达尔文140多年前所说,地球生命确实起源于陆地上一个“温暖的小池塘”,而并不是起源于海洋. 最初的原始细胞可能是在充满冷凝蒸汽的池塘里开始发育的,地下热水或从地下蒸发出来的水泡形成了这些池塘.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同生命起源于大海的普遍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RNA世界     
“RNA世界 (即核糖核酸界 )”这一短语是由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Gilbert)于 1 986年在对当时观察到的不同RNA具有催化性质的连续报道时创造出的新词 ,它是指地球上生命起源过程中的一个假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生命是一个非常原始的自我复制系统 ,蛋白质还没有卷入生化反应 ,核糖核酸RNA承担着基因信息的信息储备任务和自我复制系统所必需的全程催化作用。吉尔伯特指出 ,如果RNA能用作催化剂 ,那么 ,蛋白质和DNA在这样一个原始系统中都不需要。在那时 ,仅仅证实了RNA可以切断或连接磷酸二酯的键。但是 …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原始生物没有学会裂解水分子,我们人类是不可能出现的。欢迎来到24亿年前的地球死亡无处不在,恶臭铺天盖地,生命之树的所有枝桠几乎都被清除一空,曾经鲜活的生命(主要指厌氧细菌)都已变成逝去的记忆。地球正处于危机之中,而这一切都肇始于由一种繁衍兴盛的生物排入大气的"废气"。欢迎来到24亿年前的地球!距今24亿年前,可以说是地球生命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段岁月。在这一时期,一种全新的单细胞生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科学家宣布,“开普勒号”太空望远镜首次发现了太阳系以外、位于“可居住地带”以内的行星,2011年11月26日,“好奇号”火星车从地球出发,前往火星寻找生命。这是在寻找地外生命方面的两项最新进展。虽然地外生命的发现看来不会在近期实现,但科学家不会放弃这种努力。那么,科学家究竟是怎样寻找地外生命的?地外生命又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内外的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18.
一项新研究显示,40亿年前轰炸地球的陨星很可能播种了而非灭绝了地球生命。科学家从发现于南极洲的一枚陨石提取样本,用高温高压轰击它,结果创生了迄今所认为的生命起源条件。科学家发现,在原始条件下陨石释放氨,而氨在制造所谓的“生命砖头”方面是一种基本化合物。科学家分析了这些氨中的氮原子,查明其原子同位素与地球上发现的同位素并不匹配,  相似文献   

19.
(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还是“幼年”时,黑褐色的地球表面到处是突兀的怪石、陡峭的岩壁和暗绿色的海水。海洋和河谷瞬息万变,顷刻间便会浓雾四起,它们与灼热的地表、变化万千的大气演绎着地球生命的“交响曲”,让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原始的海洋里。最早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模样?海洋深处没有阳光,生物也能生长吗?不少科学家面对如今的海洋提出了问题。历史的车轮到了1977年,美国的一艘叫“阿尔文”号的深潜器,载着科学家来到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裂谷中,第一次发现了充满生命的温泉口。这些热泉高耸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像一个…  相似文献   

20.
编读交友     
“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曾几何时,灿若桃花的中华桃花水母就生长在长江边的一片不大的碧波之中,它们轻盈、自由……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它们将可能从我们的眼前永远消失。片片桃花水母牵动了我们,也牵动了广大读者。本刊2002年9月刊出的《留守最后家园的中华桃华水母》一文发表后,引起了极大反响。由此,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一贯宣扬的“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思想在读者中得到了升华,同时,这也是对我们为保护环境所尽绵薄之力的最大回馈。在这里节选了来自编者、作者、读者的三封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