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湾内鱼虾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广西沿海地处北部湾,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捕捞生产大部分都在近海作业,捕捞强度过大;今后要充分利用北部湾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和湾西部公海渔区的鱼类资源,并向湾口及外海发展,进一步发展广西海洋捕捞生产。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秋、冬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1年秋、冬季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北部湾渔业群落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组成及其生态优势度、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渔业生物的生物量指数和密度指数均明显下降;优势种没有变化,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更替;种类丰富度指数D有所上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均有所下降,但不显著;群落物种种类和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生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秋季舟山渔场桁杆虾拖网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桁杆拖虾网目前已成为东海区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2013年10月和11月,在桁杆虾拖网作业渔船上采用现场随机取样的方法,对在舟山渔场近海水域进行拖虾作业的桁杆虾拖网渔船进行了海上渔获组成抽样调查。通过鉴定、分析:渔获物中共有36个种类。其中:鱼类16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口足类1种。渔获重量统计结果:虾类占33.42%、鱼类占32.85%、蟹类占29.05%、口足类占4.69%,鱼类和蟹类是主要的副渔获种类。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中北部虾类资源怎样?这是人们很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来调查资料,扼要介绍了北部湾中北部(广西近海)虾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对虾类资源量和渔获量变动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环境因素是影响虾类渔获量变动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二月份表层平均水温,关系密切;并就今后虾类资源量增长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和保护区效应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有效的养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工具,海洋保护区正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在20世纪90年代EwE模型的基础上,以20 a为周期,利用空间化模块Ecospace模拟了不同的管理情景(禁渔、伏季休渔、共同渔区、<30 m沿岸水域)对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组的生物量和渔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缺乏管理和渔民合作的禁渔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对资源的养护作用不显著,大型鱼类和真鲨类等高营养级生物量继续衰退。在北部湾沿岸和中南部海域设立大型的非渔业活动区都可有效地降低捕捞强度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获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保护区对栖息地养护和渔业管理上有重要作用。从北部湾渔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将30 m等深线内的沿岸水域划为非渔业保护区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养护和渔业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底层拖网有时需要根据鱼群的垂直移动调节进行离底作业。笔者提出,在不改变现有网具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调节沉浮比、拖速等因素,单船拖网以网板接触海底,双船拖网以部分夹棕曳纲接触海底,使网具贴伏或升离海底的方法。通过实物测试,空间力学模拟和水槽模型试验,对底层拖网兼作离底拖曳的可能性进行了基础的实验研究。单船拖网通过调节沉浮比(0.5~0.9)和拖速(2.0~3.5kts),拖网的离底高度可在1~27m 范围内变动。双船拖网当沉浮比为0.55~0.86,拖速为2.1~3.5kts 时,拖网的最大离底高度可达11.93m。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基于2020年5、8和9月份在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结合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数,分析了游泳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征;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种类数量及现场调查渔业资源单位捕捞努力量进行空间叠加分析;通过划分渔业生境对各生境特征和分布进行研究,分析了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统计到101种游泳动物,其中鱼类54种、甲壳类38种、头足类9种。资源量较高的站位主要分布于近海周边以及莱州湾西南部,生物种类数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春季下降尤为严重,9月份生物种类数较高可能得益于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黄河口优势种的生物量占比皆未超过15%,按照相似度大于55%划分4个渔业基础生境,三个调查月份渔业生境差异度逐渐减少,部分站位共性加强,渔业生境组内空间分布整体性提高,渔业生境破碎化程度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底拖网鱼类组成季节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底拖网常见鱼类至少有255种,属于99科180属。其优势种类有二长棘鲷、带鱼、鲨鳐鱼类、乔氏台雅鱼、竹筴鱼、金带细鯵、绒纹单角魨、蛇鲻鱼类、兰圆鯵、短尾大眼鮰、条尾绯鲤等。其鱼类区系的性质,基本上是亚热带性和热带性。外斜渔场因受黑潮支流影响,典型热带性种类增多,热带性更为明显。夏秋季是底拖网生产旺季,冬季则是淡季。秋后,外斜渔场底拖网产量较高,能交替渔获多种鱼类,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可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世界金枪鱼渔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论述了世界金枪鱼渔业发展的历史、主要金枪鱼的种类组成,研究、分析了1964-1999年世界金枪鱼类的总产量、主要金枪鱼种类的产量以及世界三大洋各渔区、各主要生产国家(地区)的生产情况和几种主要金枪鱼的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世界金枪鱼类的产量呈持续稳定上升的态势,但各鱼种、渔区、国家(地区)的产量升降不一,几种主要金枪鱼的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阐述本世纪初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冷、暖、干、湿的变动特征及其对渔业的影响。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气候变动的特征是由冷变暖、又由暖变冷的趋势,这种增暖到四十年代达到最大值,随后,又进入变冷的阶段。气候的冷暖变化,将引起海况的异常,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渔业资源的数量,渔获的丰歉以及渔汛的迟早、渔期的长短、渔场的位置。因此探明气候变动规律及其对渔业的影响,对于搞好长期或超长期渔情预报和制定渔业生产规划都具有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近海流刺网渔业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浙江省沿海4市(舟山、宁波、台州、温州)渔区1996~2005年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及浙江渔场流刺网监测船资料,研究了浙江沿海流刺网作业的渔业概况、渔具规格、渔获物组成、数量分布、渔船经济效益、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近几年浙江近海流刺网的船只数在5119-355艘,产量约占浙江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95%;近海机流渔获组成以鲳鱼、梭子蟹为主,近岸小机流渔获以髋鱼、蛸类为主,叫姑鱼、蜉类次之;渔具以单片式流刺网为主,三重流网次之,作为主要捕捞力量标志的单位船只网具携带数量也有逐年增加趋势。流刺网的经济效益,近海流刺网船均利润在15~20万元(2~6人),近岸小机流人均利润在1.5~6.4万元。文章提出了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双船底拖网是目前我国海洋渔业中主要的生产作业方式,作业时渔船通过曳纲曳引网具,搞清楚曳纲的形状和张力,并提出适当的计算和设计方法,显然和配置网具、渔船乃至渔获效率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是根据东、黄海区作业的双船底拖网渔轮的生产特点,从曳纲进行力学分析着手,建立曳纲在运动时的微分方程,并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解。  相似文献   

13.
蒋光伟  周放  余辰星  许亮 《广西科学》2012,19(2):174-179
于2010年开始,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水鸟多样性及其季节分布和变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共调查记录到水鸟151种,隶属于8目24科,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19种。本地区水鸟以冬候鸟比例最大,占51%。水鸟多样性的季节变动巨大,夏季主要是鹭科和秧鸡科鸟类为多,到冬季鹭科鸟类减少,鸻形目鸟类大幅度增加。水鸟的时间分布大致划分为迁徙期、繁殖期和越冬期,部分水鸟的繁殖、迁徙、越冬期有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多鳞鱚生长与死亡参数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3-9月北部湾底拖网和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多鳞鱚的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多鳞鱚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鳞鱚优势体长为100~130mm,占60.71%;优势体重为5~25g,占83.96%;雌性个体略大于雄性个体,性比为1:1.36,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L∞=188.6mm,K=0.51,t0=-0.32;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86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58、1.217和1.36;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34和0.50,渔业资源已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5.
舟山黄大洋海域春夏季鱼类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0年5月、11月对黄大洋进行的2次拖网调查所获鱼类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黄大洋春秋两季共出现鱼类48种,隶属于13目、28科,其中春季出现鱼类28种,秋季35种。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六丝钝尾虾虎鱼、龙头鱼、棘头梅童鱼等,秋季龙头鱼和黄鲫在尾数和生物量上都占绝对优势。根据不同季节ABC曲线变化,黄大洋春秋季鱼类的丰度曲线均在生物量曲线之上,说明其鱼类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秋季鱼类渔获率普遍高于春季,这主要与鱼类的生态习性有关,水平分布上黄大洋东面站位的渔获率两个季节均高于西面站位渔获率,其主要受水文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院渔业生物研究所经过几年研究,笼捕梭子蟹技术获初步成功,目前已在嵊泗、岱山、普陀等地推广应用,渔获效益明显。笼捕梭子蟹是用饵料诱导梭子蟹入笼而捕获的一种渔具,在世界各地盛行使用。我国捕获梭子蟹主要用流刺网、蟹拖网等,渔获蟹残肢多、成活率低、劳动强度高,已不能适应暂养出口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院渔业生物研究所从1986年起进行笼捕梭子蟹技术研究,设计制作各式笼具、饵料盒子以及引诱饵料,分别进行了海上试捕和水族箱试验,探索蟹的入笼机制与笼网捕蟹的渔获性能,以便在我国开辟使用笼网捕获活梭子蟹,适应暂养出口需要。  相似文献   

17.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Bertalanffv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呈现个体小型化.16种鱼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  相似文献   

18.
黄海夏季不同取样网具渔获物组成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0年夏季双拖渔船和“北斗”号专业调查船对应站位拖网调查资料,进行了两种不同取样网具情况下渔获物组成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渔船的单位扫海面积渔获量、几种重要种类的长度范围、平均个体长度、50%选择长度、重量计优势度均高于“北斗”号,而渔获种类数则少于“北斗”号,且两者种类组成相似性较低,仅为0.458;而且“北斗”号的底层、近底层鱼类和无脊椎类占总渔获量的比例高于渔船,这主要是由于渔具的选择作用造成的。结果说明应用渔船针对渔业生产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对带鱼、小黄鱼、Ti鱼等重要生产种类是适合的,能够反映其资源量状况,但对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依据单拖网渔船2010年在舟山渔场进行捕捞作业时渔捞日志所记录的统计数据,开展了总渔获量以及渔获优势种时空分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总渔获量在1~2月产量下降,3~5月产量在持续上升.禁渔期过后,9月产量显著上升,随后10~12月产量先上升后下降.总渔获量空间分布为,春季在30°18′~31°00′N,124°18′~25°18′E范围内渔获量相对较高;秋季渔获量最高分布在30°18′~31°00′N,123°00′~123°18′E之间;冬季在29°00′~30°00′N,125°00′~125°18′E范围内渔获量相对较高.秋季渔获量较春季和冬季明显增加.渔获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于随空间变动的趋势.渔获物中优势种类包括日本红娘鱼Lepidotrigla japonice、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比例分别达到16.88%、7.58%、4.58%.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是影响优势种产量的主要因素.带鱼的高产季节为春季,小黄鱼高产则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季,红娘鱼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从各优势种产量的空间分布看,舟山渔场单拖网作业带鱼高产区主要分布在29°05′~31°18′N、123°00′~125°13′E范围内;小黄鱼产量主要分布在29°00′~30°34′N、122°34′~125°34′E范围内;红娘鱼产量主要集中在29°00′~31°10′N、123°00′~125°09′E区域内.  相似文献   

20.
桁杆虾拖网作业是东海区海洋捕捞中的主要作业方式。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虾拖网的主要构件桁杆、叉纲进行理论力学分析,从而求得桁杆所受的弯矩、剪力、轴力及叉纲的拉力,桁杆与虾拖网下纲相连的吊纲和上纲网片对桁杆的张力。还进一步探索了弯矩和剪力沿桁杆的分布规律,最大拖速时桁杆所受最大拉压应力情况。为今后虾拖网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