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末黄组甲骨文和晚商青铜器铭文中有一批周祭材料,其中属于帝乙的周祭材料自二祀到十祀十分密集,在周祭顺序上完全可以连接成一个系统.重新研究这些材料,分析它们在历法上的自洽性,证明它们可以属于同一部历法,并通过各条材料之间的限制关系,基本确定了由这批材料所决定的这段时间的历谱.采用历日计算的方法,将帝乙祀谱与帝辛祀谱进行连接,指出帝乙可能的在位年数为21年、26年、31年,以26年为好.连接帝乙祀谱与帝辛祀谱的计算结果,显示出自帝乙二祀到帝辛元祀之间岁首当发生过较大变化,这为以前关于商后期岁首曾在夏季或秋季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历法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春秋》所载历日干支的深入分析,可证明鲁国历法系为阴阳合历,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由特定的周期来安排连大月,所用朔望月长度约29.531日。约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6年)前多建丑,确非建丑的年份占6%;后多建子,确非建子的年份占10%。置闰的方法尚不规范,而约隐含的基本条件、并引进若干合理设定后,给出了鲁国历谱。春秋各诸候国的历法与鲁国历法大同小异,在建正问题上各行其是。春秋历法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春秋》为鲁国天文历法的研究提供了纵向对勘的资料,春秋时期是由观象授历到科学历法过渡的重要阶段。春秋鲁国人在确定岁首和探索置闰规律上功不可没,但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春秋鲁国历法仍然是一部正自不拘、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历法。同时春秋人在天文观测方面亦成果显著。这些都促进了中国传统历法在汉代趋于完善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四分历步气朔公式,求历元公式和“借半日法”对包山楚简历法材料进行计算,证明包简主民日干支全部合历,楚国行用丑正殷历,产针“借半日法”的使用提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历法推没灭术始创于后汉《四分历》(公元85年)。以唐一行《大衍历》(公元728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其早期没灭相连构成恒气日名甲子序号的一种推导方法;其后期没灭分离,推没与推恒气日名相连,推灭则与推经朔日名相关。  相似文献   

6.
该文评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国际上的改历活动,特别是1947年和1954-1956年两次在联合国讨论改历提案的过程。作者还分析了各种改历方案及其实现的可能性。指出在现有的新方案中,主要因存在“空日”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因此,不可能在“2000年启用新公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的原理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日食的食差是月亮的视差对日食食甚时刻月亮到黄白交点之距离的修正值。从形式上看,其理论模型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算法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为了与理论算法进行比较,成功地将薮内清建立的理论模型简化为以太阳的黄经与时角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同时,重构了传统算法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传统算法与理论算法的异同,得出的结论是:两者的数学模型是相似的、计算结果是近似的。以现代科学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日食食差算法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光推没灭术意义探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代历光推没灭术始创于后汉《四分历》以唐一行《大衍历》为界枳发为前后两期。其早期没灭相连构成恒气日名甲子序号的一种推导方法;其后期没灭分离,推没与推恒气日名相连,推灭则与推经朔日名相关。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是著者《中国的天文历法》一书的第三章,主要内容为:(1)三国时代历法;(2)晋代历法;(3)南北朝时代历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的行星运动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计算任意给定时刻行星的地心真黄经。具体算法由两个步骤组成:首先,按照行星与地球绕日匀速运动的假设,来推算行星视运动的地心平黄经;然后,对平黄经进行修正,由此获得所求时刻行星的地心真黄经。根据构建的行星地心平黄经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传统历法中对行星的平视运动推算的精度;又利用行星之地心真黄经的理论模型,探讨了中国古代行星算法模型的天文意义。由此得到的传统历法的行星理论之沿革,大体如次:在南北朝末期张子信发现行星公转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之前(约公元550年),传统历法仅仅推算行星的平黄经。从隋代刘悼的《皇极历》以迄唐代一行的《大衍历》,逐步完善并确立了行星中心差的修正模型。在边冈的《崇玄历》之后,进一步加入了太阳视运动之中心差的修正,从而在理论上考虑到了行星视运动的全部主要因素,为高精度的行星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周金文中纪时术语——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初吉、即生霸,既望,既死霸是常见于西周金文的纪时术语,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年代学意义。该文以铜器历日排比为基础讨论这4个名词的意义,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西周历法的基本特性;(2)纪时术语的各种可能月相和日序的分析;(3)铜器历日的相对排比及分析;(4)以传统宣王纪年安排晋侯苏钟历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铜器历日的绝对排比;(5)应用数据库讨论厉王的可能元年。  相似文献   

12.
试论月龄历谱的数理结构及编排规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借鉴天文历算及历谱编排的有关知识,试图提供一种被称为月龄历谱的数理结构模型(数表),以作为对具有某些月龄特征的词语的研究工具。其用途:(1)由这些月龄词语的干支差直接得出它们可能的年代间隔;(2)可用于编排相应的月龄历谱(如金文历谱、某些甲骨文历谱等);(3)能对月龄历谱(如“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西周金文历谱)方案中月龄词语的月龄范围及年代间隔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武成》历日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分析月相术语、《武成》历日和武王伐纣年代的关系。以生霸望-死霸朔、生霸上弦-死霸下弦和生霸月初-死霸望后三种月相说为例,分析了《武成》月相历日。加以岁在鸠火、日在析木的条件,得到克商的首选日期分别在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1071年和公元前1046年。文章得到的一系列中间结果可供历史学家在综合各方面信息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既望历日与建正范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具有月龄特征的历谱规律的研究成果 ,在求解 1 6件西周既望历日的过程中 ,得出其时历法的建正范围为丑、寅、卯、辰。分析“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给西周金文历谱的建正及既望材料的月龄取值  相似文献   

15.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是《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日食说”提出后,它成为西周年代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文章考察了这条记录在古书中的各种来源;讨论了它作为天象记录的可靠性,评述了近人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对于“郑”的地望,文章在简述前人的工作后提出它与“日食说”有关的种种线索。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刍议历代春秋时期历法研究均不成功的原因;对月建、两次"日南至"、"三正"、频大月等重要议题进行重新审视;给出春秋时期鲁国244年间各年之岁首日期、JD和干支,并标出置有闰月的年。特别对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的建正、失闰和超闰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复原、重现春秋时期鲁国历谱的原则。最后讨论春秋时期各国历法的建正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商周时期巨大数量的铜料来源,一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学术悬案。该文从古文献所载早期铜产地、现代地质勘探揭示的铜矿资源分布和早期采铜冶铜遗址的发掘研究,辅以铅同位素法等现代检测手段,论证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和中条山区及其迤于带为商周铜料的主产地。中国青铜时代各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地区采铜冶铜生产与铜料供应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商周时期的三大铜都(荆州、扬州和中条山),长江中下游据其中之  相似文献   

18.
《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语·周语下》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代殷时天象,是天文历史年代学上罕见的珍贵文献。历代学者对解读这段文献都感困难。该文采用国际天文学界最权威的行星星历表数据库及计算、演示软件,对这一文献中的每一项天象都进行了全面计算、检验和演示,并结合《尚书·武成》、《逸周书·世俘》、利篮铭文、《淮南子·兵略训》、《荀子·儒效》等有关记载,从而表明: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之一系列武王伐纣天象,实际上是武王伐纣过程中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天象实录,它们可以与武王伐纣之役的日程逐一对应吻合。这一发现,对于确定武王伐纣之年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天文历史年代学极具典型意义的个案之一。由此我们重现了武王伐纣之役的日程表,并确定牧野之战的日期为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晋武库”并非“晋朝武库”而是“晋王武库”,从而对刘徽作注年代问题给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新论点,极易肯定刘徽注完成于魏景元四年。第二部分针对今本《九章算术》中有争议的部分,指出少广术、负笼术、宛田术、环田术、密率术、五家共井术等,本身无误,以前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而对其作了不同的误解,亟待澄清。第三部分对体积理论作了详细讨论,提出《九章算术》时代应该已经有了成熟的棋验法并用以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