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现阶段空调的广发使用,有针对性地描述了其置换通风原理和特点,在就影响置换通风的因素做详尽的分析,讨论了冬季工况下置换通风和热舒适性的关系,为探讨冬季空调室内置换通风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风模式对室内环境品质及建筑运行能耗均有重要影响。文章在采用非稳定传热方法得到建筑围护结构热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寒冷地区某办公室分别采用置换通风和层式通风的通风效果和节能特性。结果表明: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研究对象采用置换通风的送风温度范围为13.0~27.0℃,采用层式通风的送风温度范围为19.0~24.0℃。采用实时调整送风温度的措施可以使置换通风中处理送风的机械制冷量日平均节约率达到2.87%,使层式通风中处理送风的机械制冷量日平均节约率达到5.16%,与基准送风温度对应的送风量相比,两种通风模式下的送风量均有所下降,其风量节约率可分别达到22.65%和32.14%。置换通风的室内温度更接近舒适,两种通风模式下室内污染物浓度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3.
张斌  张兆欣 《科技信息》2011,(5):I0273-I0274,I0412
置换通风一辐射供冷复合系统因其在‘热舒适、室内空气品质和节能性等方面的诸多优点,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的空调系统,对置换通风一辐射供冷复合系统的节能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此系统的能耗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得出置换通风一辐射供冷复合系统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空调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冷却顶板与置换通风复合系统(CC/DV)的舒适性,通过对送风温度、垂直温差、吹风感以及平均辐射温度等几个影响人体舒适性的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顶板与置换通风复合系统具有较小的垂直温差,能有效降低吹风感风险,并具有均匀的辐射温度,这有助于提高人体舒适性;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冷却顶板与置换通风系统是一种兼具节能和舒适性的新型空调方式,能有效结合冷却顶板较好的热舒适性和置换通风良好的空气质量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刘弘 《工程与建设》2021,35(2):244-245
文章围绕体育馆的置换通风设计展开分析,对空调通风系统的输送风量、体育馆室内余热、末端设备安装布局、温度及风量控制加以阐述,以此保证体育馆置换通风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置换通风与混合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置换通风和混合通风的特性.结合西北地区某一办公建筑,对蒸发冷却+混合通风和蒸发冷却+置换通风空调系统在同设计工况下进行了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后一种方案比前一种节省能耗39.8%;在利用室外空气免费供冷时间上,后者比前者多利用186h/a.  相似文献   

7.
节能环保以及室内环境的舒适性是现代暖通空调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毛细管辐射空调由于其舒适性高、导热能力快、不占用建筑使用空间、节能效果明显等优点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提出通过建立置换通风+毛细管地板辐射的热传导模型,数值模拟该复合空调供给的热湿环境参数,并与实验测得的温度、湿度、速度、PMV、PPD值进行对比,得出不同供水温度与换热量的关系,分析该复合空调的供冷能力.该研究为促进供暖/供冷一体化技术在长春地区的发展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直升机座舱空间狭小、乘员密集并且热载荷大,需要引入新鲜制冷空气以满足多乘员热舒适性要求。因此,优化设计座舱空调通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典型直升机座舱布局,建立了舱室和乘员三维模型。定义乘员周围温度、温度偏离、乘员周围速度、PMV和空气龄作为热舒适性评估指标;设计并计算3种不同空调通风系统布局方案,通过对热舒适性评估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选定最优布局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定义以PMV和空气龄为基础的双目标函数,对空调送风口位置参数开展仿真优化。通过分析结果数据和帕累托前沿,确定最优空调送风口位置参数,完成座舱空调通风系统最优设计。最后对仿真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置换通风在纺织厂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置换通风的基本理论和纺织厂空气调节的具体情况出发,借助CFD手段,研究了采用置换通风时纺织厂各车间的送风量的确定,能源消耗,气流组织,温度分布以及空气品质等问题,结果表明,大多数车间在应用置换通风系统后有较为明显的节能效果,且在空气品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存在大发热量设备的生产厂房具有空调系统能耗高的问题.以卷烟厂为例,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某卷烟厂的卷接包车间应用置换通风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常用的上送上回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置换通风较上送上回具有更明显的温度分层,在满足车间环境参数的前提下,上送上回能量利用系数为1.1,而置换通风可达到1.5,其投入能量利用系数高,节能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以两开口单区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推导出风机与热压共同驱动的复合置换通风的非稳态数学模型。研究了机械风量、两开口面积比和无量纲特征时间对室内热分层高度和自然通风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置换通风中,增大机械风量使热分层高度增大而自然通风量减小。无量纲特征时间增大,使热压主导通风模式存在所对应的机械风量的上限值减小。对于机械送风,开口面积比增大引起热分层高度和自然通风量随机械风量的变化率增加,热压主导模式存在所对应的机械风量的上限值增大,而对于机械排风,情况相反。当两开口面积相等时,采用机械送风和机械排风的效果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进步,采矿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矿井通风的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井下采矿矿井通风节能的重要性,研究了矿井通风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地板供冷是一种节能、舒适、经济的降温方式,尤其在我国北方地板供暖推广较快,必将由于其冷暖共用性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地板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求达到提高空调系统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置换通风加冷却顶板空调系统,分析了冷却顶板所承担制冷量的大小和冷板在顶棚的位置对室内气流的影响,总结了针对该系统结露问题的解决措施,为该系统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遗址文物局部保存环境置换通风调控存在空调负荷高、空间温度梯度大等问题,提出将回风口朝下布置在文物区内以减少对非空调区空气卷吸的改进方法,降低了空调负荷,提高了文物区环境的均匀性。基于现有遗址博物馆实验展厅,进一步搭建了文物区局部置换通风调控系统,对比研究了自然通风工况和回风高度分别为0.4、0.9、1.6 m的3种置换通风工况下,文物区温湿度空间分布特征和空调负荷能耗。研究结果表明:置换通风调控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文物区环境的稳定性,距坑底0.2 m的范围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波动值较自然工况分别降低了50%和88%;文物区垂直方向上出现了0.2~0.7 m和1.5~1.7 m的两个热力分层,随着回风口高度的降低,置换通风系统对文物区环境参数的调控性能增强,热分层的高度和有效调控高度降低;回风口朝下设置与原方案相比,空调负荷平均降低了57.2%,并且当回风口的高度从1.6 m降低到0.4 m时,单位面积空调负荷进一步降低了22.7 W/m~2。研究结果可为文物区局部环境置换通风调控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汪祖国 《科技资讯》2014,(1):38-38,46
通风系统作为地下开采的矿山主要系统之一,其运行的效果直接关乎着矿山的整体生产和安全。当前,矿山环境不断恶化,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制约着矿山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地下开采矿山通风节能技术和安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论述了地下开采矿山通风节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舒适性列车空调系统的要求及其实现方法,提出了舒适性列车空调系统的节能途径,并指出了舒适性列车空调能更好地满足旅客越来越高的舒适性要求和节能要求。  相似文献   

18.
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方式,测试了房间非等温送风射流发展的速度场和室内空间的温度场,利用送风射流无因次速度变化曲线,分析了组合射流发展规律及其对通风效率的影响,基于送风速度与热源强度双因素,阐明了耦合作用对通风效率的影响,并指出了风口结构对通风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利用夏季夜间通风技术改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适用性及节能潜力.应用DeST软件建立合肥地区某住宅建筑自然通风的模型,由于墙体的蓄热作用,不仅在夜间通风时段,室内热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对于次日白天非通风时段的室内热环境也有改善作用.通过设置不同的通风方案比较出夜间通风技术的优越性,通过设置不同的通风次数和通风开始时间等方案,探讨夜间通风技术对次日白天室温的影响程度.最后对合肥市夏季应用夜间通风技术进行了节能潜力的估算.  相似文献   

20.
曾过春 《科技资讯》2014,12(18):48+50-48
概括了我国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主要方式,阐述了目前系统面临的问题和现在实施的节能策略,探究了以后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节能措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