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双热流计法设计实验,在同一温度下对不同厚度绝缘纸的热阻进行测量,得到关于单位面积热阻与厚度的关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实现接触热阻和体热阻的分离,以求得该温度下绝缘纸的导热系数和接触热阻。由AFM表面微观形貌图对每个热流通道的接触分热阻建立锥截体模型,并选用Hertz弹性模型描述接触表面的弹性形变,再利用高斯分布求得表面凸起的接触概率,即可求得表面接触热阻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绝缘纸的平均导热系数为0. 069 8W/(m·K),绝缘纸与紫铜间面积接触热阻为0. 002 67m~2K/W,接触热阻的数值计算值为0. 002 45 m~2K/W。绝缘纸与紫铜间面积接触热阻的实验值与数值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为8. 98%。  相似文献   

2.
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法是一种高效且应用广泛的减小器件传热阻力的方法。根据固-固界面状态增加界面的有效接触,可强化界面热传导。首先,概述了固-固界面热阻的产生机理;其次,梳理了界面状态(平面接触和沟槽接触)、粗糙度、界面压力、热界面材料等固-固界面热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第三,介绍了降低固-固界面热阻方法的最新进展;最后,分析了降低固-固界面热阻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应从界面结构、压力/平面度、固-固接触材料本身的物性参数、超薄黏合层热界面材料等单独或共同作用的方向上深化降低界面热阻的研究,为其在强化电子散热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3.
段云星  杨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8):11539-11547
固体界面不完整接触会产生接触热阻。为研究固井界面微环隙对井筒温度场预测的影响,本文设计并制作了空气条件下测试固体界面接触热阻的实验设备,验证了所推导的接触热阻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忽略固井界面接触热阻对井筒温度场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73K空气条件下实验设备测试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9.28%;接触热阻理论计算方法与表面间距和温度有相关性;固井界面微环隙增大(5×10-5m~1×10-3m)、注蒸汽时间增加(2d~40d)、地层温度升高(305K~400K)等情况下,预测井筒温度场时不考虑固井界面充填气体的微环隙接触热阻,将使计算的水泥环外壁温度有较小的偏低(约3K),而水泥环内壁温度和地层内壁温度有较大的偏高(约14K)。考虑固井界面微环隙的接触热阻可以提高井筒温度场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依据基于热应力理论的高温超导薄膜材料界面热阻数学模型,对高温超导薄膜Er-Ba-Cu-O与其基体MgO界面热阻随热应力变化的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应用MATLAB开发工具设计界面热阻仿真软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界面热阻实验与仿真温度范围为20~180 K,模型误差小于10%,高温超导薄膜界面热阻随热流增加而减小,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环保制冷剂丙烷(R290)与多元醇酯类(POE)润滑油的相平衡性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多元醇酯类润滑油POE22的组分和各组分所占的摩尔分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等体积饱和法在278.15~348.15K的温度范围内对R290在POE润滑油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活度系数NRTL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POE22润滑油中主要含有4种酯类化合物和3种添加剂,这7种成分在润滑油中占比99.49%。由模型计算得到的R290与POE22二元混合物理论平衡压力值和实验平衡压力值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565%,最大相对偏差为2.934%。此外,在温度范围278.15~348.15K内未发现制冷剂R290与润滑油存在化学反应或不互溶的现象。将实验结果与文献中报道的R290在两种矿物油(ISO VG12和NM100P)中的溶解度进行了对比,发现POE油更适合R290。  相似文献   

6.
以往低温接触热阻测量研究主要集中于液氮温区及以上,77 K以下温区的固体接触热阻数据鲜有报道.基于RDK-408D2型二级G-M低温制冷机,采用叠片法测量不同粗糙度和螺栓转矩下黄铜样品在10~30 K温区的接触热阻,并讨论不同因素对接触热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温区黄铜接触面接触热阻值在6.89×10-4~1.86×10-2 m2·W/K之间,接触面粗糙度越小、温度越高、螺栓转矩越大,接触热阻就越小,结论与常规定性认识相符.该低温实验数据能够为相关低温应用设计中的连接热阻计算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7.
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轴向热导率,近年来基于碳纳米管阵列的热界面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间的接触热阻较大,通常在10mm~2·K/W以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通过化学成键等方法可将其界面热阻降至0.6mm~2·K/W,但这些方法都需要牺牲碳纳米管耐高温的特点.为保证其耐高温特性,通过施加压力的方法降低了碳纳米管阵列与金属间的接触热阻.对于高度为800μm的碳纳米管阵列,当压力为1.49 MPa时,测量得到的碳纳米管阵列-Au界面接触热阻为1.90~3.51mm~2·K/W,接近化学成键法的结果并且远小于小压力作用下的热阻,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减小碳纳米管的接触热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激光热导仪和自制的夹具,通过测试接触副的总热扩散率和求解一维瞬态热传导方程,得到接触热导率与总热扩散率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在塑性变形条件下的接触热导测量。当压力增加到铝试样屈服强度的5.89倍时,硬度较小的铝试件变形率达到50%,接触热导率达到7.2 W/(cm2.K)。实验结果表明,接触热导率与压力之间呈幂指数关系变化,在试件发生屈服变形后,随压力增大,接触热导率的变化趋于平缓。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在接触副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条件下的接触热导率模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弓网实验得出动态接触电阻在不同接触电流、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力作用下的结果。数据分析表明:弓网动态接触电阻在70~100 A范围内随接触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在60~120 N范围内随接触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30~40km/h范围内随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建立了接触电阻数学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求解,最后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这对地铁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暂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内吸氢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建立了圆柱形反应器的二维多物理场模型.新建立的模型考虑了换热流体流速与温度变化对反应器吸氢过程的影响,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V3.5a软件来求解,并探讨了一些重要参数变化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近换热管壁处的氢化物床的温度较低,吸氢反应更快,换热流体入口附近床层的吸氢反应比出口附近的快;减小氢化物床层与换热管壁面之间的接触热阻和增加氢化物床层有效导热系数都可以增强换热效果,从而加快吸氢反应,当接触热阻从0.002 m2·K/W减小到0.0005m2 ·K/W时,吸氢反应时间大约缩短了15.5%;采用强化换热措施可以减少吸氢反应时间,提高反应器平均功率.  相似文献   

11.
固体麦芽糖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采用的工艺制备出全结晶固体麦芽糖醇和结晶麦芽糖醇,它们都具有熔点高,吸湿性小,对热对酸稳定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材料在低强度激光照射下产生光声效应的主要机理是热弹膨胀[1].激光强度较高时,照射到固体材料表面,会产生蒸发、光击穿,从而产生等离子体.作者在文[2]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了被蒸发的物质以一定的上升速度离开固体材料表面时所产生的反冲压力作用,以及在这...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个描述固体孔隙结构参数随反应进程变化的气-固反应模型,推导出了一级不可逆气-固反应的解析解.在模型中,用实验可测的“扩散因子”建立起有效扩散系数与固体反应进程的关系,表示固体孔隙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非线性计算固体力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作者近年来在非线性计算固体力学中的工作,讨论了在这个领域中非线性有限元、本构行为数值模拟、应变局部化等若干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最近发展。希望本文有助于计算力学工作者了解非线性计算固体力学一些重要方面的当前发展动态与趋势,并推动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Flavins in a solid matri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 R Penzer  G K Radda 《Nature》1967,213(5073):251-253
  相似文献   

16.
Schindler D 《Nature》2010,468(7323):499-501
  相似文献   

17.
18.
GEROLT P 《Nature》1959,183(4668):1121-1122
  相似文献   

19.
20.
介绍了基于Solid Works的力实体模型建立和计算方法.在分析冲裁力的基础上,根据冲裁力的特点,提出了基于Solid Works的力实体模型的概念和建模方法,推出了多工位冲裁力和压力中心的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实际应用.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计算,与冲模结构设计参数一致,是非常实用的冲裁力计算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