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海南岛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南岛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海南岛各县市人口进行分析和分类,得出海南岛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结构、民族结构、地区分布、城乡分布、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一些解决和促进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合作与分工;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型,城市用地结构也发生着剧烈变化,由此引发城市功能的演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2004—2013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人口、经济等指标,基于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等模型对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剖析山东省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熵、优势度呈波动下降态势,而均衡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重较高,城市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显著增加,山东省城市用地结构持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建设和人口增长,其中前两者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哈齐高铁是黑龙江省开通的首条城际高铁,对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哈齐高铁开通后对区域发展带来的现实影响.研究显示: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城际时空距离,加速了同城效应;加速了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城市可达性得到明显改善;打破了城市间地理边界的阻碍,哈齐高铁沿线区域人口、经济的空间极化现象将进一步提升,空间隶属关系模糊;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城市竞争力本质内涵及其特征的认识,建立由综合经济实力、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3个因素构成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将山东省17个城市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分析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性.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经济-人口分布协调性差,城市竞争力差异明显,呈现出自东北向西南城市竞争力逐渐递减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江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三江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建立良好资源环境为基础,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是建立美丽三江的关键所在.贯彻正确价值理念,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从而带动三江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结合三江区域的具体情况,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以及对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以山东省为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统计学软件从时间序列分析3类高速交通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拟合关系,其次依次选取指标分别构建综合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分析二者2000—2016年的发展情况,最后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时空尺度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研究发现:①交通与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同步趋升一致性,其中交通作为因变量时高速公路方面拟合系数较大,经济发展作为因变量时高速铁路方面拟合系数较大。二者先后构成综合指标探究彼此之间的线性关系时,拟合效果普遍较好,且二者对彼此影响具有滞后性。②2000—2016年,山东省整体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发展态势良好。交通可达性由于部分年份客货周转量减少出现小幅下降的现象,但整体仍保持稳定上升态势;经济发展水平2009—2014年上升最为迅速。③山东省交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稳步提高,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其中2000—2008年为失调阶段,2009—2016年为协调阶段。就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来看,鲁东地区最高,鲁西北地区较低,鲁中南地区除济南外,其他地市耦合协调度普遍不高。17地市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8.
单一城市经济发展与多城市复合型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发展以及区域经济集扩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热点。在山东省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之际,借助城市流模型对"两圈四区"格局下山东省17地市及各区域的经济集扩能力进行评价,并对不用阶段发展方向提出路径指导。研究表明:区域经济集扩能力的大小不仅与GDP紧密相关,而且与其综合服务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集扩初期阶段地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效率较低;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东营市和威海市对"两圈四区"各区域有一定的带动效应;不同阶段的区域经济体有着不同的发展重心,各区域应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分析模型探究北上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北上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拉动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北上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少数年份呈现强脱钩,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愈发明显。研究结果提示,未来北上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研究成果上明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再构建评价模型。以CPI、PPI标准差和人均工资收入标准差反映区域间联系程度,以人均GDP基尼系数衡量区域经济差异,以山东省GDP增长率和相对GDP增长率标准差衡量区域发展情况,利用人均教育支出标准差、固定资本投资指数标准差衡量区域持续发展能力。最后,结合2003—2012年数据评价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陈月英  张国坤 《松辽学刊》2007,28(3):55-57,70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影响区域经济分异的主导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来研究中国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的形成机制.不同时段中国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的形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2.
戴伟 《河南科技》2013,(12):231-232
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差距很大,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但能提高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可以为处理好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评价体系,深度剖析了2012~2016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表明:(1)两者的耦合协调等级大致分为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度失调阶段,第二阶段为轻度失调阶段.(2)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协调类型为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3)从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得分来看,旅游产业增长速度明显.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地理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它体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层次与途径.本文介绍了国外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讨论了中国区域地理的改革问题.加强综合分析、进行自然、经济的区域整合,完善中国区域地理的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重视全球化及其区域响应、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水平,使区域地理在解决国家急需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山东省R&D投入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及1993年以来R&D投入区域差异指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中部较发达地区的R&D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在此基础上分析R&D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并提出了提高R&D投入产出效率和缩小R&D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地理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 ,它体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层次与途径 .本文介绍了国外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 ,讨论了中国区域地理的改革问题 .加强综合分析、进行自然、经济的区域整合 ,完善中国区域地理的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重视全球化及其区域响应、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改革的主要方面 .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水平 ,使区域地理在解决国家急需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作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17.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源主导的经济向创新主导的经济转变。因此,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经济转型为中国区域经济创造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区域经济呼唤新的理论解释和新的发展模式。跳出梯度转移发展模式的狭隘思路,正视区域差异,倡导区域创新,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人们也许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优势与竞争力不是十分熟悉,却对于硅谷的IT产业、新竹的计算机制造、班加罗尔的软…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条件下,形成了以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地理环境为特征的区域经济格局。但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中心城市地区贡献率下降;非国有经济在各地区中发展不均衡。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除了注重现有的经济支柱产业之外,还要注意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以大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增长点和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主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加大非国有经济在各地区中的发展力度;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业培养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佩  王慧  陈园园 《高师理科学刊》2011,31(2):80-84,98
选取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经济总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外向性5个方面的17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取客观赋权的方法建立加法合成评价模型,基于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做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因素。利用Panel-data(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对各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及资本产出效率的影响,阐明地区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指出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说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强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资本的产出弹性)、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