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已成为数字时代的一种新形式信息资料,由此引发的手机短信纠纷日趋繁多,而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证据进入诉讼程序,诉讼中在对证据的采信时对手机短信证据的证据划分、对手机短信证据的收集与保全、审查与认定是证据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拟对手机短信作为证据在诉讼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手机短信的口语化特点,对手机短信中命名实体识别进行了研究.在对手机短信语料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手机短信口语化语料进行命名实体识别的方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对手机短信语料中的命名实体具有较好的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作为信息社会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一方面应该看到手机短信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手机短信异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应扬长避短,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短信,更好发挥手机短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了手机短信服务在我校图书馆应用的必要性,分析了手机短信服务的特点,对图书馆手机短信系统的功能、实现方法以及短息服务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服务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其中手机短信内容泄漏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本文探讨了基于java的手机短信加密技术,以期使广大消费者安心、舒适的收发短信。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新途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手机短信服务功能与客户普遍性的特点,探讨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新途径,提出了应拓展手机短信服务工作的新思路,阐述了手机短信服务工作的具体形式及内容,指出将手机短信用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张芬香 《科技信息》2009,(32):152-153
本文首先分析手机短信的特点和类别,总结手机短信研究的现状,然后运用关联-识解模式对手机短信的幽默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旨在运用关联——识解模式阐释幽默的产生和理解机制,并说明手机短信的特点增强了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手机短信在意、音、形三方面的情趣进行了分析,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运用手机短信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9.
于淑静 《科技信息》2009,(17):28-28
为了适应公共气象的服务理念,提高气象手机短信的服务工作,满足政府决策及社会专业气象服务用户的各类需求,开通了手机短信服务系统,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分别从手机短信演生、发展以及在系统投入使用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手机短信能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得以应用的前提条件,阐述了班主任在工作中使用手机短信的合理性及优势,得出手机短信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工作成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手机短信的广泛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手机短信在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趋利避害,对手机短信的不良影响进行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引导手机短信健康发展,使之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文试图从和谐视角来分析手机短信,论证手机短信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促进了社会和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手机短信的增多,手机正成为人们新的隐私空间。由于我国隐私权的立法比较零散,保护力度较弱,人们的隐私常常遭到侵害,手机短信更是首当其冲。本文试对手机短信被侵害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设想和具体构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现代科学的进步,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手机短信更是成为了相互交流的一种普遍途径,法官在审判中会碰到如何对手机短信的效力进行判定,本文旨在通过对手机短信的定性分析从而对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加以一定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手机短信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作为个人资料的一种,与信件、电子邮件一样皆具有隐私。我国当前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难成体系。公民的隐私经常遭到侵害而难以得到有效救济。手机短信隐私权的保护依赖于法律对其上位概念“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手机短信交流已经成为社会上人际传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和书信交流等共同构成了人际传播.本文对手机短信与其它人际传播的语境类型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手机短信传播中的短信发送者和接收者之同的语境差异进行简要分析.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流行的交流方武,确应注意到自身的传播特点,并发送者与接收者双方的不同语境,才能使信息传播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的调查,为今后在学校建立健康教育短信平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此次调查采用定量问卷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采用Excel录入数据并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对资料进行一般的统计学描述及X2检验等。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很高(99.6%),手机短信使用率高(99.0%),有男女朋友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率显著高于没有男女朋友的大学生(P0.01)。结论: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重要方式,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健康干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手机短信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默顿的功能主义思想,对手机短信的显功能和潜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手机短信的显功能有: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帮助一些商业组织盈利的功能、传递信息的功能。手机短信的潜功能有:影响社会稳定的功能、为一些不法分子犯罪提供手段的功能、促进相关法律出台的功能、赋予主体双重极端地位的功能、对文化影响的功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宁 《科技信息》2010,(10):172-173
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手机短信不同于报刊杂志的行文特点与规则,呈现出其特有的语言运用特征和行文规范。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手机短信中存在大量的互文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互文型"手机短信及其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通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承载方式出现在法制视野,作为新出现的证据形式,对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尚未有一个定论,本文从手机短信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探究出发,试图厘清手机短信作为新形式的证据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