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造林密度对杂交相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找出杂交相思人工林合理的种植密度,以达到较佳经济效益,笔者选用5种不同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杂交相思密度试验。对经过5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表明:杂交相思不同造林密度对胸径、材积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密度增大,胸径、单株材积表现出与密度间的负相关,每公顷833株林分的平均胸径为107 cm,每公顷1 666株林分的胸径为9.6 cm;每公顷833株和1 000株林分的5年生林龄时平均单株材积较高,分别为0057 566和0.051 79 m3;5年生每公顷1 666株的林分材积为63.922 1 m3,分别比其他4种密度林分的高190%、52.0%、58.3%和103.3%。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南桦天然林优树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材积生长量和树干通直圆满度作为选择优树的主要性状指标,从广西百色市西南桦(Betula alnoides)天然林分中选出优质林分3片,候选优树153株,选定采种优树9株.从选定的优树上采种、育苗、造林.造林后的6年生子代林的平均树高12.8m,平均胸径14.0cm.子代林木继承了母本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60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林分饱和密度模型,编制了经营密度表,再利用26块密度近似于合理经营密度的不同生长阶段样地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径阶分布和总蓄积量的分析,评价以经营密度表指导抚育间伐的过程及效果。结果表明:随平均胸径的增大林分密度不断减少,方程N=3 847.345 1e-0.082D适用于预估林分密度,编制的经营密度表反映了0.6~0.8郁闭度下长白落叶松各个生长阶段的最适林分密度。26块模拟样地的间伐前密度为2 883株/hm2,经历3次间伐后的林分平均密度分别为2 000、1 400和1 000株/hm2,最终成熟林的平均林分密度为600株/hm2,树冠竞争因子为416.33,总蓄积量为242.12 m3/hm2,大径材比率达59.26%。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6种林分密度和2种林分起源下1~7 a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每hm2蓄积量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探索一定密度范围内巨尾桉的最适林分密度和起源方式,揭示林分密度和起源对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交互影响特征,为提高巨尾桉人工林培养质量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而每hm2蓄积量增幅在造林后期有所提高,4 a时达到数量成熟;2)各林龄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减小,超过2 a时林分密度1 050株/hm2的总生长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林分密度,每hm2蓄积量则在1 800株/hm2下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3)植苗林的生长和生产力显著高于萌芽林,1 050和1 650株/hm2适合植苗林的树高、胸径生长和单株材积积累,1 800株/hm2...  相似文献   

5.
无线传感网节点测距技术是基于测距法节点定位的基础,针对林区中单一频段节点测距存在误差大、精确度低的问题,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RSSI),提出一种融合433 MHz和2.4 GHz双频段信息的节点测距方法。建立引入环境参数预测的林区信号衰减模型,利用高斯滤波修正偶然误差,选择合适的融合参数γ对双频段测距信息进行融合,通过在平均胸径接近、林分密度不同的场地中实验归纳γ的取值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林分密度600株/hm~2以下的林场中,γ=0.4最优;在林分密度600~1 000株/hm~2之间的林场中,γ=0.5最优,在林分密度1 000株/hm~2以上的林场中,γ=0.6最优。在γ取最优值的情况下,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测距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值为1.74,较单一频段的测距误差减小了31.3%,提高了基于RSSI节点测距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区68块(30 m×30 m)蒙古栎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统计蒙古栎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对影响林分更新的林分条件和地形条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天然蒙古栎林更新树种37种,平均更新苗密度达到7 219株/hm2,其中蒙古栎数量占更新总量的近40%,山楂、花曲柳和春榆占更新总量的1/3;从更新类型上看,幼苗和幼树所占比例分别为22.2%和77.8%.同时发现,林分平均胸径达16~20 cm、密度为400~800株/hm2(郁闭度为0.60~0.69)的林分更新数量最高;从不同地形条件更新数量上看,山坡中上部更新数量较高,坡向的影响表现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坡度的表现为平坡缓坡斜坡陡坡.  相似文献   

7.
齐齐哈尔高峰林场林木种子园红皮云杉子代林46个家系和3个对照(一个对照CK,来源于优树产地汪清地阴沟优良林分的混合种子;一个对照CK商来源于吉林市种子站出售的商品种子;一个对照CK新来源于优树产地黑龙江省新兴林场优良林分的优树上采集的混合种子).测定表明:林期间家系间生长量差异显著.子代林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大于对照CK商的家系数目分别为总数的54,3%和63%.子代林11生时最好家系比最差家系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大173.4%和295.2%,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力分别为62.1和40.6.  相似文献   

8.
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试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悦 《科技信息》2011,(7):377-378
对初植密度为3000株/hm2的7~9a生杉木林进行不同始伐时间、不同间伐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预定时间和间伐强度范围内,始伐时间越早或间伐强度越大,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材积的增幅也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其中以7a生间伐强度30%对林分的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效应最明显,以7a生间伐强度20%的林分蓄积量为最大。因此,以培育大中径材为目标,则适宜的初次间伐方案为始伐期7a、强度间伐30%,若培育中小径材的林分,则宜为始伐期7a、强度间伐20%。  相似文献   

9.
选择清江流域的南部和北部进行垂直样带调查,将2个调查地段分别等距离划分为高、中和低3个海拔区域,研究林分因子在不同海拔范围内的差异,并比较2个地段林分因子随海拔梯度变化的总体趋势.结果表明:2个地段的林分因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格局.在南部,林分因子(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随海拔的增加逐渐下降;在北部,林分因子(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尽管相同的林分因子在两个地段呈现不同的变化格局,但两个地段林分因子的变化都可以用二次曲线方程y=ax2+bx+c(a、b、c为常数)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0.
在福州郊区丘陵山地通过湿地松引种栽培表明,该树种生长较快,适应性强.通过集约经营32年,其平均树高、胸径及蓄积量分别可以达到33.9%、54.9%与203.4%;而一般造林的湿地松(对照)林分仅为12.1m、18.4cm、189.6m3/hm2相比,前者比后者林分平均树高、胸径、蓄积量三项指标分别增长幅度为33.9%、54.9%与203.4%,是福州市郊县较大面积引种湿地松培育大径材成功的实例,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洋口林场杉木林生物量的年变化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根据32株不同年龄、不同胸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物量数据所作回归分析,评选出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最密切的方程。据此,估算出不同年龄杉木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比较了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分析了不同年龄杉木的平均净生产量、年间净生产量和针叶的净同化率,得出19-20年为该林分数量成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树干解析对马尾松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为520株/hm2的马尾松林分比密度为900株/hm2的林分营养空间更加充分,树冠能得到有效的生长,有利于维持马尾松树高、胸径以及材积的速生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炼山建立杉木与马尾松混交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初期的两年内,由于炼山林地增加速效灰分,所以比不炼山林分平均树高超出10.1%.第4年不炼山林分生长量开始微弱超出炼山的林分;7年后不炼山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都超出炼山的林分,其中不炼山混交林中的杉木平均胸径比炼山增长12.5%;不炼山立木材积为26.5773m3/hm2,炼山材积为20.9618m3/hm2,立木材积相差5.6155m3/hm2.试验还表明,采用不炼山比炼山造林的前4年每hm2可节约整地造林与管护投资1072元.不炼山造林不仅可行,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炼山造林,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实验林场1983年和1985年营建的紫椴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不同坡位和疏伐抚育林分的生长状况.采集紫椴个体年轮样品,分析胸径生长特征,明确紫椴人工林的生长规律,以及坡位和疏伐抚育对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下紫椴人工林林分密度、林分蓄积、种群密度、蓄积均相对较大,种群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木材积也以坡下和坡中显著高于坡上;随着时间推移,各坡位紫椴胸径生长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前期下降较快,后期相对平缓,胸径生长整体以坡下高于坡中和坡上,坡下紫椴胸径生长率不仅在生长初期相对较高,在后期也呈现出小幅的生长加速;坡上、坡中及坡下的胸径连年生长量稳定时间分别为20、20和16 a.疏伐抚育后,紫椴胸径、树高和单木材积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胸径生长率和5 a平均生长量也有显著提高,但疏伐抚育对紫椴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6.
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资料,对750个天然阔叶林样地调查资料进行整理,通过χ2检验、剩余分析及log-线性模型的拟合,分析了天然阔叶林林分年龄与平均胸径、蓄积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χ2检验中林分平均胸径、蓄积量与林分年龄的连带关系明显;剩余分析中林分平均胸径、蓄积量随林分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与有序连带测定结果 基本一致,但主效应估计分析结果 与交互作用效应估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天然阔叶林受自身因素影响较多而受人为影响较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33 a生木荚红豆树人工林的生物量、生产力与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未经疏伐的33 a生木荚红豆树人工林保存密度、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 117株·hm-2、18.37 m、17.15 cm和229.48 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商品林中杨桦次生林为对象,采用定位观测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林分立地类型划分、林分生长进程规律分析和密度效应的综合评价,确定0.7为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经营的最适密度,该密度的林分能充分利用生境,林木生长势最强,光能利用率最高,养分归还量最多,林分蓄积生长量最大.在此基础上,以林分经营密度为自变量,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疏密度和林分初始密度为因变量,绘制密度调控曲线,直观展示各变量因子间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从定量角度确定最适密度下的林分蓄积、间伐株数量、间伐蓄积和间伐强度,提出了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密度调控技术与模式,为科学合理地经营天然杨桦工业原料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人工林健康水平,以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树高年均生长量、胸径年均生长量等13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森林健康指数模型计算各标准地的健康指数,并使用正态等距分析的方法得到健康等级取值范围;由分析评价结果得出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健康林分占6. 45%,亚健康林分占22. 58%,中健康林分占38. 71%,不健康林分占32. 26%;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西宁市南北山20~30 a油松人工林处于中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树种组成、郁闭度、林龄等林分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进行定株抚育,设置5%、10%、15%、20%、25%等5种不同的定株抚育强度.结果表明:样地间林木胸径生长量之间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抚育强度5%、10%及15%,当抚育强度大于15%时,进一步提高抚育强度并不能使林木胸径有显著性增长;提高抚育强度对于树高增长没有显著性促进作用;提高抚育强度能够提高林地林木增长量,但当抚育强度达到一定程度(15%)时候,继续提高抚育强度并不能使林木蓄积有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