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孙诒让辉煌的一生中涌动着两大文明劲流——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他在传统文明上的高深造诣使他成为传统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而他在西方文明上的广博汲取使他成为清末从故纸堆走向与时俱进的一代先贤.西方文明提升了他的思想和拓展了他的实践,开拓他后半生人生社会价值的效度。  相似文献   

2.
甘地虽然是印度的圣人,但电影中的甘地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原则塑造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甘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他在英国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受到基督教与托尔斯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电影中他所坚守的基本原则乃是按照西方圣人原则塑造出来的。电影中孔子的形象更多地是体现出今日对孔子的理解,同样也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不变的基因。分析二者的异同对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如怎样评价目前流行的红色经典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性为视角,在本质上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引进、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历史语境的生成、曲折演进构成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起点,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复归与拓进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现实支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实现的是文学的“文学化”转向,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它自己已经构成现代文明的本体内容,成为现代文明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当今艺术的审美拯救功能和市场化与麦田守望者的矛盾两个方面的问题,将《天下无贼》与冯小刚其它电影进行纵向比较,与同时期的电影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冯小刚在该片中一种富于宗教色彩的精神拯救方式,一种自觉的救赎仪式,进而指出《天下无贼》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史虽然是对于人类文明中的艺术进行整体回望,但一直以来中国的艺术史主要是受西方艺术概念、视野及框架下建立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渐渐发现即使是西方艺术史也在随着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观念而需再次被解构和重建。当下电影、电视、计算机虚拟技术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对艺术新的理解,使得中西方艺术史陷入恐慌。中国艺术是哲学、文学、伦理相结合且极其极端的环境下成长的。将中国艺术的范围扩大化、概况化则需要上升到"形相学"层面,还需要用"中国自己的眼光"和"现代立场"重新审视。深入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视觉与图像来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人性进行研究和追索,这在图像时代到来之际显得尤为迫切。在当今越来越开放的学术环境下,中国艺术史研究是否能够回避西方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这需要我们用开放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艺术史。  相似文献   

6.
华亮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421-1423
中国家庭伦理剧电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电影类型。本文认为,中国的家庭伦理剧电影是中国文化作用下的特定产物,它以中国的文化精神为其内在精神,以中国的文化规范为其内在规范,因此从中国的家庭伦理剧电影本身能够找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印记。其中鲜明民族特色的叙事特征和叙事手段不仅造就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电影丰富多彩的外在形态,同时也使它拥有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同类型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和他的小说一样都已成了一种象征,象征西方现代文学在理性密林中运思的一种方向,也象征着作为一个文学先知所确立的一种拯救系统。犹太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性的创伤和现代西方文明世界生存的荒谬是卡夫卡精神视域的背景。西方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个理性渐次匮乏的过程.而文学路径的选择得力于卡夫卡特殊的人生体验——恐惧和罪感.隐喻是在理性语言的尽头发生的一种直觉思维,卡夫卡为了真理的缘故,同时为了抗拒强大的生活,用隐喻的方法去排斥单一解释存在的可能,这已成了他的思想宿命.在他那里,已经将生命的澄澈和思想的朦胧这两个极端神奇地加以弥合。但这种路径的选择本身却是一种迷失,因为在卡夫卡的自我拯救系统中,没有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无法提供一种生存的依据——信仰或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莹 《科技信息》2008,(12):244-245
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尤其是大量的海外影片被引进到中国之后,就需要翻译人员将电影的内容汉化,这其中就包括电影片名。电影的商业性决定了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而貌似雕虫小技的电影片名的汉译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复杂的翻译行为,其中包含了几对重要的互动关系,译者在这个翻译过程中也不仅仅只是做文字上的翻译工作,相反,例如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还要与电影公司沟通,商讨,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最终翻译出能吸引广大观众的,并且给电影公司带来满意票房的成功地电影译名。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前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陷入混乱,同时新自由主义无法解决西方面临的内部危机,西方左派应时就势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试图解决全球化时代西方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问题,重新回到西方政治舞台的最前沿。进入21世纪后,“第三条道路”日渐式微,重新审视冷战后“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于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强势介入,中国历史进程出现了一种"断层"。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断层"的处境和语境中,中国学者先于西方学者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化"概念与理论。只有以一种"历史断层"的视野来审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才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现代化"会作为一个核心主题在中国凸显出来并贯穿始终,才能正确地理解"现代化"概念与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是在西方诗歌中都能频繁看到植物意象的使用。作为文学形态的一种高级形态,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意象的认识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植物意象在诗歌中的使用异同与中西方的文化哲学背景更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性为视角,在本质上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引进、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历史语境的生成、曲折演进构成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起点,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复归与拓进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现实支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实现的是文学的"文学化"转向,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它自己已经构成现代文明的本体内容,成为现代文明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健康地生活和繁衍种族,就要不断地和危害健康与生命的疾病作斗争,这个斗争也就是认识、了解以及防治疾病的过程。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个认识过程也就日益深入,并逐渐形成和成为各种不同医学派别、体系,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任务。  在几千年来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目前主要有两种医学体系经历着实践的考验,至今仍在出色地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任务,这就是西方医学和中国医学。本文试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探讨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的异同,由于所知有限,浅薄和不当之处,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洋枪洋炮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也使中国人在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无限帐惘和对洋人的切齿痛恨时,在冥冥之中看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曙光,并感受到了其强大的威力。所以,意识到落后.内心一阵狂潮,追不得已,“师夷长技”以救中国,大批学生走出了国门,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性为视角,在本质上可以看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引进、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历史语境的生成、曲折演进构成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历史起点,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的复归与拓进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现实支点.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实现的是文学的"文学化"转向.体现的是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它自己已经构成现代文明的本体内容,成为现代文明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说,语言是一律平等的,但现实中却是有强有弱。在西方汉学界一度流行过所谓“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说法,就是把西方看成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把中国看成被动的接受者。换句话说,中国人只有“听话”而没有“对话”的权利。近百年来,中国共翻译了近十万部西方著作,而西方仅翻译了百部左右中国作品。语言的弱势,引起了文化传播的不对称,进而产生了误解和隔阂,并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尽管汉语是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在地区性或世界性组织的会议上,真正使用汉语的并不多,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也很少。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辟的“劳动―存在论”新境界,是对资本及其代表的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也是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批判和继承,从而根本上越出了近代形而上学所设定的框架。“劳动―存在论”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存在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充分自觉的基础上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将积极占有现代文明成果,拯救出现实的自然界,同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辟的存在论新境界中创生出新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征程的接续奋斗,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取代了西方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价值理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突破了西方“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和“文明冲突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生态电影批评既来自生态批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美学和电影学等学科的支撑和经验积淀,同时也在建构自身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和突破,呈现出对电影生态和整个人类文化发展态势的自觉关注,显示出极大的活力。在剖析西方生态电影批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面对当下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研究纷繁错杂、缺乏体系的状况,对当代生态电影批评理论资源的梳理,以及对其建构维度、发展趋向的考察,皆能为夯实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基础及进一步建设具有当代性的理论话语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除日本人、美国人和俄国人外,中国电影中较多出现的还有英国人形象。英国是近代最早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国家,电影中的英国人也多是殖民主义的代表。从上世纪60年代的《林则徐》到90年代的《鸦片战争》,时隔30年后中国电影两度关注作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林则徐》中,谭宁邦扮演的颠地和魏立达扮演的义律,把殖民主义分子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观众脑海中。90年代的《红河谷》则反映了20世纪早期英国对我国西藏的入侵。有趣的是,英国人还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我们的老师。正如合拍片《末代皇帝》中来自苏格兰的绅士庄士敦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