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激素对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比较了2,4-D和Picloram对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2,4-D的诱导效果优于Picloram,2,4-D加入量为6mg/L时,诱导的愈伤组织的分化效果最好.对不同小麦品种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比较结果表明,鄂恩1号、鄂麦11、鄂麦12和山农1355等有较高的植株再生率。其中前3个材料植株再生率达90%以上;从幼穗、幼胚和成熟胚的比较结果来看,幼穗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频率高于幼胚的和成熟胚.  相似文献   

2.
小麦是我国以及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以小麦为材料进行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工作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进展也比较快。虽然国内外均有人以小麦种子、胚、胚乳、根、幼茎、心叶、幼穗、花药等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培养出再生植株,但一般再生植株的诱导率比较低,如用花药培养,再生植株诱导率为5%左右,用心叶分化出芽频率为7.1%,用幼穗分化出芽频率为8%。我们用小麦幼穗做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再生植株的诱导率在73%以上。  相似文献   

3.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生产上推广的14个基因型的玉米为材料,由幼胚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其中原齐722×5003等单交种在适宜条件下,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可达90%,愈伤组织分化苗频率高于80%。在加有1ppm 6BA 和0.1%活性碳的改良 N_b 培养基上,分化出的幼苗长成健壮的小植株。接种幼胚的大小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成份及蔗糖浓度、激素种类和浓度等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分化幼苗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将培养7-8天的幼胚抉碎,可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并能使较大的幼胚产生胚性愈伤组织。随着胚性愈伤组织继代次数的增多,再生植株中畸形苗频率也升高  相似文献   

4.
从白羊草成熟胚和幼穗培养诱导再生植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生长在北京地区的无融合生殖白羊草的成熟胚和幼穗诱导出愈伤组织,并由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来源于成熟胚和幼穗的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分化频率分别为40%和85%.  相似文献   

5.
小麦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及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麦品系“鄂35816”幼穗愈伤组织中得到了Ⅱ型胚性愈伤组织。根据愈伤组织的状态和生长速度提高继代频率,可促使I型向Ⅱ型胚性愈伤组织转变,并保持植株再生潜能;1.0-2.0mg/L,2,4-D、CaC.2H2O3.0mmol/L和KH2PO43.0mmol/L的组合有利于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和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农杆菌介导的油茶遗传转化受体系统,选择普通油茶‘长林'4号、53号和166号的幼胚为外植体材料,进行多因素多水平的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的pH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不显著,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受油茶品种影响极显著; ‘长林'53号的幼胚极易实现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完整植株再生,MS培养基是最佳培养基,2,4-D和TDZ为幼胚较敏感的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最大; 当MS+2 mg/L 2,4-D+0.5 mg/L TDZ处理时,‘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为98%; MS+1 mg/L 2,4-D+2 mg/L KT+500 mg/L CH处理时,‘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为89.6%。在不同2,4-D、KT、TDZ和添加物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中,除3个处理外,其他处理组合的‘长林'53号体胚诱导率都达到100%。已分化的胚性愈伤组织在不含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可以实现胚状体的萌发、生长及完整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7.
激素对小麦幼穗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激素对两个基因型小麦幼穗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在每个组合中均可达100%,诱导培养基中加入2,4-D对植株再生和绿点分化频率的效果要显著优于Picloram,在所采用的有效2,4D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绿苗的再生频率呈现上升的趋势,2,4-D的量为4.5mg/L时,植株的再生频率平均可以达到45%左右。  相似文献   

8.
六个品种小麦成熟胚等外植体再生能力的研究表明,不同外植体的再生能力按根尖、幼叶、茎节、幼穗、成熟胚的顺序递增。成熟胚再生能力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0%以上,出苗率可达44%,并且具有材料来源广泛、操作方便、不受季节和发育时期限制等优点,因此是小麦体细胞组织培养的适宜外植休来源。本文对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组织学观察表明,本实验所获得的再生植株属于器官发生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春小麦11个品种,通过幼穗和幼胚离体培养,研究了基因型,外植体和培养基成分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差异明显.幼穗长度以10~14mm 时接种为宜,幼胚以开花后11~14d 接种效果最好.诱导培养基的效果以 MB>MS>N_6>LS,2,4-D 以2mg/L 较为合适,不宜加6BA 和 NAA,但加适量甘氨酸和谷氨酰胺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加少量6BA 和 NAA 是必要的,而且 ZT 的作用优于 KT.通过以上研究,从中筛选出了3个能长期保持较高再生植株潜力的体细胞胚性无性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方法对"三月花"黄花菜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幼叶用0.1%升汞灭菌12 min时效果最佳,外植体污染率、死亡率均为0, 14 d后外植体启动率为62.5%.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 mg/L 2,4-D+0.1 mg/L 6-BA,外植体出愈率为86.67%;愈伤组织最适分化培养基为MS+2 mg/L 6-BA+0.5 mg/L IBA,愈伤组织分化率达到80%,平均每块愈伤组织不定芽个数为1.7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NAA,生根率达到93.33%,平均每个芽苗生根数为5.83条,试管苗炼苗移栽后,成活率达95%.利用该组织培养技术,幼叶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三月花"黄花菜再生苗.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基因型及其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分化研究是建立高效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的基本条件。文章首次以去胚的成熟胚盾片为外植体材料,对10个小麦基因型进行了离体操作。结果显示:愈伤组织诱导率平均可达96.5%,10个基因型的愈伤组织都能分化出绿苗,分化频率最高可达10.5%,没有白苗化现象;根的分化与绿点、绿苗的分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鄂恩1号的植株再生能力显著优于其它基因型,其植株再生系统已具备了遗传转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菊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器官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大量繁殖出各种花卉。菊花茎、叶片、花托的组织培养已有报道,而以叶柄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尚未见报道。本文阐述观察生长素NAA、2,4-D与细胞分裂素BA的不同浓度组合对菊花叶柄、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以及再生苗与实生苗的叶柄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芽分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2,4-D和6-BA对水稻愈伤组织培养力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梗稻“日本晴”成熟种子诱导愈伤组织,统计愈伤诱导率及绿苗分化率,分析培养基中2,4-D和6-BA的不同浓度配比对培养力的影响,得到二者的最适配比,愈伤组织的质量和组织培养中再生植株的频率都有较大提高.实验结果表明:2,4-D是诱导愈伤组织必不可少的因子,与6-BA配合使用对愈伤组织的培养效果更好.对“日本晴”而言,当2,4-D为2.0mg/L,6-BA为0.5mg/L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当2,4-D为2.0mg/L,6-BA为0.2mg/L时,绿苗分化率和培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4.
菊各器官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菊各器官的离体培养采用MS基本培养基。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附加2,4—D1mg/1、6—BA2mg/1、NAAlmg/1或附加6—BA2mg/1、NAA0.5mg/1、LH500 mg/1;分化培养基为MS培养基附加NAA0.5mg/1,6—BA2mg/1,;生根培养基为MS培养基附加IBA2mg/1,将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减半,附加活性碳200mg/1,对菊花瓣愈伤组织的形成进行了比较实验。所有培养基的蔗糖浓度均为3%,pH5.8~6.0,琼脂为0.7~1.0%。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叶叶能再生出完整植株,并且移栽成功;叶柄及茎形成无根小苗;花瓣能再生出根。花序轴、花苞片均有愈伤组织形成;根末形成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5.
小麦幼茎组织培养中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小麦不同品种的幼穗幼茎在不同发育期,不同培养基上进行了2年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实验,并将幼茎与幼穗作了比较。二棱末期至小花分化期是幼穗及幼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时期。不同品种对培养基的反应不一。不同时期的幼茎愈伤组织只有来源于二棱末期者能够在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其它时期者则不分化。品种间分化率差异较大。幼穗的一块愈伤组织可以分化多个苗,而幼茎的一块愈伤组织只发生一个苗。植株再生是通过器官发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