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优秀运动员健康和谐成长,不仅关系到运动员本身的发展,更关乎中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建设。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在回顾中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方针政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以及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实际,搭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新构架,构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首先论述职业运动员面临的几大职业风险,通过对浙江省两大职业俱乐部的职业运动员保险现状进行调查访谈,并与专业运动员的保险作一比较,找出其存在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职业运动员保险发展的相关对策:加大保险宣传力度,转变运动员保险观念,提高保险意识;建立职业俱乐部运动员的"自我保险"体系;建立职业运动员的"再就业保险制度";加强体育保险立法,建立健全体育社会保险体系;制定特殊政策,扩大保险主体规模,建立专业体育保险机构.  相似文献   

3.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也给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和以后的工作及生活都带来了很多困难。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与我国的体育管理制度有关。要改变此状态,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  相似文献   

4.
优秀运动员存在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不足和存在违法乱纪甚至违法犯罪等问题。加强对优秀运动员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运动员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此,要改进法律教育手段,营造法治氛围,强化环境育人,用心理疏导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等方法来提高优秀运动员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保护运动员生命健康权出发,就优秀运动员生命健康权的保障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多渠道、多元化的运动员生命健康权保障和救济体系的初步解决方案和建议,力争为改革和完善我国运动员管理体制,维护广大运动员的正当权益,完善有关运动员权利的体育法律、法规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国家特奥羽毛球队、国家残奥田径队(投掷项目)、自行车队、轮椅击剑队、南京市盲人学校等79名优秀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残疾运动员的选拔多通过残联上门联系,较少通过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组织或体育活动发现优秀苗子。喜爱运动、获得自尊和自信是多数残疾运动员参加训练的主要动机,训练对残疾人改变最大的方面是使其生活更加充实和获得成就感及自信。残疾运动员对于竞技体育的功利性有较客观的认识。残疾人体育训练竞赛的健全人化、功利化使得残疾运动员伤病发生增加,有违残疾人体育宗旨。  相似文献   

7.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验出发,凭感性认识选拔优秀运动员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本文应用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就如何克服人为因素的干扰,建立一整套科学适用的人才选拔体系做了探索,并为该理论在竞技体育项目人才选拔中的广泛适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主要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秀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要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势必要拓宽办学路子,完善办学体系,构建"多元文化教育新体系",同时要继续探索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特殊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法规建设是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根本保证和坚实后盾。  相似文献   

9.
文化教育是优秀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运动员文化教育一直是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这也直接影响了优秀运动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改革现有专业运动员文化基础课程体系,以优选、提炼、加工生活和生产中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为特色,创建运动员通用技术课程系列教学模块;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认识、实践、创造”三层次螺旋式递进的通用技术教学平台;创设运动员素质教育实践区,有效突破运动员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瓶颈,为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日本竞技体育政策演变的历程与特征,对于推动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和奥运备战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认为不同政策导向下的日本竞技体育跨越了“脱亚入欧”期、快速崛起期、改革转折期、渐进复苏期、全面复兴期五个阶段,贯穿了以军事性、功利性、保守性、振兴性、争先性为中心的政策主导思想。日本竞技体育政策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政治利益需要;打造了“一贯制”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与保障体系;构建了科技、信息、医疗、训练、服务等“一体化”运动员援助体系;特定时期缺乏持续性,未处理好与大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拓宽我国竞技体育政策目标,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利益新诉求;完善奥运备战援助政策,大力提升科技助力、运动员援助、训练参赛等科学化水平;健全适应中国国情的多元化、“一贯制”后备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强调政策的延续性和包容性,推动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和带动社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29届奥运会完美闭幕了,奥运会后却隐藏着大量运动员退役难以安置的问题,导致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内外方面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社会就业环境等;内部因素主要归因于运动员在服役期间正常社会化被破坏、退役后社会角色中断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1)以学校为依托,促进和维护运动员正常的社会化进程;2)建立高效的退役运动员培训体系,预防社会角色中断;3)以市场为导向,拓宽运动员就业渠道;4)建立务实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社会保险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诈现象,不仅使社会保险基金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本文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在完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在刑法中增设"社会保险诈骗罪".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辨析,对类似罪名的研究,总结刑法规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终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提高司法监管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缺口的问题,提出了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力度,扩走社会保险基金保障范围,健全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集体项目运动队中的内在互动系统,探索竞技表现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用系统方法分析竞技表现形成的内在互动系统,主要包括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互动;运动员之间的互动,运动员间的互动主要包括协同、竞争和冲突.从运动队人员要素的互动关系看,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竞技表现实践活动的主体,运动员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被控制...  相似文献   

15.
王力萌 《科技资讯》2009,(26):221-221,223
社保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其社保数据信息的高度安全性要求,对社保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及其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论文在分析了社保信息安全性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给出了提升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及其摹统内部数据信息安全性的措施和方法,并详细分析了数据信息加密改进算法,在提升社保计算机系统可靠性的同时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对于进一步推动社保领域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及其数据的安全性研究吴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农保推进过程中,农民的参保行为呈现出高参保率、低参保额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分类推进新农保;加强新农保制度宣传,发挥社会动员效应;加强财政补贴的投入,建立有效的参保激励机制;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增强农民对制度的信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包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业务子系统,由于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前后不一致导致五大业务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不一致,因此对五险数据进行清洗与整合、建立五险公共数据库势在必行。针对社保领域的数据质量问题,本文设计了数据清洗整合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公共交易数据库层,同步数据层,数据清洗与整合层,公共数据库层,报表展现层。  相似文献   

18.
高校工资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资管理是高校一项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目前的工资管理软件已不能满足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出于国家社会保险政策的统一要求和自身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高校的社会保险工作已逐步展开.针对高校工资和社会保险的业务管理特点,提出将工资管理和社会保险业务有机统一,开发出一套全新的高校工资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实施中存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的支持,缺乏稳定性;基金保值增值难;保险金的使用缺乏监督约束等问题。就此提出秉承权利本位与宗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创新投资经营机制,实现保值增值;完善监督网络,加大监督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险基金,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当今的保险体制存在了一些缺陷和弊端,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体制有其产生的必要性。科学合理按照一定程序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资金的保障能力,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