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律价值信仰的超验性亦或法律的超验价值,指的并不是一种具体的价值,是内在于法律的一种价值信念。它假借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而生成,寓于自然法、神性理性和人类理性之中。法律的超验价值对于法律基本价值的确立和法律信仰的维系与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直接影响立法、执法和司法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对于法律正义的实现起着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是法制社会最坚固的支持系统,是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两方面的统一,也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的有机统一。塑全民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法律文化因素,法律制度的某些失误和不完善,权大于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塑法律信仰也充满足曲折,只有从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塑造法律信仰,为建设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是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现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由思考而奋起,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练中,认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步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大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进行人生规划,可以极大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时,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正确处理好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分层次进行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失败。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既是公民的主观行为,也是一个客观行为,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就我国当前的现实而言,公民的法律信仰缺失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立法数量过多过快、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法律意识淡薄等。为此,文章从国外研究成果以及国外较为成熟的法律信仰培植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了培植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宗教发展在农村地区发展日益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民生活生产。农民群体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出现经济增长和精神文明发展不相协调的脱轨现象,这使得其主观心灵难以承受生活和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和现实困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宗教教会在一方面填补了农民信仰方面的缺失,通过对教义的申明,造成教民对其中神灵力量的崇拜,从而对信教农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以改变,对农民精神信仰结构和乡村文化体系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众多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法律不能是被信仰的对象。如果倡导法律信仰就必须找到法律信仰的实证基础,以下笔者从民间法价值角度证明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掘路人。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殊而普遍的现象。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广泛认同基础士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易,“进头脑”难,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而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公众对法律信仰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法律信仰的宗教土壤与法治的真正价值没有得以弘扬所致。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培育法律信仰的土壤,夯实法律信仰的根基,培养公众信仰法律的情感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
法治蕴涵着一个民族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一国的法律只有与该民族的伦理精神相一致,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道德支持,从而得到有效实施。在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体现法治所内涵的伦理诉求,制定良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并培育民众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精神价值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其价值量不能用货币形态或市场价格来衡量 ,而是根据其对人类生活近期和长期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来衡量 ;具有无形的特征 ,它作用于使用者但又不被使用者消耗掉 ;具有无限的传播性、放大性和增值性 ;具有长久性和永久性。因而 ,精神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表现在精神价值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奢侈品 ,而是人类生活的必须品。其次 ,精神价值是人类创造经济价值的动力和源泉。第三 ,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支柱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长短因人而异。刘三姐的生物生命很短暂,但是她的社会生命长久,精神生命永恒。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发展必然促进社会高度分化,多元经济导致多元政治,可能造成社会离心力的形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其政治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创造一种政治过程以形成一种统一的政治向心力。显而易见,大众传媒在促成这种政治向心力的形成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藏族传统文化倡导民众树立崇高的信仰,通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献身,形成了追求信仰,修持精进;辛勤劳作,身心专一;忠于职守,忍耐静修;适应自然,顺从自然;施舍财富,奉养僧人;杜绝贪欲,克制欲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对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的形成主要缘于他苦难的童年、党的亲切关怀、自身的勤奋好学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等四个方面因素。弄清楚雷锋精神形成的动因,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无疑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信仰观就是共产主义信仰观;它具有如一的决心、必胜的信心和虔敬的诚心三大特点;邓小平认为信仰的意义在于信仰具有凝聚力、团结力、驱动力和激励力;在信仰教育上,邓小平提出信仰为本,要从小培养、顾及物质利益和要“顽固”一点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德育对生命的本质关注。它不仅体现德育使命对主体当下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而且在哲学视角,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在价值世界的确立中实现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文化属性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今天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李洱、孙瑜等当代作家通过小说叙事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化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日常消解,成为现代社会中积郁已久的“文化病”。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驱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而现实中,宪法往往成为人们意识中的“空中楼阁”,这并非源自宪法的内容,而是没有树立好宪法信仰。培植宪法信仰是宪法信仰主体和对象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另一方面要努力制订良好的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