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尤鑫 《贵州科学》2016,(1):46-51
喀斯特地区是我国重点生态问题区域。贵州南部三州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处,也是喀斯特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交织的地区。以贵州南部三州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对实践中形成成功的生态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提出了5种典型模式。通过分析喀斯特区域自然因子和社会发展特征,结合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现状等综合因素,提出了以地貌环境特征为主导因子的生态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为贵州南部三州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指明了方向,为喀斯特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贵州南部三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问题,人为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生态现代化理论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分析了地球环境的三种影响因素,估计了21世纪的世界环境压力,介绍了生态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环境压力和国际差距,阐述了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和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线。研究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演变特征和趋势,对于制定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揭示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基础上,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借助3个“倒u型”理论对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演变阶段开展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未来趋势的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信息构建和信息生态都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信息构建和信息生态相互关系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信息生态系统的问题,从信息环境、信息人、信息3个方面论证了信息构建理论和框架适应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管理研究》2013,(5):37-40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提升环保技术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从宏观经济环境、环保产业现状、生态环境污染三个角度探讨了构建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其次基于三螺旋框架从驱动力、合作、利益分配三个角度构建了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模式,为我国环保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生态位构建的进化意义及其生态与行为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位构建是指有机体对局部环境中重要组成成分的建造、修复以及选择的一种能力.重点讨论了生态位构建的进化意义以及由生态位构建引起的生态和行为响应,主要结果包括:(1)生态继承作为与基因继承并行的遗传途径,扩展了对有机体适应性的机理解释;(2)环境变化与有机体对该变化导致的选择压的响应之间存在的时滞能够产生进化惯量与动量;(3)生态位构建与生态系统工程之间存在三个层面的差异;(4)Baldwin效应、自然选择和生态位构建分别体现了有机体对环境变化的中性、被动和主动等三种不同响应;(5)由于生态位构建可取决于学习的过程,因此它可以解释动物行为对策的进化.通过对生态位构建中这些热点问题以及其理论研究不足的讨论,提出了该领域中三个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现状、促进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稳步提升对于推动沿黄各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中系统梳理了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特征,基于影响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要素识别,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经济社会承载、资源承载、环境容纳3个维度出发,选取了24项基础指标,构建了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运用,测算出2015—2019年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各分项维度指数,并对沿黄各省区和流域整体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修复治理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向“生态产业、生态城镇、生态居民”的转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时间变异和相互作用等属性;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破解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安全、环境支撑、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生态制度6大体系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路径,而“三农”问题的破解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平谷区“三农”发展中存在的大我与小我、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政府与市场等矛盾问题,梳理了“三农”向“三生”转型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发展生态产业和培育生态居民3条路径加快“三农”向“三生”的转型,以期为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当今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全新课题。正视当下严峻的生态危机,高校的最大贡献在于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针对目前高校生态价值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应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创设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此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全面发挥。  相似文献   

10.
工业园生态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由于其系列优势而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活跃点 ,然而现有模式的工业园带来的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生态工业领域提出的生态工业园不仅能解决这些问题 ,还能给社会和企业带来诸多的效益 ,因此对现有工业园的生态化改造势在必行。本文选择上海闵行区三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评价 ,分析三个园区生态化的优劣势 ,并为其生态化提供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11.
对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Lotka-Volterra模型中竞争物种获胜条件的推演、种群 Logistic增长实验中K值的计算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其中有疑问的概念和方法,对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通过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成为城镇空间物理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是城市设计理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由分析城市设计与生态学的相关性及其自然观、环境观和生态观演变入手,在概念与认识、方法与技术、程序与成果3个层面讨论了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理论框架.提出适应、保护、补偿3种设计途径,以及由环境评价推动的城市设计实践程序.提倡建立一个借鉴生态学相关原理、方法的交叉研究平台,并针对具体城市设计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当前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并提出“自然生态”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我国环境问题严重 ,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控制人口增长 ,调整产业结构 ,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提高环保意识 ,是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联合国及我国政府对环境气候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环境气候学内容中当前普遍关心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环境气候学在整个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开展环境气候学教育的必要性,并根据这一新的交叉学科所表现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开展这门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时重庆市自然环境特征,选择林地、耕地、草地、森林立木和表土资源等生态环境因子作为考察对象,从经济的角度理解环境问题,以联合国1993年发布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框架为指南,在讨论并修改了生产、资产和防护性开支等概念后,从实物和价值核算两部分建立了重庆市生态经济核算模型.核算得出重庆市1998-2000年可持续指标中环境损失占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小于1,环境损失占绿色国内生产净值的比例也小于1,说明重庆市生态发展是可持续的,这3a内生态环境损失均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环境损失占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75%以上,占绿色国内生产净值的85%以上,说明重庆市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十分昂贵。  相似文献   

18.
皇甫川流域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梯地比较的方法,从物种多样性,地上现存生物量,主要饲用植物生物量,群落光合生产结构,优势种,群落密度,生境等多个角度,研究在皇甫川流域三种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下的草地群落的特征,结果表明,原生环境区的群落结构优于生态恢复治理区和水土流失区,各方面的指标大都好于后两,水土流失区群落状况较差,生态恢复治理区的群落状况居中。  相似文献   

19.
贾莉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3):153-156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问题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本文揭示环保的道德缺失,说明了想解决环境问题还需提升公众的环境道德;然后,对需怎样加强环境道德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太原市城市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从设计、施工、营运3个时期的生态、大气、噪声、施工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环保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