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海明 《今日科技》1998,(12):27-28
卫生保健的基本目的是人们拥有健康.健康是身体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这一新的概念一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已获得全世界医学界的认可.人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是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的辨证统一.前者是物质,是遗传素质的物质本体,属于第一性;后者是精神,是素质的物质本体的派生,属第二性,但它又反作用于素质的物质本性.祖国传统医学,把人的第一性的遗传素质的物质本体谓之“形”,把由物质本体派生的第二性的精神谓之“神”.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这种形神合一的观念,今天仍闪烁着唯物辨证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音乐形神理论是比较成体系的,这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实属罕见。在他的音乐专论中,他从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这三个角度,对音乐形神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发:在继承老庄音乐思想的基础上,他把音乐的本体定位于具有客体之“神”性质的“和”上;而在创作论上,他又暗暗地肯定了人的主体之“神”对音乐之“形”的影响;从鉴赏论的角度,他又赋予了鉴赏者的主体之“神”以主宰者的地位。经过嵇康的阐发,我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终臻完备。  相似文献   

3.
形神形,就是形体;神,就是精神。形神作为哲学范畴,指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古代画家首先把“形神”引入绘画理论中,强调绘画既要写形,也要写神;既要“气韵生动”,又要“应物象形”。比如郑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郑燮:《郑板桥集·题画竹》)“写生”,就是描绘外形。古代文论家也把“形神”引入文论中,提出了状物、绘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论神篇目很多,从神的含义、形神关系,到神的作用、神的病证以及治疗养生等,阐述详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神学说,对研究中医心身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魏晋士人对于身体主体的审视,依然以"神契道境"为本,却已不舍形色容止,形色容止之美才是葆有清逸之境的确切落实。察其因由,形神表里符契的层次性身体构成是其隐在之底色,自《人物志》显其端倪,魏晋士人身体观承此底色,一转孟子践形论之德性身体诉求,再转两汉以形神骨相辨福寿贤愚之材质属性义。不同于庄子超越形神、妙契道境的自然身体观,魏晋士人贞认即形即神、清逸之气贯注的才性格调之体。以形色见神意,开出其身体美学之学理依托。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武术实践还是从武术理论的角度看,“形神”在武术套路中所占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阐述了“以形写神”、“以形写形”、“写意传神”是武术套路“形神论”的三种美学特征和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7.
沈括的书画美学思想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他对传神论进行了新的阐发,强调了"理"的重要意义,并对神与理的关系提出了独特见解。他认为神与理的关系实际上是形神关系、形意关系、形理关系等问题的延续和发展,这是对中国古典书画美学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8.
造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基础,“形”与“神”是人物画造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形”是人物画的基础;“神”是人物画的灵魂,“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说明造型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形与神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一个历来为人们瞩目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形神论,要求形神兼备,更强调重神而略形。所谓“传神”的思想乃是我国古代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探讨这一对范畴的发展源流、轮廓及轨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艺术及其理论的特色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广义信息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古代宇宙观和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广义信息的新见解。以60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为例,介绍了由狭义信息导出广义信息的模型拟合方法。宇宙基因是粒子所携带的广义信息,主要由粒子基本特征参量的取值和有关的物理定律来表征,比较易于识别。生命基因是四种核苷酸所携带的广义信息,主要由这些核苷酸特征参量的取值和有关的自然定律来表征,尚需作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最后,宇宙系统和生命系统的发展,也遵从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分支规律——中心主导律,层次依从律,和谐生存律。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是古代文人、文化思想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是古代文学的基本主题,爱国精神是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和谐思想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思想,古代文学对和谐精神有着充分的表达;自强精神是古代文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动力,古代文学常常成为文人借以励志的工具。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人文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文学教学应立足高校素质教育发展之需积极改革,承担起建构新时代人文精神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受到社会古今观念的影响,但它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古代文论在呈现古今观念的具体方式上体现出它的主动性,而且文论古今观与时代古今观念保持基本一致,本身也离不开文论的积极回应。在呈现古今问题的隐显程度上,不同时期的文论与同时期的不同文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中国古代文论,还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的角色,它对时代古今观念的批判正是其主动建构社会文化的有力体现。然而,无论是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还是后者对前者的积极回应,两者在文化精神实质上又是根本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书论家那里,书法之"神"不是单一的书法作者的主体之"神"或者书法本身的客体之"神",而是二者的有机融汇后所产生的艺境。我国古代的书论家们论书法,有一个从注重"形似"到注重"神似"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庄的形神理论在我国书法艺术领域里的重要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环境紧密结合起来.独创地解决了农民参党问题·处处闪耀着创新精神。毛泽东在农民中建党的创新精神,启迪我们应有更加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搞好党的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是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同时是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中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范围涉及到诗词曲、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虽然诗词与小说戏剧等的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盛况和成果相比依然相差悬殊,可开拓的研究领域极为广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探索,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为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为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文艺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包含着在原始宗教和巫术思维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显示出人类艺术诞生的源泉和情感动力与人类原初的生命崇拜意识之间密切的联系;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与不可抗拒的宇宙自然进行的亲近与交融,是壮族先民在长期和大自然、土地、山川打交道中感情与感悟的积淀,由此产生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性质;花山岩画中描绘的女性身影是男性对内在和外在现实作出的有效认知,潜藏着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塑造与规约.  相似文献   

18.
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这两个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数学模型,论证了这两个理论和现代控制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穷竭法的历史,探讨了它与极限、积分等概念的关系,认为穷竭法是一种基于潜无穷观的严格的数学证明方法,是柯西极限理论的真正肇始;它可以视为一种极简单的积分,其思想早已渗透到了分析学中。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是主体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国古代剧论家以主体心灵和主体情感审视戏曲艺术真实,强调审美主体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相对忽略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等审美客体的再现,偏重于创作主体内在心志和情感的表现。同时,他们依据戏曲艺术代言体的文体特性,主张剧作家细致体味戏曲人物生活的环境和遭遇的事件,做到因事造形,随物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