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二正丁胺和硝酸钠对铝的缓蚀作用,发现温度为30℃、35℃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两者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缓蚀协同效应,缓蚀率分别可达70%和90%以上.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用量热法研究了氨基硫脲对铝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讨论了温度与缓蚀剂的浓度对缓蚀率的影响,发现氨基酸硫脲对铝的缓蚀作用类型属于置换型的吸附,求得平均吸附热为33.8kJ/mol,其吸附等温线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失重法研究了在盐酸溶液中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对铝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SLS自盐酸溶液中在铝表面上产生了吸附,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时研究了SLS与Triton X-100复配时的缓蚀协同作用,认为二者在铝表面上的混合吸附是产生缓蚀协同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用失重法研究了盐酸溶液中硫脲对铝的缓蚀作用,发现硫脲吸附在铝表面上,且基本上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作者认为,这种吸附可能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在25℃和35℃的条件下,用电化学方法,对铝在含有不同浓度硫脲的盐酸溶液中进行腐蚀电位测试。结果表明,缓蚀率随着硫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这些结果与用失重法所测试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用量热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盐酸蚀铝的缓蚀作用,发现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根据实验数据,应用溶液吸附理论推导出反应数与缓蚀剂浓度之间,缓蚀率与缓蚀剂浓度之间的两个直线方程,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缓蚀作用是铝表面吸附氯代十六烷基吡啶的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缓蚀剂的缓蚀机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笔者还研究了温度与缓蚀率的关系表明呈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30℃至50℃范围内,在1mol·1~(-1)MgCl_2电解液体系中,用微分极化电阻测量技术和微分电容测量技术研究十二烷基三甲基碘化铵(DTMAI)添加剂对铝的阳极过程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DTMAI是铝的有效缓蚀剂,缓蚀效率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DTMAI吸附在铝表面上,且吸附服从Langmuir等温式。这种吸附的特点是吸附过程的总熵增加,且总熵变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是由于熵效应而不是焓效应。因此,DTMAI在铝表面上的这种吸附作用是其具有良好缓蚀作用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盐酸介质中烷基胺对铝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异丙胺、正丁胺、正辛胺在盐酸介质中对铝的缓蚀性能,发现正辛胺是一种较好的缓蚀剂.测定了在30,40,50,60℃的温度下正辛胺在不同浓度(0,5×10  相似文献   

8.
在1mol·L-1Al(ClO4)3溶液中,用微分极化电阻测量技术和交流阻抗法研究阴离子SH-和SCN-对溴化丁基三甲基 (BTMPB)对铝的缓蚀作用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H-和SCN-能显著提高BTMPB对铝的缓蚀效率,两者和BTMPB对铝的缓蚀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在高氯酸铝溶液中BTMPB在铝/溶液界面上的吸附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且为物理吸附,但是当在1mol·L-1高氯酸铝溶液中加入1×10-4mol·L-1的SH-或SCN-时,BTMPB在铝/溶液界面上的吸附为化学吸附,且服从修正的Bockris-Swinkels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9.
借助于Ni 2+氧化金属铝实现铝颜料表面的羟基化,以酚醚型磷酸酯(TXP-10)作为缓蚀剂制备了缓蚀型水性铝颜料.红外光谱(FTIR)和X线衍射(XRD)测定表明:镍离子氧化金属铝在铝颜料表面形成勃母石结构的氧化铝的水合物,勃母石可吸附TXP-10达到缓蚀目的.探讨了反应介质组成及pH值、NiSO4·7H2O和TXP-10的用量等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00g铝粉在中性的异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00∶15的反应介质中,0.30g NiSO4·7H2O羟基化作用下,吸附4.00g TXP-10,可制得缓蚀性能最佳的水性铝颜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低碳钢在硫酸溶液中的腐蚀及TX—100对其腐蚀的影响。在30℃至45℃范围内,TX—100随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缓蚀作用,且温度升高缓蚀作用增强。根据实验结果,对缓蚀机理和腐蚀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X—100的加入并不改变腐蚀反应的机理,缓蚀作用的重要原因是TX—100在低碳钢表面上发生了吸附,这种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式。  相似文献   

11.
盐酸介质中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对钢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失重法研究了氯代十六烷基吡啶(RNCl)在盐酸介质中对钢的缓蚀作用,发现在盐酸介质中,RNCl对钢的缓蚀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RNCl体积分数达5×10-6,其对钢的缓蚀作用不再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吸附模型的讨论发现,在30,40℃时RNCl在钢表面的吸附满足Langmuir吸附方程,而在50,60℃时,RNCl在钢表面的吸附满足Frumkin非理想吸附方程,并求得相关的热力学参数.用吸附理论讨论了缓蚀作用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失重法测得4种咪唑啉衍生物(A~D)在CO_2饱和的3 % NaCl溶液中的缓蚀效率,利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它们的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使用Fukui指数对分子的反应活性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咪唑啉类缓蚀剂分子与金属界面作用时,主要是咪唑环和亲水支链上的极性基团起作用;4种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为化学吸附,且缓蚀效率与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能量(E_(HOMO))和最低空轨道能量(E_(LUMO))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2-己基咪唑作为铜的盐酸酸洗缓蚀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失重法研究了2-己基咪唑 (2-HeIM )在5%盐酸中对铜的酸洗缓蚀性能。探讨了温度和 2-HeIM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从中得出了 2-HeIM在铜表面的吸附等温式,计算了吸附热及 2-HeIM的加入对铜在盐酸中腐蚀反应活化能的影响,进而探讨了 2-HeIM对铜的缓蚀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0℃下,在 5%盐酸中,当 2-HeIM的浓度在 6mmol/L以下缓蚀率随 2-HeIM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浓度达到 6mmol/L时 ,缓蚀率趋于定值。在 2mmol/L到 6mmol/L浓度范围内吸附在铜表面的 2-HeIM分子间的作用力整体表现为引力;2-HeIM在铜表面的吸附是吸热反应;2-HeIM的加入降低了铜的腐蚀反应活化能。  相似文献   

14.
盐酸溶液中ABMI和BBMI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2—(烯丙硫基)苯并咪唑(ABMI)和2—(丁硫基)苯并咪唑(BBMI),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极化曲线法考察了它们在1 M HCl中对Q235钢的缓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25℃,1 M HCl溶液中,二者浓度均为100 mg/L时,其缓蚀率分别达到95.20%和87.32%;ABMI为混合型缓蚀剂,而BBMI为抑...  相似文献   

15.
将葡萄糖酸钠(SG)、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MAPMA)及其复配体系应用于循环冷却水中碳钢的缓蚀。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法分别测试了SG、DMAPMA单独使用和复配使用的缓蚀性能。通过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缓蚀机理;通过计算协同参数(S)来衡量SG和DMAPMA协同效应的强弱。结果表明,当体系的总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复配缓蚀剂的缓蚀率可达到95%以上,当复配缓蚀剂含有50 mg/L SG和50 mg/L DMAPMA时缓蚀效果最好。SG和DMAPMA复配使用具有良好的缓蚀协同作用,可以相互促进吸附,使得其在钢片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极化曲线法、失重法及俄歇电子能谱分析等研究了一种新型油田污水缓蚀剂膦甲基酰胺在碳钢表面的电化学及吸附缓蚀作用机理。电化学实验表明此类缓蚀剂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吸附热力学实验表明膦甲基酰胺是一种吸附膜型缓蚀剂,它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EL-Awady吸附等温式,在碳钢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石油酸酰胺及石油酸咪唑啉胺。  相似文献   

17.
彭铁辉 《广西科学》2002,9(4):289-290
在0.1mol/L Na2CO3溶液中用失重法研究K2CrO4、Na2SiO3溶液及两者混合液对铝的缓蚀作用,在0.1mol/L Na2CO3溶液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01~0.05mol/L的K2CrO2和0.01~0.10mol/L的Na2SiO3,铝的缓蚀率分别为91.4%~95.0%和91.4%~97.1%,K2CrO4的适宜浓度是0.03mol/L,Na2SiO3的适宜浓度是0.08mol/L,在添加0.01mol/L的K2CrO4与0~0.04mol/L的Na2SiO3混合液条件下,铝的缓蚀率为91.4%~99.5%,其中0.01mol/L K2CrO4与0.02~0.03mol/L Na2SO3的两种混合液均使缓蚀率达到98%以上,比单一缓蚀剂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