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难成为底层文学描写的一个焦点,备受底层文学作家的关注。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作家对苦难的关注变成"比惨比狠"的残酷叙事。这种对苦难的过分渲使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与官方底层叙事和底层读者期待视野中的底层形象存在极大的反差。这使底层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尴尬情景。对传播视域中底层文学苦难叙事的分析应引起作者的重视,这将关系到底层文学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愈加关注当下社会的弱势群体,当代文学创作中兴起了"底层文学"热。作家们在进行底层叙事时以代言者的身份凸显了底层的苦难。可作者描写底层人物时过分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使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因距离感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在美学品格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苦难是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关注的主题,这其中底层女性的情感困境得到有力的书写,但有批评者指责底层文学夸大苦难及缺乏文学性。对此一些创作者和论者则提出各自反驳的理由。底层文学主要问题在于思想资源的匮乏。强化现代性眼光,并且结合形式突破,这是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关学出路。  相似文献   

4.
底层文学,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不能回避的热点话题。在底层文学叙事中,底层陷入困境既有环境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因此,既对导致底层苦难的外部环境保持敏感和警惕,又明白单单怪责外部环境可能产生的歧误;既看到底层自身的精神痼疾,保持启蒙的信仰和勇气,又时刻意识到启蒙者自身的局限,是当下中国作家在进行底层书写时应有的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小说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与她的苦难书写密切相关。她笔下大量的苦难书写是构成其作品厚重深刻特点的重要因素。其苦难书写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放逐之苦、离乱之苦、生存之苦和压迫之苦,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解读严歌苓对人类苦难处境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艾芜是一位体验过人世底层苦难生活的作家。他在进行文学写作时,自觉地取材于中国底层社会,将下层劳动者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观照对象。他在自己著名的小说《南行记》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奇异而丰满的底层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形象中注入了鲁迅因子。因此他们有着与鲁迅笔下底层人物一样的暗淡人生、灰色命运和悲苦境遇。但又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在对待相同的命运时,却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意向和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7.
乔叶的小说创作,在两个方面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一是尊重"底层",表现"底层"苦难生活中的人性光芒;二是深入人们内心世界深层,挖掘被遮蔽的隐秘真实。此外,乔叶作为一位生长意识强的作家,近来的作品表现着她对自我创作局限的努力突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当代文学中陆续涌现出一批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底层写作”成为了新的美学激奋点。底层写作切入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延续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立体地多层面地探寻与挖掘大时代背景下各式人物的生存、生活与生命,又以其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性光芒,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揭示而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对当前部分底层文学作品作共性分析基础之上,探讨了底层写作对我们时代的必要价值,以及它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存在的写作局限。从而更好地总结底层文学写作的得与失,力图拨开底层文学发展中的迷雾,以期使底层文学在新世纪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9.
简论底层文学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文学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的命运转折,塑造了农民、工人、外地人等底层人物形象。表现了底层人遭遇社会转型时的命运沉浮,以及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与欢笑,也反映了人性的升华和扭曲,表达了对时代的体认与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具有一定的悲剧意识。底层人物形象真实地记录了转型时期的底层生活,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厚的人民性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苦难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苦难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性的反思,追问其苦难的根源并进一步孕育出直面和救赎苦难的勇气.这种苦难意识在新世纪贵州散文中得到凸显,对贵州苦难历史的审视和山地恶劣环境的深刻体验成为了贵州散文作家关照、体验人生的重要内容.他们对严酷自然环境的书写浸染着深深的苦难意识,但是,在高原之上生活的祖祖辈辈的生命激情让他们更加致力于表现环境的强大力量,这让作家们在深刻体验到人本困境的同时,超越苦难,并对自然的伟力产生膜拜和崇仰,充分显示出贵州散文作家的崇高情节.  相似文献   

11.
山西作家葛水平,在乡土作品中不仅书写了因物质匮乏造成的生之艰难,也为我们呈现了因各种因素形成的精神上的苦难,主要表现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可悲的报复心理,以及俗世愿望的遥不可及造成的心灵之痛,尤其不吝笔墨地诉说了由两性的"性"关系引起的心灵上的痛苦与折磨。葛水平在对苦难的言说与叙写中,把表现的重心聚焦于精神苦难的书写上,写出了一幕幕精神炼狱似的精神状况,以人作为最高价值,表现出人道主义立场的生命悲悯。  相似文献   

12.
李锐的《旧址》中呈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把苦难当作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界来加以感受和表现,并成为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主题。《旧址》以碎片式的叙事方式,以李氏家族在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生死苦难作为一个窗口,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顿局面以及作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刘庆邦秉承"人道主义"的叙事立场和"悲哀"的叙述情感,以其小说叙事书写了乡土居民们物质匮乏中的生存挣扎、生存挣扎中的人性扭曲、人性扭曲中的存在焦虑等现实性苦难,完成了对当代中国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性审视和精神透视,表达了一个作家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自觉的人文价值承担。  相似文献   

14.
苦难在西部诗歌中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即具体化的苦难,而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诗人个人的经历和对命运的理解影响着西部诗人对苦难意识的领悟。与经典作家的比较表明,对生命价值的终极确认使得西部诗歌未在生命价值方面表现苦难意识,且民族苦难意识在当代中国西部诗歌中没有得到表现。  相似文献   

15.
当代河南作家对农民曾经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河南历史上不应该忘记的灾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窘境,述说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艰辛与屈辱。他们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画出底层农民真实的生存场景,在充满忧伤的苦难叙事中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当代河南作家对农民曾经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在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揭示了河南历史上不应该忘记的灾难,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窘境,述说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艰辛与屈辱.他们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勾画出底层农民真实的生存场景,在充满忧伤的苦难叙事中期待美好明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担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看,大众化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下底层文学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精神,它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社会导向和道德批判上,在审美价值、叙事方式上并无出新之处,无法产生间离化效果,它的持续升温,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文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学创作日益陶醉于苦难叙事,其本质是作家对现实矛盾的技巧性躲避。阎连科的创作曾一度迷恋狂想中无望的乡村苦难,《受活》则显示了些许危机消解的转型。对乡土中国的困境与残缺生活展开极端描写的背后,呈现的是作家面对这个时代内心的荒凉。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并且满足商业化要求的欲望在日益压榨着作家的心灵空间,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冷漠的美学征兆。阎连科小说创作的转型表明,作家不应放弃对人生的希望和对世界的敬意,从而走出对苦难失真造作的阴影。  相似文献   

19.
胡学文以塞外坝上农民生活为核心的底层写作,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与真诚,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被文明、进步所遮蔽的偏远乡村惊人的苦难与愚昧,显示了作者直面黑暗的精神和同情民众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胡学文以塞外坝上农民生活为核心的底层写作,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与真诚,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被文明、进步所遮蔽的偏远乡村惊人的苦难与愚昧,显示了作者直面黑暗的精神和同情民众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