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结构是戏曲叙事美学的重要范畴,戏曲作品的结构精当与否,是直接影响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桃花扇》叙事结构的成功向来为人所激赏,是该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桃花扇》叙事艺术结构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杂而不越"的整体美、"草蛇灰线"的谨严美和"不奇而奇"的曲折美。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一书很多人关注到他的历史、地理以及佛学价值,然而其中的叙事内容向来少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叙事内容中体现的小说特色.根据书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可以分类为轶闻传说和神怪传说两大类,而轶闻传说又有着历史逸闻、人物品评以及佛教传说;神怪传说又有谶纬异象、佛教志怪、道教志怪之分.  相似文献   

3.
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在网络时代迅速窜红,甚至让无数名利场上的大腕人物为之潸然泪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它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是因为其在爱情叙事方式和审美特质上打破常规,实现了男女性别的角色反串、精神恋爱的高调礼赞、身体叙事的边缘淡化以及革命意义的反向解读。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运用叙事模式理论对鲁迅的小说《风波》作简略的叙述策略分析。同时将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作为个案,提出叙事模式的转换更新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演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约瑟记》是《圣经》中的经典叙事篇章,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戏剧性是其显著的艺术特点。《约瑟记》将曲折复杂的情节浓缩于几个时空场景之中,通过一波三折的冲突,以及环环紧扣的悬念设置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的精巧。  相似文献   

6.
小说《占有》在现在叙事的基础上,又交叉叙述了人类远古时代和维多利亚时期发生的故事,并且包含了诗歌、童话、书信、日记等题材各异的文本。三个不同时期的叙事加上题材各异的文本,形成互文映照关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7.
《左传》既是历史著作 ,又是文学著作 ,具有双重性质和双重功能。文章从历史写作和叙事文学存在着部分交叠关系入手 ,就写作材料、材料的加工方式、作品成就、社会功能等方面 ,对《左传》叙事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作了深入剖析 ,高度肯定了《左传》在叙事文学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圣经·创世记》的游历叙事进行了考察,发现移动因素在《圣经》叙事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在卷首的《创世记》中,人物的移位是叙事者展示空间场景的一种重要手段,多样化的游历叙事增添了《创世记》的叙事艺术品质。这种游历叙事模式是一种类似线性的“永不回头”的运动,游历者在游历过程中会产生文化失落、文化固守等心理表征,希伯来精神内核正是在游历过程中造就的。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的早期小说现实主义色彩十分浓厚,作家对笔下人物、世界往往近距离逼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其小说风格似乎有所变化。《耙耧天歌》即是这样一部标志性的作品。本文对《耙》进行个案研究,重点揭示其主题意向和寓言叙事的关联与统一。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是晋代及其前神异故事的集合,故事的文本、意义之间体现出互文性特征。互文性表现在文本内容的互补、文本主题的互反,以及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的互鉴等方面。将各主题中所包含的故事进行对比,能看出《搜神记》文本的互文性特点:一些文本通过内容的对照补充呈现互补特征;部分文本经由主题的矛盾冲突体现互反特性;有文本在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等方面表现互鉴特点。在互文性视阈下,《搜神记》中看似零散的文本之间形成张力构成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11.
欧茨的长篇小说《中年》巧妙运用各种叙事手段塑造了一个救赎者——亚当的形象,表现了作品的“精神救赎”主题:现代社会中年人如何摆脱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通过细致分析《中年》的平行结构、多视角叙述和自由直接引语等叙事特征可以揭示作品在表层叙述下的深层含义以及小说所蕴涵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2.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形式乃是第一位的。真正的好作品,不仅能在思想内容上给予人启迪,同样,它的形式也必须十分出彩。余华同样也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小说《活着》拥有精致的语言、细致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及戏剧性。但是这些特质并不能掩盖它存在的缺点:拘泥于传统的平铺直叙的叙事手法,而未能使小说的节奏性、张力和主题的悲剧性有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红高粱》作为新历史小说具有战争叙事的开创性,它运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彼此时空交叉的叙事视角,通过鲜明的红的色彩美学的极度渲染,以及粗犷大气、不符合语法却又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呈现出浓郁的农村地域风格,传达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塑造出充满红高粱般野性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并对民族精神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叙事心理学中叙事心理治疗对心理创伤受害者具有多方面的治疗意义.从叙事心理治疗在外化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探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创作目的:让黑人在叙说创伤中建构自我.  相似文献   

16.
《远大前程》完成于1861年,是狄更斯晚期重要作品之一。文章从叙事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分析了《远大前程》这部历史作品的叙事艺术,并对文中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对比分析,考究了作者在《远大前程》中叙事技巧的巧妙应用并肯定了其叙事手法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干校六记》的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干校六记》一书的表现手法,可概括为精巧的白描、精致的叙事和精彩的议论。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之所以感人,主要由于作者掌握"悲哀的推移"的原则,透过巧妙的组织布局,将小人物一生的悲欢集中浓缩于某个事件或某个象征之中,不仅让读者为之动容,更产生深刻的批判力量。细读《明天》和《祝福》这两篇小说可见,鲁迅始终聚焦在小人物莫大的悲哀上,从容而曲折地叙述人物内心在希望与幻灭之间不断起伏交错,悲哀之感推移变化终至于绝望。另外,从《明天》到《祝福》,亦可看出鲁迅小说创作由简趋繁的发展变化,鲁迅在《祝福》中将知识分子与小人物的题材综合组织起来,既刻画小人物的悲哀,也传达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无力感,更为全面而复杂地展现社会文化的困境。这变化显示了鲁迅小说从《吶喊》到《彷徨》的转变,呈现出鲁迅思想焦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万箭穿心》自上映以来,以其悲剧叙事赢得了观众及学术界的良好赞誉,影片揭示了物质繁荣后的爱情危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生存之痛,商品社会所带来的亲情冷漠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出埃及记》在《圣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以色列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影响深远。《出埃及记》具有口述化的叙事风格、线性的叙事手法、为意识形态和人类生活服务的叙事理念,其叙事艺术精湛,叙事技巧高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