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32-134
根据关联理论。原作和译作的核心关系是一种解释性相似的关系,而这种解释性相似其实是明说和暗含的共享。译者通常要将暗含意凸现出来并提供跟译语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但在诗词翻译中,中国古诗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决定了原语中的许多暗含意和空白不需明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效果也正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2.
杨春芝 《科技信息》2007,(2):106-107
广告是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务广告翻译日渐成为从事语言研究和翻译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中文广告商标和正文的英译文分析,从语言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两方面探讨了中文广告英译时易产生的一些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以期为中文广告英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如何在英译中更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指出毛泽东诗词多用动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飞”字,从而形成毛泽东诗词的“飞动之美”。于飞动之外,毛泽东诗词另有一种沉思之美。提出对于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飞”字,英译文应注意表现出其动态、力度、气势、形象,以传达出毛泽东诗词所蕴涵的气势与气魄。同时,对于毛诗当中表沉思的诗句,则应注意选用表示阴柔的或沉思性的单词或短语,这样才能如实传译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诗词当中,典雅用词极其简炼、生动,透出一种古朴、庄严之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毛泽东以口语入诗,使诗词语言获得了一种鲜活感和灵动感。雅俗兼备,是毛泽东诗词显著的语言风格。那么,英译文就应该如实再现毛泽东诗词雅俗兼备的语言特征,做到以雅译雅、以俗传俗。如此,译者方才算是忠实于原诗。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诗词巨大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将愈来愈被国外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其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文体图式和文化图式的正确传译,以使其精髓能够得到较好的传递,对我国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的诗词格调径庭,对比鲜明。诗中驰骋议论,典雅凝练,其强劲的风骨、豪壮的格调,俨然一位叱咤风云的须眉男子,颇具丈夫气概,呈现出豪放俊逸的刚健美;而在词中,婉转抒情,呈现清新自然之气,宛若一位闺闱女子,颇具女性情怀,呈现出清丽芳婉的阴柔美。诗中的刚健豪迈与词里的阴柔温婉,都是作者人格的一个侧面。全面地显示出诗人兼词人的多向性格和人格魅力。这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提到毛泽东诗词翻译,“北有许渊冲,南有赵甄陶”。文章从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大方面,分析探究许渊冲和赵甄陶这两位翻译学界泰斗的译文,发现翻译毛泽东诗词时,选择直译还是意译,不仅与原语中是否有与译入语相关表达方式有关,更与其他文化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理宗宝庆年间发生的江湖诗祸是南宋的权相专权政治与中下层士人参政议政之风相碰撞的必然产物,它摧折了广大文人参与现实的勇气.受诗祸打击,宋季江湖文人失去了前辈刘过、姜夔等的独立人格,他们或远离政治,从雌黄士大夫转而口不谈世事;或随波逐流,沦为受生存驱使的无行谒客.江湖文人是宋季文坛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力量,江湖诗祸则是恶化宋季文学生态的催化剂,成为压垮宋季文坛的最后一根稻草,宋季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飘零与衰敝.  相似文献   

9.
对英语否定句的构成方式及其常见的习惯表达法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还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否定方式作了必要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英语否定句的汉译实例,阐明了翻译实践中一条根本原则,即:正确理解是正确表达的前提;正确表达是正确理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英语否定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常见的习惯表达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通过大量英语否定句的汉译实例,阐明了英语否定句式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述汉语特色新词语的概念界定、主要特点和分类构成,梳理并探析了国内外在汉语特色新词语英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汉语特色新词语准确英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和实用技巧。  相似文献   

12.
通常,条件是结果产生的依据,二者相互依存。但在话语表达中有时却只有结果而隐去了条件。条件隐含在言语片段中,需要经过逻辑分析才能找出来.本文把这种条件称为隐含条件,并把含有这类隐含条件的句子称为隐含条件句。本文将主要参照许凤娇著《英语隐含条件句剖析》和张培基等人著《英汉翻译教程》对英语隐含条件句做较为详细的分类和翻译技巧介绍.  相似文献   

13.
周蕾 《科技信息》2011,(1):I0232-I0233
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一直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其他成分更具典型性。本文在理解英汉习语的特点和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英汉习语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三种针对形象处理的翻译英汉习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一和语言的精髓之所在,"谚语是一个民族才智和精神的体现"。汉语谚语 的贴切英译对英语言文化多有贡献,然后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这项工作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15.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它思维新颖,形式精炼,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它能够简洁的表达语义。同时,它往往使用特别的句式与素材度各种修辞格,使其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语言形式。本文就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浅谈其主要三种译法,即直译法,意译法,活译法。  相似文献   

16.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诗人肯尼思·雷克斯罗思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国内对其评介较少,且褒贬不一。肯尼思·雷克斯罗思对中国山水诗的翻译讲究炼字,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陈红光 《科技资讯》2007,(7):200-201
称谓语在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英文化的差异决定了称谓语使用的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一系列困难。本文首先分析了汉英称谓语的差异,然后着重分析了几种汉语称谓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