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秦王朝以及秦始皇的历史,并没有全都记录在浩瀚的史书里,尤其是有关营造了近40年的秦始皇帝陵,由于记载语焉不详,更显扑朔迷离。有许许多多的事实深藏在神秘的秦陵地宫里,等待人们去探寻。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了最新气象探测业务体系的分类(即天基系统、空基系统、地基系统)以及气象领域最新应用的探测大气的各种新技术,详细介绍了地面气象自动站各种要素的采集方法,有利于气象探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浅析电力电缆故障探测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缆应用成本的下降和城市电网改造工作的开展,电力电缆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一些城市的市区已逐步取代架空线路。但由于电缆数量的增多及运行时间的延长,电缆故障越来越频繁。地下电缆一旦发生故障,寻找起来十分困难,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将带来难以估量的停电损失。如何准确、迅速、经济地查找出故障点目前仍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课题,日益受到国内各供电企业和学者的关注。一、电力电缆故障产生的原因电力电缆的故障原因可大致归纳如下:1.绝缘老化变质。电缆绝缘长期在电磁作用下工作,要受到伴随电磁作用而来的化学、热…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计算机地宫应用系统是一个电子的地宫,主要采用服务器—浏览器方式,其中有机集成了三维动画、Flash动画、AutoCAD二次开发、数据库、FTP服务等多种计算机技术,混合采用ASP、HTML、Java、VB等多种语言或脚本开发,是一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2.
邓玉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4):44-46
四极共振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炸药探测新技术,通过对物质原子核的四极子的特征跃迁频率和弛豫时间的探测,能有效识别包括塑性炸药在内的危险品和毒品。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大坝进行隐患探测的方法,是目前国际上的新兴检测技术。文章介绍了基于爆
破源的大坝隐患探测新技术的测试原理、系统组成、实施步骤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测绘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与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利用 GIS 软件实现地下管线数据的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新一轮月球探测的热潮,吸引了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印度等航天大国的广泛积极的参与.这次探月热潮中,几乎所有的卫星任务都把重点放在了测月学方向.一方面通过对月球地形、重力以及关联内部结构的探测研究来揭示月球的演化历程,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的月面着陆探测和建立月球基地开展准备工作.以绕、落、回三部曲为主线的中国月球探测简洁而完美地诠释了人类月球探测的这一路线规划.“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器工程在成功实现了华夏千年奔月梦想的同时,也以测月学为基本目标,为人类探月的远景设想奠基铺路. 相似文献
17.
秦陵文官俑矿料来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 0 0年 7月 ,秦陵 6号陪葬坑 (K0 0 0 6 ,简称为K6 )被发现 ,共出土了 1 2件文职装束的陶俑 ,这在秦陵发掘史上尚属首次 .文官俑的矿料来源及其与K1、K2、K3坑兵马俑之间的关系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 ,论文将对此课题进行探讨 .1 样品来源文官俑样品 1 9片 ,来自 8个俑体 .陶片外观呈深浅不一的灰色 ,质地较致密 ,有少量气孔 ,具斑状结构 ,斑晶为长石、石英等矿物 ,长石含量较多 ,基质为粘土 .另选取 2 4个兵马俑样品和 2 5个阳陵俑样品进行对比 ,样品清单见表 1 .表 1 样品目录及硬度、吸水率测试结果Tab .1 Samplelis… 相似文献
18.
选择了土红、孔雀石绿、白铅矿和铅丹4 种在古代彩绘中有代表性的颜料,通过改变环境湿度有无紫外光照射,考察了它们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土红、孔雀石绿比较稳定,光照射和湿度对其影响甚小;铅颜料容易变化,尤其是铅丹在光照高湿(相对湿度66% ~81% )条件下变成铅白。经综合分析,确定出保存带有精美彩绘的秦陵铜车马的最佳湿度为44% 左右。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
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特殊资源,然而,历经千百年的风化侵蚀、战火和历史变迁,文化遗产都遭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和破坏。传统复原方法存在记录手段单一、信息不全面、手工复原周期长、展陈受限、人工管理效率低等缺陷。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手段及信息化方法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及虚拟复原与展示等,能够极大地缩短文物复原周期,可避免由于直接接触对文物造成的二次破坏;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光学扫描等技术,能够为新形态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奠定基础。针对文物修复与保护领域的这些重大需求,西北大学可视化技术研究所项目组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已应用于秦陵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该文从古人面貌虚拟复原、复杂外观文物数字化、考古遗址场景建模与展示、考古过程记录与应用、破损破碎文物虚拟修复、文物碎片自动分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传播7个方面,对项目组近期的最新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以众多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为出发点,大胆挑战学界一些似乎已成“定论”的主流观点,尽管属于一家之言,但其独特的视角与新颖的思路,对读者全面了解那段2000多年前的历史,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