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科技信用的概念入手,通过研讨目前国内科技信用现状,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为例分析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揭示我国科技信用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大数据应用背景,探索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信用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科学管理研究》2016,(3):37-40
科技信用虽然作为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科技领域里的信用管理基本没有起步。随着一个以信用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我国即将建立起来,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各地区、各领域的联动,科技领域的信用管理的体系建设更应加紧进行。以吴氏三维信用理论,讨论科技信用的属性,是为了讨论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筛选。进而从吴氏三维信用理论出发,对大数据指标进行公式化的处理后,会产生科技领域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个维度:诚信度、合规度、践约度。同时,科技信用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更好的推动科技信用管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影响科技事业进步,阻碍社会信用发展。在交通行业科技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失信行为,不但给国家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通过梳理我国科技信用以及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分析交通行业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及其原因,从完善制度、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失信成本等方面对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建设,有效预防失信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推进交通行业科技活动规范、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5月23-24日,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在厦门市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峰会暨科技服务诚信机构授牌仪式"。峰会结合国务院新近通过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与国家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主要就推进技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如何构建与技术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信用体系进行研讨,交流分享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技术市场作用及科技服务业发展思路和经验。大会对经过各省级科技部门推荐,专家论证和评审委员  相似文献   

5.
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剖析科技领域失信行为,有利于遏制社会信用缺失现象。科技领域信用缺失,大多存在于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评估评审资料的失信现象,项目任务合同执行过程的失信现象,项目评审、鉴定过程的失信现象等。治理科技项目失信行为主要措施是,制定科技人员信用规范,建立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构建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6.
《汕头科技》2005,(1):22-23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精神,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水平,推进我国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现就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推进信用管理作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科研经费使用不当问题层出不穷,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科研经费的监督机制,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议题。我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科研项目特征的现代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将科技管理与财务管理更好地连接在一起。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手段是下放给科研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更多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保证是科技主管部门的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办法是一整套的信用评价指标和完善的信用征信系统。构建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需要注意:一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二是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民主性;三是需要调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第三方征信机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技管理中信用机制的引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就是竞争力 ,科技信用管理是构建国家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信用管理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成长 ,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技管理中与信用相关的管理现状令人堪忧 ,因此应加速科技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在顶层设计初具规模的框架下 ,探讨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有效途径 ,使科技信用管理机制的作用在我国的科技管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科研诚信与信用制度建设,是社会诚信与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我国科研诚信与信用体系,是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科研管理水平的基本条件。我国要实现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科研诚信与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提高国家科研项目诚信化制度设计水平,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管理和协调机构,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和科研人员自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6,(5):32-35
科研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科研行为信用评价体系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制度上规范和管理科研行为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科研失信行为,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针对目前我国科研行为信用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科研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提出了相应对策,同时针对科研信用管理提出了方法。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科技信用信息的含义和建设科技信用信息资源的意义,介绍了山西省科技信用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探讨了山西省科技信用信息资源建设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虹 《科技信息》2012,(19):246-246
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策,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最宝贵的无形资本。维护城信,必须构建一个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信用档案——让诚信看得见。有了信用档案,就有了供共享的信用信息,企业信用机制也就有了真实性的依据。信用档案的建立对于规范企业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提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金融的信用建立在钢筋水泥的大厦之上,未来的信用则要建立在区块链的数据上,而这将是未来信用的数据大厦。如果总结一下在短时间内区块链可能带给人们的改变,那么最可能出现的便是一个信用社会的悄然降临。首先我们必须明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想要更好地发展,那么就必须降低交易成本,取代以物易物的原始贸易方式,也就是说"信用"这一金融核心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传统的信用中心有很多,譬如央行、商业银行、法院、经济警察等等,但随着这个庞大社会的运转,传统金融的弊端不难让人感受得到,它们的成本过高了。而更严重的现象是在欠发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总结我国目前国内科技信用现状的近况,研究中发现我国科技信用信息在共享的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反应在科技信用缺失,科技信用指标体系构建,基础建设落后,科技信用制度的不健全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林贵长  艾丹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1):96-102,106
高校是先进性道德的重要发源地,肩负着文明传承、人伦教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师生的良好信用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道德基础,同时也是扭转社会风气,引领大众向善的关键因素。学术和人才评价机制与人才聘用和晋升机制的不完善,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以及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量,是导致目前高校师生信用失范的主要原因。高校师生良好信用关系的产生与维系有赖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有赖于建设人才信用档案体系以及加强师生信用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审视科技信用缺失现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剖析科技信用缺失现象 ,有利于全面治理社会信用缺失。科技信用缺失 ,存在于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转让的全过程。就研究过程来说 ,主要表现为学术论著、实验报告、技术文件和情报文献造假。就开发过程来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鉴定和经济评价做假。就转让过程来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咨询中的失信行为 ,以及用假冒的高科技产品行骗 ,窃取别人的科技成果等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7月1日—31日)新观察李克强:让科技人员合理合法富起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说,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应当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在基础研究收入保障机制外,还要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激发他们持久的创新动力。他强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系统考察了我国科技信用制度的演变过程:从科学基金领域构筑阻挡不端行为的"三道大坝"开始,到科技部牵头制定规范科技人员行为的政策法规,接着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是进一步健全科研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优化科技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9.
何飞 《科技资讯》2006,(21):221-222
我国目前科技信用状况不容乐观,科技信用缺失的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为此应从制度这一层面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汪红标 《今日科技》2011,(12):35-35
2011年12月15日,由省国际金融协会、省担保信用协会、西湖区科协、《今日科技》主办,省环保产业协会、浙江万丰担保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期"科技金融与企业成长"沙龙活动如期举行。本次"科技金融与企业成长"沙龙主题是"环保企业融资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