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大遗址周边区域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保护,对城市空间开发实施控制,实现大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融合,以城市形态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阿房宫遗址周边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房宫遗址周边区域空间肌理较混乱,空间形态的破碎化现象严重,在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中的功能角色不够明确.大遗址与其周边区域存在中心与场、相互依存、图底关系3种关系;大遗址周边区域承担着保护与缓冲、过渡与融合的角色;遗址周边区域空间形态的整合,应着重于形态结构、道路与交通、绿化系统与开放空间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可为其他城市与其周边遗址的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县域,处于农村和城市的中间地带,一头是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另一头是广大农村。农村居住分散、产出稀少;而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正因如此,县域既是各种资源的主要供给地,也是生产大场所,是消费主群体。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区域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县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动机制构成的综合体,以行政区划——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它的形成主要是市场交换的劳动区域分工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概念。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民族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这一资源,将会造福于民族区域的人民。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雷山西江就是通过旅游产业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既促进了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又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区域内原有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成为民族文化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模式逐渐从由土地、劳动力主导型的传统模式向科技、信息主导型的现代模式转变.在实践中,区域性的科技投入,包括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关注、农业相关专利和商标授权数量等,都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评价各个层级农业竞争力时,纳入现代化科技相关指标意义重大.将适量增加若干科技相关指标,通过计量方法检验它们在区域农业竞争力中的影响和地位.以六安市为例,由分析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在六安市提升农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入手,探讨科技因素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多声部音乐之瑰宝侗族大歌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如忽视对其文化本体的保护、保护重形式轻内容、保护对象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是"活态的保护与传承",保存其音乐形态,记录其赖以生存的时空状况和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各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来看,存在着在国家、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说,同样存在产业在区域内或区域间的梯度转移。由北京、天津与河北北部地区组成的“大北京”经济圈同样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并存在进行梯度转移的可能性。河北经贸大学戴宏伟教授等三位青年教师基于以上认识,以《“大北京”经济圈  相似文献   

7.
针对区域旅游发展SWOT分析应用中存在的理论支撑缺失、应用不规范、缺乏关键要素提炼等问题,整合AHP、SWOT方法,构建了体现区域发展特色、适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的AWOT分析框架以及指标体系,并以大西柏坡为例进行实证,构建了大西柏坡旅游发展的AWOT分析矩阵,并确定了其红色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探求有利于深化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促进地理教学实现价值转型,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因而,从文化的视角把握地理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对地理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对转变地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合理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需求,以辽东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载体,分析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探讨区域产业结构的产业分工、技术层次、生产组织过程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制订符合该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任少鹏  高万辉 《河南科学》2014,(9):1915-1921
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空间演变规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向工业后转型,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已对区域旅游的空间发展与绩效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学术界也已逐渐深入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研究.该文以大西安为例,探讨其旅游景区(点)对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动因及其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内外推动力,有效利用媒介传播,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形象,是推动城市发展、构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导下,河南整体文化形象已取得了较大提升,但是与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力量,要打造"大中原"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系列,有必要培育一个以河南为区域文化中心的中部文化产业核心区,实施区域文化联动战略,而这个联动平台有必要依靠充分、合理的媒介传播策略来搭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历史文化街区在新时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从功能演变的视角出发,以拉萨老城区为例,探讨了其主要功能、功能演变以及功能演变对老城区保护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提出老城区未来发展应遵循“保留、更新、拓展”等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决定着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应该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不仅是区域人才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陕西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树立专业设置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理念,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改造力度,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才能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为扩大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4.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铜鼓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阵的响器……可以说,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日渐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此种背景下,该书的作者万辅彬以"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  相似文献   

15.
陈淑媛  陈超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85-187
基于大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对创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从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入手,阐述对妈祖文化的正确认知是发展妈祖创意文化产业的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莆田学院九个专业的学生对妈祖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妈祖信众不多;对妈祖文化面上知识的认知水平较高,但缺乏深度;认知途径多元化,社会活动和网络广受青睐;对妈祖文化和妈祖创意文化产业普遍感兴趣,但学习自主性不足.提出地方院校应提高大学生对当地文化认知的水平;创建妈祖文化认知平台,增加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体验和创意实践环节,培养创意灵感,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开发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产品;重视莆田工艺文化与妈祖创意文化产业的结合,提供大学生创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陈华凌  洪伟明 《科技信息》2012,(31):65-65,104
随着装备制造产业的迅速发展,电气高技能人才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本文在分析杭州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基础上,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风波迭起,文化创意产业基于绿色、低碳、需要高新技术和新锐文化为支撑的属性,具有多方面性,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会展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效应,大型展会活动的举办将在区域产业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产生重要意义。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为研究对象,立足江浙沪区域内986家上市企业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了进博会对江浙沪不同细分行业的影响效应及差异。结果表明:进博会的举办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并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博会的举办对区域不同细分产业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于高新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生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博会对基建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微观层面探究大型展览活动对区域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会展业发展的着力方向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具备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也成为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讨影视产业的文化传承功能,认为影视产业在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塑造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以文化传承人为切入点,从旅游业转型发展对文化传承人的需求、文化传承人与旅游文化学科专业的目标定位、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途径和措施等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高等旅游院校特色化发展问题。认为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离不开旅游文化学科的支撑和相关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