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先生在论宋诗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有同时代人的横向比较,也有不同时代人的纵向比较。梅尧臣与孟郊比:“未宜等齐称”;后山与山谷:同属江西派;杨万里与陆游比较:杨诗艺术超过陆,陆诗思想超过杨。  相似文献   

2.
吕氏"活法"说渊源自苏轼、黄庭坚的诗论,其内涵和表现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吕本中的"活法"论在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影响深远。从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江西后学拘泥于此而不知变通,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其是杨万里和陆游的自出机杼,宋诗重新获得生命和活力,中间如果没有吕本中的提倡"活法",其过程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和陆游、尤袤、范成大一起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在诗歌上的独创被称为“诚斋体”。诚斋体鲜活、快疾和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加上想象丰富新颖,大多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在思想性上,杨万里的诗对南宋偏安的政策不无讽刺,对下怪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诚斋体的不足是少凝炼和严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政斋,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著有《诚斋诗话)、(诚斋集),诗来共四十二卷,录诗四干余首。虽然,由于杨万里的诗歌缺乏现实内容,自宋以后,对他的评价不高;但由于他在诗歌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在当时,杨万里声名颇著,几与陆游齐名,号称"杨陆"。甚至,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四大中兴诗人"中,独推杨万里,举其诗为"杨诚斋体"。在宋代,"杨诚斋体"备受推崇的是它的"活法"。"活法"一词.最早由宋代文论家吕本中提出。但对"活法"的解释,自宋代以后,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要诗人又…  相似文献   

6.
杨万里一生的广泛交游,曾有于北山《杨万里交游考略》(《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期)、《杨万里交游续考》(《淮阴师专学报》增刊《活页文史丛刊》第134辑)叙录33人,论之颇详。然而尚有一大批邑士乡宦最难考识,给研读《诚斋集》仍留下一定困难。笔者近来在民间发现一《螺陂萧氏族谱》,《诚斋集》中一批萧氏人物以及杨万里与他们的关系于是真相大白。  相似文献   

7.
张福勋先生的《陆游散论》,是近些年国内学术界研究陆游的一项可喜收获,《散论》以“四个结合”概括了陆游爱国诗的丰富内涵和鲜明风格,简明确切;《散论》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诸如咏物诗、农村诗、诗论诗,都道前人之所未道;《散论》显示了著者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力。  相似文献   

8.
杨万里《诚斋策问》25篇为《诚斋集》所不载,胡思敬《豫章丛书》称曰“弥可贵矣”,但未见有人做过研究。笔者考定这25篇策问先是应进士策试,后是应贤良制举,皆为杨万里36岁以前所作。并由此发现扬万里曾应试绍兴三十二年贤良制举这一段生平史实。  相似文献   

9.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年轻时在婚姻问题上曾有过一段不幸的遭遇。他和妻子唐琬情投意合,伉俪相得,但由于父母不喜欢儿媳,被迫夫妻离异,天各一方,致使诗人抱恨终身,直到晚年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沈园二首》。罪恶的封建礼教酿成了一幕爱情悲剧。越剧《钗头凤》和电影《风流千古》就是以此为题材而创作的。然而,唐琬究竟是否陆游表妹一事,却尚有疑问。 最早说唐琬是陆游表妹的是宋末元初人周密,他在《齐东野语》一书中说:“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竟绝之,亦人伦之变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的诗歌关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而《诗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是,在推进“境界”说的过程中,朱光潜却把“境界”说情趣化了,这就是“情趣”说。“情趣”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外在原因而言,“境界”说的圆满自足,要求诗论转换思路,以获得超越;西方关学理论的渗透和对阐释力更强的批评标准的寻求,促使“境界”说的形成。就内在原因来说,是朱光潜本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入蜀之行是陆游诗歌创作从山阴走向蜀中的过渡。在《入蜀记》中,陆游对前人的诗歌有所引用和考证。这些诗学考证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理趣,也影响了陆游的诗学认识。《入蜀记》中表现的诗歌认识在入蜀诗中得以呈现。入蜀诗融合自然、历史、情感,为后来陆游南郑创作的突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12.
邱鸣皋先生的《陆游评传》从思想家的角度研究陆游,自新创说:从宏观角度将历史背景与作家作品结合起来,透过作品观照其思想,深刻揭示了陆游思想和成长的历程;传论结合,夹叙夹评,对陆游的爱国思想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广泛收集和深入考证有关文献资料,考证辨析澄清了不少以前较模糊的看法;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诗人还原成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他有缺点,但并不影响他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思想主流。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诚斋集》133卷,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亦即杨万里去世两年后,由其长子杨长孺编定。笔者近来编写《杨万里年谱》,在检阅《诚斋集》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人名讹误、文本重出、编排混舛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因"其集卷帙繁重,久无刻版,故传写往往讹脱",而且其中有些问题在长孺编定时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4.
《新刊庐陵诚斋杨万里先生锦绣策》被视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而流传于世。实际上,该书作者并非杨万里,而是宋高宗时期学生应对老师策问而作的策对集。该书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本身便是宋高宗时期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史的直接素材,又如策对中"太平""祥瑞""用兵""选择将才"等时代议题也值得引起关注。由于该书与《批点分类诚斋先生文脍》之间关系的发现,得知了该书在宋末流传的情形,并引出了该书存在的褒贬不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记》是我国古代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读它令小记者受益匪浅。《学记》里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小记者十分赞同这句话的观点,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我们应该认真听讲,而在课外休息时,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小记者认为,游玩时的"居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南宋是我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之一,南宋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重要地位。英国著名的科技史研究家李约瑟,在他的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中说:“对科技史家来说,唐代不如宋代那样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气氛是不同的:唐代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较着重科学技术方面,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杨万里《诚斋集》133卷,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亦印杨万里去世两年后,由其长子杨长孺编定。笔者近来编写《杨万里年谱》,在检阅《诚斋集》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人名讹误、文本重出、编排混舛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因“其集卷帙繁重,久无刻版,故传写往往讹脱”,而且其中有些问题在长孺编定时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一词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过;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学家束《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动外悠。”考察它的含义,前者是“文治教化”的意思,后者是与“武功”相对应的词汇,包含着“文治”的意义。古代语言中的“文化”概念均与现代文化学所运用的“文化”一词有区别。在现代科学上,“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人类学上,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术语。在欧洲,1420年时“文化”一词尚系指“农耕”。1865年,英国人类学派的创始人E·B·泰勒在…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历来是我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下面浅谈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于丹教授分别于2006年国庆节和2007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引起轰动,使广大电视观众也因此更加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古代经典著作,这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继承和发展。根据她的讲座整理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畅销一时,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但是无庸讳言,两部书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后书尤甚。对《于丹〈庄子〉心得》正文中在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方面存在的多种瑕疵,加以辨析补正,强调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