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时本地区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率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O-70cm范围内,每深10cm,浅整地地温下降1.O℃,而深整地的下降0.9℃;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cm为宜,这将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卒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0~70cm范围内,每深10cm,浅整地地温下降1.0℃,而深整地的下降0.9℃;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cm为宜,这将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地与栽植深度对林木生物量影响的分析研完,结果表明:大工程穴状整地(穴径100cm、深60、80、100cm)较一般小穴整地(穴径30cm、深30cm)之5年生林木径生长量分别提高7%、9.7%和11.3%;高生长量分别提高3.4%、7%和9.6%;林木根量可增加78.2%;栽植深度以40~50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地与栽植深度对林木生物量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工程穴状整地(穴径100cm、深60、80、100cm)较一般小穴整地(穴径30cm、深30cm)之5年生林木径生长量分别提高7%、9.7%和11.3%;高生长量分别提高3.4%、7%和9.6%;林木根量可增加78.2%;栽植深度以40-50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地与栽植深度对林木生物量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工程穴状整地(穴径100cm、深60、80、100cm)较一般小穴整地(穴径30cm、深30cm)之5年生林木径生长量分别提高7%、9.7%和11.3%;高生长量分别提高3.4%.7%和9.6%;林木根量可增加78.2%;栽植深度以40-50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近年来传入中国的恶性农林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0 5~ 2cm深度的土壤中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萌发率下降 ,5cm下则没有种子萌发 ;刚成熟的种子萌发率不高 ,在室温 2 5℃下 2个月后达最高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延萌发率下降 ;薇甘菊种子萌发需要光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 ,种子萌发率升高 ;在 5~ 10℃低温贮存条件下的种子比室温 2 5℃贮存的种子有更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7.
三种锦鸡儿属植物幼苗出土对埋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埋深对刺叶锦鸡儿、白皮锦鸡儿和草原锦鸡儿幼苗出土的影响.设计0、1、1.5、2、3和5cm 共6个埋深处理.结果表明:随埋深的增加,3种锦鸡儿的出苗率先升高后下降,0cm 3种植物的出苗率均较低,1~2cm的出苗率最大,3cm是白皮锦鸡儿和草原锦鸡儿出苗的最大埋深,而刺叶锦鸡儿在埋深为5cm时仍有出苗,但出苗率仅为3%.埋深对3个种幼苗株高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确定1~2cm的土壤埋深最适宜这三个种幼苗的出土和生长.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不同温度、降水和沙埋深度对冬型一年生植物砂蓝刺头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暗交替(12 h/12 h)条件下,砂蓝刺头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20℃,萌发率达到95.2%;其次是25℃/15℃,萌发率为57.78%.种子出苗的最适沙埋深度为1 cm, 1~5 cm埋深种子萌发及出苗率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减小;在幼苗能够出土的沙埋深度(0~4 cm),幼苗首次出土所需的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在1 cm埋深处,幼苗出土率随着单次降水量的增大显著增加;单次降水量6~24 mm时出苗率25%, 30 mm时出苗率达到46.7%.不同降水处理对不同沙埋深度种子出苗也具有显著影响;在1~4 cm埋深内,月降水量56 mm的出苗率显著大于36 mm,在1 cm埋深处出苗率分别为70.93%和42.28%.在沙坡头地区,降水分布较多的夏季和秋季早期是砂蓝刺头种子最适宜的萌发及出苗环境,这是一年生植物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适应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选择新疆于田绿洲喀尔克乡西侧的带状芦苇地为研究区,基于区域变量理论,用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Krigmg空间插值和经典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定量分析芦苇分布区不同层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芦苇生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芦苇分布区土壤0~50cm之间,各层土壤为碱性和强碱性土壤,均没有酸性土壤;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碱性土壤的数量逐渐增加,强碱性土壤则相反。芦苇分布区土壤pH值的垂直分布较稳定,0~10cm、10~30cm和30~50 cm等三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属弱变异性。芦苇分布区土壤pH值的水平分布来看,东部高于西部;土壤pH值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除了西南边也有些高值区外,高值区基本上出现在研究区的东边;高值区面积在0~10cm土层中比较大,其次是10~30cm土层,最小的是30~50cm土层;可知,高值区面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但是高值区出现的部位基本不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pH值的等值线趋于简单,空间分布均一化。土壤pH值与芦苇生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芦苇株高和芦苇冠幅长受三层土壤pH值抑制影响较其他三项生长指标大;芦苇株高和芦苇冠幅长受0~10cm层土壤pH值抑制影响较它们受10~30cm和30~50cm两层土壤pH值抑制影响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及烤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植烟土壤适宜的耕作方式,采用云烟87为研究材料,设置了免耕、浅耕(旋耕20 cm)、浅耕(犁耕20cm)和深耕(犁耕40 cm)4种耕作方式,研究耕作方式对土壤和烟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月—3月间,土壤耕层15 cm温度表现为:犁耕(40 cm)犁耕(20 cm)旋耕(20 cm)免耕,深耕后土壤温度分别比免耕和浅耕平均高0.75℃,0.71℃和0.52℃;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均表现为深耕(犁耕40 cm)高于其他处理,而免耕表现最差,其中深耕(犁耕40 cm)细菌总量是免耕的3倍多;烟叶产量,产值和上等烟率均表现为深耕(犁耕40 cm)最高,与免耕相比,烟叶产量、产值和上等烟率分别提高了383.81 kg/hm~2、12 415.19元/hm~2和8个百分点.综上,在该试验条件下,采用犁耕(40 cm)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土壤温度,改善土壤微环境,提升烟叶根系活力和提高烟叶产量,可以作为我省烟叶产区植烟土壤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吕海波  陈强 《河南科学》2014,(5):837-840
为评价城市不同绿地类型降温的差异,选择陕西渭南市具有代表性的林草混合、林地、草地及对比裸地进行地温测量,测量深度为5,10,15,20,25 cm,测量时段为14:00—16:00,20:00—22:00.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两个时段各类型绿地地温都较裸地高,但晚上深层土壤差异较小;各样地相比,平均地温/深度变化斜率为裸地草地林地林草.对于林地而言,郁闭度0.9的林地5 cm深度地温较郁闭度0.65,0.55分别低出2.8℃,3.8℃,林地郁闭度对降温效应影响明显.研究证明,城市绿地的降温效应与绿地类型层次、树木郁闭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韶关大宝山矿山废水污染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超纯水和甲苯/甲醇提取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技术,追踪荔枝树枝生物炭1年内在土壤层0~100 cm深度范围的迁移行为及其协同重金属镉(Cd)的纵向迁移性质. 结果表明:生物炭增加了0~60 cm深土壤层溶解性有机碳(DOC)的质量分数,增加了表层土壤的pH,对深层土壤pH无明显影响;EEM-PARAFAC解析得到3个DOM组分(1个类蛋白和2个类腐殖质组分),生物炭的添加增大了0~60 cm深土壤层类腐殖质的质量分数;并且甲苯/甲醇提取的DOM在0~60 cm深土壤层中均检测出生物炭特有的多环芳烃结构,说明生物炭在1年内发生了明显的纵向迁移;生物炭能够有效降低0~20 cm深土壤中有效态Cd的质量分数,但20~60 cm深土层中有效态Cd与对照组的相比最高增加了148%左右. 研究表明:需要特别关注生物炭协同重金属在土壤中纵向迁移行为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退化草地改良的工程措施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草地退化的实际问题,以科尔沁乌兰敖都退化草地为例,采用围栏封育、深翻松土、补播豆科牧草等工程措施对该退化草地进行工程改良,并评价改良措施对土壤性质及草地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低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明显降低,土壤pH增高,10~30cm土层深度可溶性盐积累;与重度草地相比,退化改良3年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P<0.01),土壤pH降低,其中10~30cm深度土层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10~30cm深度电导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经过改良,可以缓解土壤盐碱化,提高土壤肥力及物种多样性,达到提高草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该文以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0~15 cm、15~30 cm及30~45 cm深度的土壤,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鄱阳湖南矶湿地苔草植被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未达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土壤古菌群落微生物多样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苔草植被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41个细菌门类,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为优势菌门;检测到8个真菌门类,其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罗兹菌门为优势菌门;检测到10个古菌门类,其中广古菌门、泉古菌门、奇古菌门为优势菌门.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湿地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 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包括假尾拂子茅湿地(S1)、香蒲湿地(S2)、芦苇湿地(S3)、柽柳和盐地碱蓬湿地(S4)和盐地碱 蓬湿地(S5)共5类湿地),于2014 — 2015年的4个季节在样带上的各类型湿地内采集50cm 深的剖面土壤并测定土壤 总氮及其他理化性状. 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湿地表层(0~10cm)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 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低盐湿地的S2样地,最低值出现在高盐湿地的S4样地;但各类湿地0~50cm 的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垂直方向上,低盐和中盐湿地总氮主要累积在20cm 以上土壤,占50cm 深土壤 氮储量的50%左右,中盐湿地底部土层氮储量也相对较高;低盐和高盐湿地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总体上沿土壤剖 面深度呈现下降趋势,中盐湿地土壤总氮则随深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及储量与水土质量比、黏粒、粉砂粒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氯离子与硫酸 根摩尔比、钠吸附比、pH、容重、沙粒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6.
自从农村联产承包以来,土地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多采用小四轮整地,大机械整地越来越少,致使耕地越种越板结,犁底层变厚上移,耕层变浅,耕地抗旱抗涝能力差;另外,在栽培措施上,大部分农户重视地上部管理,轻视地下土壤耕作,土地多年不深翻,大部分耕地有5、6年,甚至10来年没深整过地,造成土壤理化性质下降,严重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精细整地已刻不容缓,近年探索实践利用大型机械深松耕整土地简单易行,实用性好,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集约化种植土壤硝态氮分布和迁移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市通州区选取了当地3种主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小麦-玉米、大棚蔬菜和大田蔬菜,研究了这3种体系0~10 m土壤硝态氮分布和运移速度.结果表明蔬菜种植区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要显著高于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大棚内种植蔬菜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要显著高于大田种植蔬菜的土壤硝态氮含量.3种种植模式均产生了深层渗漏,试验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下硝态氮运移深度为630 cm,5和13 a大田蔬菜种植下硝态氮运移深度分别为730和800 cm,5和18 a的大棚蔬菜种植下运移深度分别达730和900 cm.在小麦-玉米大田种植模式下,深层硝态氮向下运移速度约为6 cm·a-1,大田蔬菜和大棚区约为15~26 cm·a-1.考虑到当地的地下水位埋深在9~12m,大棚种植18 a后土壤内的硝态氮已经运移到或者即将进入到地下水,这会对地下水质造成直接或者潜在的污染,因此建议在设施农业种植区开展调研,并评价不同区域设施农业种植对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碳氮库对人工植被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陕北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对不同人工植被恢复的响应特征,在典型退耕还林区,选择恢复30年的人工刺槐、柠条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分析0~20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剖面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在0~100 cm土层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而100~ 200 cm趋于平缓.较坡耕地,3种植被下100~200 cm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增加7.93 Mg/hm2,全氮密度平均增加0.65 Mg/hm2.且3种植被下100~200 cm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平均分别占到0~200 cm深土壤的24.4%和26.7%,分别是坡耕地的1.52倍和1.85倍.因此,长期人工植被恢复下能够增加土壤深层(0~ 200 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并且以刺槐林提升土壤碳氮储量潜力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水分迁移特征,以日光温室中8 m×8 m地块为研究对象,布设1 m×1 m采样网格,将0~50 cm深度土壤分为5个水平层,且标记4个垂直剖面.以土钻取样,采用烘干法测定各层土样含水率,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含水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空间变异性,并分析土壤水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0~50 cm深度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存在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13. 2),试验中随机因素对空间变异贡献较低(块金值≤0. 54).通过分析观测土层剖面及试验数据发现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和水分迁移受土壤孔隙结构、翻耕深度、蒸发强度、植物根系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均较大.重力势对垂直方向上的水分迁移作用大于水平方向,且供试地块最佳保水层为20~30 cm.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然升温方式,利用OTCs系统对青藏高原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分别进行3~5℃(OTC-80)和1~2℃(OTC-40)升温处理,研究环境因子对气温升高的响应及其与近地表CO2体积分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平均气温分别增高4.05,2.13℃的条件下,5 cm土壤温度平均上升3.67,1.65℃,而0~5 cm土壤含水量则分别下降7.9%,2.1%;系统内近地表CO2体积分数比对照点的分别提高29.3,9.8μL/L.气温升高将促使青藏高原气候进一步向暖干化发展,碳库流失加剧,对全球气候变暖起正反馈作用.敏感性分析表明:5 cm土壤温度是影响OTC-80系统内和对照点近地表CO2体积分数变化的最敏感因子,0~5 am土壤水分是影响OTG-40系统内近地表CO2体积分数变化的最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