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鹏  仉瑞红 《科技信息》2011,(6):357-358
1.综述 近年来,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大规模铁路建设工程的兴起,列车提速已成为铁路运营发展的一种必然,随着铁路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为了保证列车行车安全,大量原有的公铁平交道口改为公铁立体交叉,  相似文献   

2.
铁路提速道岔是在普通道岔的基础上进行设备改进,消除道岔限速因素,改善列车过岔的平稳性,以满足快速列车运行的需要。道岔是铁道线路的薄弱环节,其病害是线路设备病害整治的一大难题。为适应铁路提速、重载的发展要求,我国铁路正线道岔  相似文献   

3.
小半径曲线群地段列车提速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客运专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既有线客货列车的提速扩能提供一定的空间。但由于既有线路,尤其是西部山区铁路,受小半径曲线分布群体性影响,列车提速空间受限。以宝兰二线某区段为例,从列车运行的舒适和安全的角度出发,研究在改变列车运行方式、超高布置形式、缓和曲线线型及长度变化条件下,小半径曲线群地段列车提速的适应性问题,提出适应小半径曲线群的合理提速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从1996年7月1日起,沪杭线的列车将全面提速运行,从上海到杭州的行驶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30分左右,而现在则需4小时左右。这是继去年沪宁线列车提速运行成功之后的又一举措。列车高速化是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繁忙路段更显迫切。在普通铁路上行驶的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仅在100公里左右,最高也不能超过150公里。如果要达到更高的  相似文献   

5.
实现铁路运输高速、重载的目标,车辆制动技术是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介绍了绝大多数货车采用人工手动调整,往往疏漏未调,因而研制出了货车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这对我国铁路货车的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发展及要求制动装置性能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铁路实施提速战略的背景,并从国情、路情和铁路技术经济特点出发,提出提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提速要取得成功,就要在运输组织方式上,探索出一条实现列车速度、密度、重量最佳匹配的既有线提速挖潜改造之路,在技术装备的开发上,走出一条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介绍了铁道部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在技术创新工程组织与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创新,提速安全风险控制管理三个子系统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晓洲 《今日科技》2007,(5):51-52
今年“五·一”期间,长三角地区居民首次在长假中享受到动车组列车快速、便捷带来的生活乐趣。在南昌吃过早饭登上动车组,不需像以往在列车上颠簸一个通宵,仅仅4小时零8分的行程,就可赶到杭州吃午饭。这种便捷,是我们以往无法想象的。自4月18日零时起,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列车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浙赣、胶济等既有铁路干线上实施时速200公里的提速,部分区段列车运行时速达到250公里,铁路已进入D时代。  相似文献   

8.
保障铁路治安安全、维护铁路运输秩序是铁路和地方公安机关的共同任务。无论铁路民警还是地方民警,在警务工作必要时,都要进入铁路站场和区间。我国铁路大面积提速以来,与列车发生相撞的伤亡事件不断发生,伤亡人员中有铁路民警,也有地方民警。在运行速度高、牵引重量重、动能大、惯性强、列车随机可控性差的动态的铁路环境中开展公安工作时,民警必须知晓和绝对遵循铁路安全规定,与运行列车及特种铁路设备在空间上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才能保证自身安全和保卫铁路安全。  相似文献   

9.
研究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铁路钢桥在列车通过时车—桥共振的方法,编制了用应变能法计算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后附加模态阻尼比及列车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程序,利用仿真计算可模拟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前后列车通过时钢梁的振动情况.仿真计算初步表明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由于列车提速使中小跨度钢梁振动过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铁路钢桥在列车通过时车-桥共振的方法,编制了用应变能法计算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后附加模态阻尼比及列车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程序,利用仿真计算可模拟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前后列车通过时钢梁的振动情况.仿真计算初步表明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由于列车提速使中小跨度钢梁振动过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王鹏然  韩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4):5783-5789
西部铁路路网建设日趋成熟,建设标准逐步提高,作为路网的重要组成,青藏线格拉段进行适时的提速改造显得尤为必要。为此,结合格拉段的线路实际工况,采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构建列车-线路参数一体化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构建轨道结构模型,进行车-路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以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以及车辆垂向加速度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叠加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界限谱分析现有线路最大提速空间。利用增加曲线半径以及延长缓和曲线长度的方法分别进行列车提速效果分析。研究表明,在叠加轨道不平顺条件下,格拉段现有线路提速在800 m曲线地段可以达到109 km/h,实现120 km/h的提速要求需要1 000 m及其以上半径或将外轨超高设置在100 mm及其以上。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铁路钢桥在列车通过时车—桥共振的方法,编制了用应变能法计算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后附加模态阻尼比及列车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程序,利用仿真计算可模拟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前后列车通过时钢梁的振动情况.仿真计算初步表明用粘弹性阻尼器抑制由于列车提速使中小跨度钢梁振动过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计算机科学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铁路通信方式,使得铁路通信系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信息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使列车上的乘客能够随时的通过现代化的通信网络与其它人随时保持着联系的状态。同时,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列车的速度不断的提升,在铁路上运行的列车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多,这使得铁路通信系统在保证行车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对列车进行调度,提升铁路运行的效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有现代化的铁路通信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朔黄线温塘河特大桥为例,采用一系轴箱悬挂货车模型,建立重载列车-有砟轨道-桥梁的空间动力学方程组,采用迭代求解,编制了相应重载铁路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通过仿真计算和现场试验分析了重载列车速度对重载铁路简支梁桥的各种动力性能指标的影响;借助现有的铁路桥梁检测规范,对既有重载铁路桥梁提速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给重载列车通过该铁路桥梁的最高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0前言 近年来,随着铁路客车的全面提速,各铁路车辆段对客车的行驶安全及其重视。轴温报警器作为行车安全的保障之一,它的工作性能直接关系到列车的安全行驶。而轴温报警器的检测工作是保证轴温报警器性能的关键。为此,我们研制开发了铁路客车轴温报警器及传感器微机检测计量系统。  相似文献   

16.
潘德永 《科技信息》2010,(8):I0201-I0202
例车控制系统是铁路提速线路和客运专线保证列车行车安全、提高列车效率的重要技术装备,以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列车的运行速度、运行间隔进行着实时监控和超速防护。当前的列车控制系统融入了更多的“四新”内容,但是当前关于列车控制系统的讲授存在着知识繁多、杂乱、内容新旧交替等问题。本文通过对CTCS列控系统功能描述、CTCS系统构成以及对CTCS-2级系统的介绍,指出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加强课堂讲解、增加现场教学在培训教学中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提升铁路机务培训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刘雁 《甘肃科技》2001,17(4):27-27
白宝线是兰州铁路分局所辖的一条支线铁路,从包兰铁路白银西车站接轨至长征车站,全长93.4公里,单线,国家三级铁路。本文即针对这条铁路进行列车提速的可行性试验论证。重新查定白宝线列车运行标尺,挖掘既有线运输潜力,探讨在既有条件下列车提速的可能性,增强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客、货发送量,提高运输收入。1 白宝线设备及列车运行的现状:1.1 设备现状:牵引机型比较理想,采用DF4型内燃机车。信、联、闭设备条件较好,各站全部为6502电气集中连锁,站间采用64D型单线半自动闭塞。线路条件较差。白宝线系1971年建成的支线…  相似文献   

18.
随着铁路的发展,货运系统的提速,货车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包装松懈、偏载,给列车形成安全造成隐患,这需要我们应用摄像系统来帮助我们及时检查,发现存在隐患并及时处理。本文介绍一种利用摄像系统监测铁路货运过程中的包装松懈,偏载造成的安全隐患,用快传输图像的方法及时发现处理隐患车厢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随着铁路的提速和行车密度的增加,对保证列车安全和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信号设备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分析普通点灯监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从而重点介绍了智能点灯监测装置。  相似文献   

20.
铁路车辆脱轨事故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斌 《甘肃科技》2007,23(1):145-146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全面实施新图提速,主要干线的货物列车的运行速度也相应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货车脱轨事故明显增多。文章从曲、直线段的铁路行车主要因素来分析脱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