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缺省是在交际过程中对交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内涵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缺省现象。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其成因,提出了译者在处理文化个性时应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及在外宣翻译上的三个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2.
外宣翻译即在向世界宣传中国时所从事的宣传性翻译.对外宣翻译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确定,以著名案例分析具体翻译事例为基础,总结出外宣翻译所必须遵循的相应标准及对译者的要求.外宣翻译不仅要达到一般应用翻译所具备的翻译标准,并且必须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王菖  曹睿  张欣 《科技信息》2009,(18):121-122
本文基于关联理论对幽默翻译的阐释,结合数学中集合论的基本概念,将幽默翻译中的一些问题运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其中的分析发现对幽默翻译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的英译体现了交际翻译策略,外宣翻译应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注重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增强其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外宣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进行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在更深层面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由于文化差异和译者个人水平等问题造成外宣翻译错误屡见不鲜,使得外宣效果适得其反。外宣翻译中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存异求同,运用整合技巧,同时强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译者素质。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通过具体事例的阐述,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旨在呼吁全社会重视外宣翻译,构建恰当的外宣翻译策略,以达到预期的对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7.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过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空缺现象,这给成功的外宣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外宣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并着重探讨了外宣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和顺应补偿。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国内红色旅游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受者的阅读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准确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将翻译目的论与外宣翻译相结合,以翻译目的三大原则为指导,通过分析三明市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特点与问题,探究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小说潮流的官场叙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学场域众多因素的合力所催生。从权力文化层面来说,当政治伦理的崇高性遭致市侩主义以及个人利益的围逼,某些不良的官场风气导致公信力不断下降时,世俗性话语会自然地消解这种异化的权力关系。从消费文化层面来说,求官保位以及了解官场生态的心理,主流媒体没有见诸公众的“坊间传闻”等话语在某种程度投合了大多读者的阅读期待。从思想文化层面来看,官场叙事在提供反腐与呈现上层建筑政党理想等叙事功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呈现权力非公共使用时的世俗化生存状态。官场叙事从权力、欲望对人和人性造成裂变的形而上角度传达出对转型期社会文化现象的体察与洞见。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话语标记语在话语中具有极高的使用频率,其研究也成为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话语标记语标识的是程序意义,在话语构建中均起着明示导向与约束话语的隐含意义的作用,标示着前述话语与后述话语之间的关系,受话者需借助话语标记对话语的隐含意义加以推理,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善于识别两种语言使用话语标记语的差异,采用明示与暗含转换的方式传译出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利话语理论,通过对翻译作品及文本选择中存在的权力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了权力话语理论对翻译作品及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汉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但其本身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往往在翻译过程中失真,未能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实例分析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和谐翻译思路,丰富译语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翻译理论家斯坦蚋的阐释翻译理论,从文学阐释学视角提出翻译过程的四步模式,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并借助这四个翻译过程他认为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再到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复译现象一直是中国译学界热衷讨论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后对复译问题的讨论、译本的比较研究和复译的理论研究反映了中国翻译研究开始由应用研究走向纯理论研究、由规范走向描写、由引进到反思、创新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概念等值,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等值,是做好翻译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广州珠江啤酒集团等几个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指出企业外宣资料的翻译过程中应该从语义、文体和文化三方面确保概念的等值。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的风格不仅体现在词汇、句法等层面的语言特征上,也体现在人物话语/思想的表现方式上。小说中人物话语/思想表达方式的处理方法不同,产生的主题意义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加强文学文体学意识,充分认识到不同话语/思想形式所表达出的特定效果,并在译语语言表达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原语风格标记,将原文的风格忠实地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和中美科技紧张的局势下,全球科技话语呈现竞争性格局,我国要构建一种有力的对外话语和战略叙事体系。立足于竞争性格局下的对外科技话语的实践定位,从对外内容的叙事短板、“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优势、官方多元叙事供给不足三方面对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的挑战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对策是建构以叙事符号、叙事结构、叙事语态“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20.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