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化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翻译质量影响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翻译对文化对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对外传播的丰富资源优势。然而,与河南文化资源自身的内涵与厚度相比,目前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该文从翻译学的角度,分析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在翻译层面上存在的问题,阐述翻译对河南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陈艳芳 《咸宁学院学报》2013,(4):102-103,107
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语篇特征标准适合应用于英语翻译学的教学。语篇特征分析是语篇跨语言建构的重要因素。基于语篇特征分析的翻译学的教学研究具有其理论基础、方法和内容。语言学与翻译学的教学相结合,为翻译过程包括对原文的理解,译者的作用,译文的表达以及对译作的效果评价等,提供解释和分析的依据。从语篇特征的角度把握翻译教学,优化文本分析及翻译的规律,可分析检验语言学在翻译学的教学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周勤亚 《镇江高专学报》2007,20(4):91-93,105
翻译能力是高职高专学生重要的英语技能之一。问卷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翻译能力比较薄弱,应通过传授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语篇知识,传播文化知识,开设选修课,观看人文节目,强化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扩大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其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翻译界对于翻译学的建立及发展前景存在着一些消极争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及中国特色的译学研究具有的局限性这两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作者对翻译学的建立,发展及前景的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并指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在中国已经确立,并将在跨文化交际及促进文化全球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述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翻译学在中国的20年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国外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引进,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在理论本质、关联理论研究、顺应论、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实践、隐喻的翻译、转喻的翻认知翻译等七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翻译学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基本态势。同时,文章并试图预测21世纪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与应用的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力载体。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评析众多影视的字幕翻译,但对电影《百鸟朝凤》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以《百鸟朝凤》电影字幕为文本,总结该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与难点,运用归化、释义、转移等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评析该电影的字幕翻译,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对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翻译学与生态翻译学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研究范式,这种不同体现在翻译过程、翻译标准与翻译原则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两种翻译观的对比分析,指出生态翻译学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翻译技术被广泛地使用,这不仅对传统的翻译模式进行了裂变和重构,也对翻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翻译学在继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实证研究转向和全球化转向之后,开始了技术转向。本文对翻译学技术转向的历程和认知进行了探讨,对翻译技术应用的三大优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翻译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进行了阐释,对翻译学技术转向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本文能唤起更多翻译学领域的同仁对翻译学的技术转向这一全新研究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这一译学理论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文化转向在扩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也使翻译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文化转向对翻译学的影响。面对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研究者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明确译学的任务,更新译学观念,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数字图书馆功能的新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与消费者。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其知识产品的生产方式,数字图书馆知识产品的形态决定了其知识产品的传播方式。知识生产是知识传播的基础,知识传播对知识生产具有促进作用,知识消费是知识生产的传播的目的。数字图书馆应进一步强化措施和行为,提高社会利用知识产品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视角解读林译小说,可以发现其译作具有生态和谐、选择适应、译有所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生态特征,由此证实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其指导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有声双语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建立在对中国和谐号动车组双语广播词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翻译理论的翻译伦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2部分:交通》的规定,从"多维整合",即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并且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论视角下提出了改进铁路有声公示语翻译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铁路广播词翻译规范化及推动中国高铁对外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平台内容和技术飞速发展建构了知识传播的新图景,推动了平台知识区亚文化实力的崛起,催生了大批青年亚文化群体高度聚焦的文化社区。文章基于MOA(动机-机会-能力)模型和传播效果研究范式,结合哔哩哔哩(简称“B站”)这一青年亚文化视频平台和文化社区背景,对典型视频类知识传播案例“罗翔说刑法”开展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动机是激发知识传播的主要动力,机会创造了知识传播的开放流动空间,能力促成了知识传播效果的正向循环,三者共同建构了B站知识传播的发展空间,使得知识类视频在泛娱乐化、青年高度聚集的视频平台中发挥出独特的价值,为知识传播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聚合搭建起强有力的关系链接。  相似文献   

14.
翻译课在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属必修课,但与听、说、读、写等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翻译教学尚未建立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目前,翻译教学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存在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问题。鉴于学习理论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翻译意识、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本文尝试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和翻译本体三个方面来构建翻译理论教学的知识体系,意在克服翻译理论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零碎性等不足,使学生对翻译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对翻译学的概念和内涵明确界定的基础上,本文从霍姆斯的翻译学框架出发,从其三个分类证明了翻译学是科学化系统化的学科,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又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个角度阐明了翻译实践的艺术创造性和科学受制性。从而在清晰的层次和分类中对翻译的艺术和科学之争作出了系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以近20年(1998-2017年)CNKI数据库检索的1 916篇语料库翻译学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 Ⅲ对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走势、发文机构、研究作者、研究热点、研究时区以及高被引文献6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绘制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知识图谱.结果显示:1)从外部特征来看,近20年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发文量整体呈波浪式发展趋势,具体可划分为低缓期、爆发期和持续期3个发展阶段;发文机构主要集中于外语类院校或非外语类院校的外国语学院,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就最为突出;研究者合作团队以单核心模式发展,王克非、胡开宝、刘泽权等学者对该学科发展贡献巨大.2)从内部特征来看,近20年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译学语料库建设、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和翻译教学4个方面的研究;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语料库翻译学以机器翻译为出发点,经历了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主题多样化和研究内容深入化的过程;在高被引文献中,评介类文献具有较多施引文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翻译活动愈来愈显示出其勃勃生机。因而 ,对于翻译活动规律的研究也就越来越迫切 ,翻译学的建立势在必行。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立翻译学的必要性 ,简要介绍了翻译学的概念 ,研究对象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吴淑珍 《科技信息》2011,(4):158-158
翻译研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经验期、语言学理论期和多元理论期[1]。本文拟分析以文艺学为主要研究途径的经验期和以语言学为主要研究途径的语言学理论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文艺学途径或者语言学途径,也不应当将翻译学当作其他学科如文艺学、语言学的分支或附属品,而应当将翻译学当作具有独立地位的一门学科。翻译学科的研究如欲系统全面地发展,必须将翻译学设立为独立学科,走综合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技术知识在形成之后一般都要进入到一个传播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技术知识与技术受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分析了其中的相关规律与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技术知识传播的效果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构建了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由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在这个视角下来探索中医术语翻译,以译者的主体性为基点,我们从译者的素质、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产品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翻译学对中医术语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