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了中华民族这一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族群在历史、现实与命运前途的关切与认同的意识。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认识到宗教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效利用宗教信仰的认同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幌子的分裂行为与恐怖活动,对国际性宗教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宗教信仰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西藏铸牢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政治认同与制度建设、坚持价值引领与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维护民族平等与安全稳定、加强生态保护与和谐共生。必须坚持党的治藏方略,推进“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出贡献。研究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梳理他们关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治理态势变化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中华民族归属感弱化、意识形态认知离散等现实困境,亟需高校运用“精准思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形态进行精准定向、精准定位、精准供给、精准评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整合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框架中,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大禹叙事传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先夏部族的流动与整合为夏文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此造就了尊夏、共祖的华夏文化认同观,成为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缘起与基石。大禹叙事以治水、立国为核心符号,其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时空维度,是我们理解大禹叙事“天下为公、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大禹叙事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要有四重路径:个体—社会共育家国一体情怀的价值共同体;黄河—长江流域共叙治水英雄的记忆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建大禹治水谱系的景观共同体;海峡两岸共享大禹精神传统的仪式共同体。全面发掘大禹叙事这类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资源”,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径”,既是凝心聚力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考察,也对彰显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1950-60年代,以徐怀中、刘克、胡奇、单超、刘汉君、苏策、叶玉林等为代表的进藏作家,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主,创作了以和平解放西藏,修通青藏、康藏公路和建设西藏为主题的小说,体现了这一时期西藏当代文学以革命叙事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期的西藏当代文学革命叙事记录、反映、展现了西藏纳入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体现了当代西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建构中积累的独特的地方性文学经验,凝练了当代西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文学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及儒家的文化观念体系,对于泉州陈埭丁氏回族自我的族群建构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丁氏回族通过吸收传统的风水知识和观念,并积极参与祖墓风水的投资、维护,从而强化了丁氏回族的家族共同体观念和内部的向心意识.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风水作为一种“华夏化”的文明符号,有效地推动了泉州的回汉的文化交融,促进了“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体系之“跨族群”的共同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以来,历经“树立”到“铸牢”的成功演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思想路线和行动指南,尤其是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过程性建构和自觉式提升成效显著。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西部自然地理、人文风情和精神气韵于一体的中国西部电影,却在新时代被动陷入本位塑型与他位阐释的认同焦虑困境,如何打破传统认知、创作壁垒、文化限定等既有束缚,在文化认同进程中运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创作空间,并借由视听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坚守文化立场、传递时代强音,积极探索大众接受、市场认可、民族认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当前西部电影亟需履行与完成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9.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高等院校开展系列体育实践活动,充分彰显体育树德、健体、增智等综合育人功能.文章采用亲身参与、考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的体育实践系列活动进行探析.以体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前提,增强文化认同,弘扬团结、拼博精神.  相似文献   

10.
曲姿璇  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2022,(3):142-148+161
西藏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倡导践行革命理想信念、建立民族平等、促进团结进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改善民生福祉的价值追求。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伟力、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与中国各民族“和合”文化一脉传承,又赋予中国共产党赓续革命精神的优秀品质。其不仅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凝心聚力,也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方向指引,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政治为上、发展为要、教育为基、认同为魂、法治为本的经验启迪,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族群认同的历程,也是民族走向融合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繁衍的几千年中,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而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历程,往往以沉重的代价而得以实现。在整个民族认同的大背景下,着重以佤族的族群认同为蓝本,试图提出佤族的族群认同特有的差异性,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方案,从而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文化生态空间环境中可保持其生态完整性和活态性,从而促进其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文章以云南叶枝镇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情况,并据此从加强文化生态宣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保护区整体规划、明确监管主体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地缘政治、王朝经营、文明特性、区域族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容美土司完成了族群社会的再造。这些影响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的因素大都渗透着国家整合意识和族群主体意识,并在“国家化”的进程中不断变迁、发展和沉积,并又反过来促进了容美土司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是贯穿“三交”的一条主线,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三交”的社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交”的重要内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三交”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交”的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三交”的核心。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只有以中华文明引领才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的冲赛康市场是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场域和缩影。基于对冲赛康市场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文章梳理了拉萨市冲赛康市场的形成,说明了其形成与发展不仅伴随着拉萨市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也记录着中华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经济相互依存、情感相互亲近的历史与现实。拉萨市冲赛康市场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与认同,成为各民族国家认同的载体,推动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体现了民族地区集贸市场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民族地区的有益经验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时期形成的"五方之民"格局,到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直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明确提出,每个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历史考察中可以得出:国家统一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民族团结系根本凝聚力,文化认同乃根本向心力,此三点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族群和族群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族群与民族均来源于西方,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在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关于族群关系的讨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同化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生物学的理论、人文生态理论、权力和分层理论及整合的族群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开创党在西藏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工程,能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因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西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有以马克思主义“五观”为科学指引的理论基础、汉藏等各族人民同根同源同发展的历史基础以及藏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现实基础;在此前提下,只有围绕“四个与共”理念加强对公民道德的教育宣传,围绕涵养民族团结精神推动群众性道德实践内涵式发展,围绕维护统一、凝聚人心目的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制度保障,才能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民族走廊”与边界交汇的口岸地区成为国内和国际多元族群聚集的社会空间,呈现出多元性、交集性、区隔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口岸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叠加空间。在口岸建设与开发的初期,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受生计互动模式、地域认同策略以及文化逻辑的影响,形成了居住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互嵌、公共交往和文化结构区隔的格局,呈现出“马赛克”化的结构特征。文章通过剖析吉隆口岸社区案例,认为在面对口岸建设新议题,不仅应注重口岸地区的地缘经济战略,更需要注重地缘文化战略意义,增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力,协调各民族的利益,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交往空间和文化交流空间,创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载体,实现国内和国际双重维度的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民族音乐剧《长征长征》以集体历史记忆“长征”为蓝本,汲取了甘孜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了现代化语言与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地区之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文章通过解构该剧,分析民族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基于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略,探讨推动民族音乐剧良性发展的举措,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