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与初步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2003年开始,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委托,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的指标研制和年度评估实施工作。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对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进行了2004年度评估,评估对象包括76个国务院部委及直属单位的部门网站和31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政府、414个抽样县级政府的门户网站。数据截止日期为2004年12月30日。本次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政府网站较2003年有了明显进步,尤其是在地级政府中,出现了一批“标竿”政府门户网站,在网站定位和服务功能上均有了质的改观,缩小了与世界信息化领先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评估结果也显示出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存在很多误区,从中可以挖掘出我国电子政务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改变了商业的渠道,各类交易网站成为新的商业服务终端;同样,电子政务改变了公共服务的渠道,各级政府网站成为新的公共服务终端。“以人为本”是我国当前公共服务的核心思想;同样,“以用户为中心”是当前互联网设计和运营的主流思潮。自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政府网站已经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政务公开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3.
智能文档让政务门户"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重点在于: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库;建立以事务链为中心的政务公开系统和“网上行政审批中心”;将政府门户网站扩展为综合性地方网站门户等。显然,政务网站越来越趋于动态化,越来越强调与公众的互动性与提供实质性的为民服务内容。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优质、高效的信息采集,它是实现网站动态化的基础之一,其局限性也是制约当前政务门户建设的一大瓶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政府正处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进程中。因此,作为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政府门户网站的定位就是"服务"。甘肃省政府网站,关系到省政府的服务形象,关系到全省百姓的切身利益。政府网站建设是电子政务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内容,政府网站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电子政务进程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1998年底,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47个部委(直属单位)信息部门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促进了政府信息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深入探索政府网站建设路子,进一步搞好政府网站建设,成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课题。 2002年12月,我与几位同行到法国考察,对法国“政府服务上网”印象深刻,联系国内“政府上网”,感触颇多。“政府上网”,即在因特网上建立政府网站,向社会提供信息和便民服务,  相似文献   

6.
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对我国政府网站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一些政府网站存在互动栏目纯属“作秀”、信息公开不充分、在线办事能力较弱、频遭篡改等问题。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政府部门的推广和普及,政府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平台。然而,如果不注重加强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公开性、服务性和安全性,那么就有可能将电子政务演变成“电子政误”。  相似文献   

7.
刘筱芬 《科技信息》2010,(23):I0019-I0019,I0021
当前,我国政府正处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进程中。因此,作为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政府门户网站的定位就是"服务"。甘肃省政府网站,关系到省政府的服务形象,关系到全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是,目前政府网站建设普遍存在问题,本文结合实际,针对这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窗口,为民服务的网上平台,公众交流互动的渠道。这些政府网站在建设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网站信息内容也有了很大的丰富。但是,绝大多数政府网站形式呆板、亲和力不足,在吸引用户访问上效果不够理想。网站提供的服务也仅达到了“已有”的程度,与“优质”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网站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其突出特点是政府网站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将进入政府网上行政服务和网络问政建设阶段。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定位问题在这个新的建设时期有望破题。结合本人参与政府网站建设的实践,对政府网站建设趋势和重点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已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历程。从初期的探索尝试,到后来的全面铺开,再到今天的全面提速,政府网站建设渐趋规范、理性和完善。如今,政府网站可以说“家喻户晓”,公众的认知程度、应用程度和满意度也在稳步提高。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公众对政府网站在很多方面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一方面,这种模糊是必要的,因为对普通公众而言,他们处于网站服务的“客户端”,更为关注的是服务的种类、数量和对服务品质的感知,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去探寻和了解“黑箱”内的具体运作流程;  相似文献   

11.
李安邦 《科技信息》2011,(11):61-61
为了顺应电子政务潮流,更好地服务百姓,各地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政府网站蔚然兴起,可令人遗憾的是,政府网站的数量与日俱增,配置日趋精良,但网站的管理和效能却不容乐观。在我看来,把政府网站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必须要有一颗心、倾注一份情。这颗心,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民心”。  相似文献   

12.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门户网站正在逐步成为人们了解政府工作动态,查阅政府信息,指引公众办事,反映民情民意,实现网上办理事项等的重要服务“窗口”。因此,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好政府门户网站,是各级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建立基于"网站群"理念的政府门户网站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所遵循的基本思想,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抓手和基于——“网站群”的理念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思路,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政府网站建设无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也对政府网站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站定位更加符合公众的具体需求和各级政府的发展战略,网站内容更加贴近民生,服务更加趋向具体事项的办理,成为特色和重心。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建设“透明、服务、民主”的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趋势。而作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载体,打造一个成熟便捷的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是营建透明型政府的必要措施,更是铸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如果在政府网站上。只问网民“您最满意的是什么”,而不去问“您最不满意的是什么”.那么,给人的感觉只能是“政府在作秀”——只愿听群众的表扬.不愿听群众的批评,或者只见“群众来信”,不见“政府反馈”,更不见“政府行动”。可以说,这样的政府网站.并非提供了一个新的服务平台,而仅仅是流于所谓的“面子工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网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丰  黄淑敏 《科技信息》2007,(24):397-398
政府网站作为一个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是电子政务实施水平的重要度量。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网站定位不科学,"政府中心"痕迹严重,政务公开内容狭窄,用户针对性不强,网站服务不实用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政府网站科学定位,坚决树立"用户中心"意识,建立政府门户网站的需求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等,以增强我国政府网站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8.
自从政府网站问世以来,关于定位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随着大量政府网站的建设与运营而显得更为多样、复杂和不断深化。前几年,随着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政府网站定位开始逐渐成型,并逐渐得到业界的认可与参考,即目前常规的三大定位:信息公开(或政务公开),在线办事(或在线服务),以及互动交流(或公众参与、政民互动)。  相似文献   

19.
政府网站群建设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政务深入推进,中国各级政府网站内容目益丰富,功能也逐渐增强,“政府网站群”建设模式已被众多政府单位所采用,成为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信息资源分散、数据传输规范不一致、集群度低等诸多问题,以下就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发展建设现状,探讨政府网站群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玥 《信息化建设》2010,(11):34-35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青岛市政府网站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窗口,公共服务的第一平台。政民互动的第一纽带。为更好地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作用,青岛市政府把强化服务民生和企业基本服务作为第一要务,把用户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策划了“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交通、证件办理、企业开办、资质认定、公用事业”等10大领域的专题,全面整合服务资源,切实围绕并凸显当前保障民生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工作重心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