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筑材料PMMA的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常用的建筑材料PMMA材料进行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准静态单轴拉伸实验,得到了PMMA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时间关系,同时通过显微镜银纹观察实验,分析讨论了PMMA在不同应变率下银纹分布规律以及断裂状态下的银纹密度的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PMMA银纹损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含缺陷流变性物体的材料破坏理论,采用显微技术对高聚物蠕变条件下的银纹损伤引发和演化进行了实时在线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损伤变量的定量观测,得到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银纹损伤随时间和应力水平演化的规律,并给出了损伤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3.
取食刺激物使害虫幼虫在初期摄入更多的活性成分能提高病毒感染效果.室内以蜂蜜和新鲜小白菜汁分别添饲银纹夜蛾幼虫;测定了其对AcNPV和Bt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中低浓度AcNPV时,蜂蜜和新鲜小白菜汁液刺激银纹夜蛾幼虫初期取食,其感染后前3 d的粪便量比只有AcNPV处理的增加34.51%~79.60%,幼虫死亡率提高8.89%~13.33%,LT50缩短1.4~2.7 d.蜂蜜提高了Bt对银纹夜蛾幼虫的死亡率,但死亡速度未见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4.
经研究中碳合金结构钢35CrMo,42CrMo在不同应力比下(R=0.1和R=0.3)三点弯曲缺口试件的疲劳裂纹萌生及长,短裂纹的扩展规律,确定了该钢的缺口根部最大应力范围△σmax和疲劳裂纹萌生周次Ni的关系及疲劳裂纹萌生门截坎值(△σmax)th,并得出了这两种钢在长,短期纹阶段的扩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利用SAM-2000三轴试验机及声发射仪对C30混凝土试样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得到了试件应力及声发射特征的时间曲线,并对比分析了试件宏观破坏形态及声发射三维定位图.研究表明:(1)混凝土试件声速值标准偏差大,离散性高,综合物理性能相差较大;(2)加载速率及声速值对混凝土力学性能没有表现出简单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低温下船用钢材单向拉伸应力-应变关系,对低温下船用钢材弹塑性曲线进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方法】选用EH36钢作为试验材料,对试件进行三种低温下的单向拉伸试验,在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后,采用弹性-幂次强化模型本构关系进行拟合,对比不同温度下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结果】对EH36钢在不同低温下的单向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屈服强度和塑性应变随温度的降低而提高。【结论】EH36钢塑性强化参数采用有效塑性应变,计算得出预加应变时逆向加载的一维应力-应变关系,为此材料力学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应用SHPB试验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动力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opkinson压杆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对有约束和无约束的素活性粉末混凝土、掺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在静载和不同动载速率下进行试验,得到不同应变率下试件的动态压缩强度、动力增长系数及应力应变过程曲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研究反复加卸荷作用下不同类型围岩在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特征。【方法】选取花岗岩和砂岩试样进行等荷载反复加卸荷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应力水平低于裂缝损伤应力时,滞回曲线在循环过程中由疏至密;当应力水平高于裂缝损伤应力时,滞回曲线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密集特征;当应力水平低于裂缝损伤应力时,在第一次加卸载过程中损伤已基本形成,花岗岩发生的声发射事件有限,而砂岩声发射事件稀少,并在后续循环累积过程中损伤明显减少;当应力水平超过裂缝损伤应力时,两种岩石在循环加卸荷过程中会逐次产生明显的损伤,且应力水平超过裂缝损伤应力越高,损伤增长速度越快。【结论】循环荷载的增大会促进花岗岩内部裂纹的扩展,导致声发射事件变得活跃,而砂岩只有在应力水平提高至93%时,声发射事件才表现出明显间歇性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恒定最大应力700 MPa条件下,对TC25钛合金进行不同应力比下的室温高周疲劳实验,测试TC25钛合金的高周疲劳寿命,考察疲劳寿命与应力比之间的关系.每间隔一定疲劳周次测试试样的电阻,采用电阻变化率表征疲劳损伤,并应用Chaboche损伤模型来推导疲劳损伤演化方程,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表明Chaboche损伤模型能够精确预测轴向循环加载条件下TC25钛合金的高周疲劳累积损伤,且在恒定最大应力条件下,TC25钛合金的疲劳寿命随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测试应力比r为0.1时不同应变强化量下TC25钛合金的疲劳寿命,基于微观结构分析,考察应变强化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应变强化量能有效提高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伯格斯模型难以描述岩石加速蠕变特征的不足,在伯格斯模型基础上引入黏塑性损伤体,建立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并推导一维和三维蠕变方程。基于不同应力水平下岩石三轴压缩蠕变试验数据,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蠕变模型进行拟合,反演得到蠕变模型参数。结果表明: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岩石蠕变全过程,不同应力水平下试验数据与拟合结果相关系数均在0.971以上,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聚氨酯基互穿网络聚合物阻尼材料聚合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合成的网状聚氨酯为基.采用"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化技术、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体系, 通过改变聚氨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软硬段配比. 软段中异氰酸酯和羟基比例以及交联密度等因素,合成了一系列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递次.确定出最佳合成工艺,并采用频率响应法测定了材料的阻尼性能,用PE-TMA热分析仪检测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12.
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聚碳酸酯/双峰聚乙烯(PC/BMPE)合金断裂面的形貌,其断裂面可以分为裂纹引发区和裂纹扩展区.裂纹扩展区形成了大量的纤维,且这些纤维具有很大的塑性形变,而裂纹引发区几乎没有纤维形成,这是裂纹在缺陷处引发时存在气穴现象的缘故.冲击作用所产生的应力导致了裂纹尖端微空穴和聚合物纤维连结的形成,这个过程包括表面牵拉和纤维拉伸,裂纹形成时存在纤维的微颈细化过程,并用微颈细化理论建立了其微颈细化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考虑现有测量方法难以区分电子陷阱和空穴陷阶的困难,该文提出表面电位模型,实现了对电子陷阱能级密度和空穴陷阱能级密度分布的测量,发展了J.G.Simmons的等温电流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比较实验法,研究强电场作用下介质中产生新陷阱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下,介质中新陷阱密度的产生与强电场的指数关系成正比,而在一定强电场下与作用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油中水球静电极化束缚电荷面密度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旋转椭球模型模拟油中水球极化后的形状,将其视为椭圆边界的物理问题,通过儒可夫斯基的正反变换,求解椭球内外的电势、电场,再由电介质的性质和椭圆有关性质,得出了束缚电荷面密度的表达式,并引入了相对束缚电荷面密度概念,得出相对束缚电荷面密度的分布与束缚电荷面密度分布两端增强中间减弱,随着D值增大,束缚电荷面密度由端点到中点的衰减率增大等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硫酸-草酸混酸溶液作为电解液,对纯铝片进行直流阳极氧化,研究了氧化时间、电流密度、超声波等因素对阳极氧化膜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SEM、XRD、EDS等方法对阳极氧化膜的微观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氧化时间对氧化膜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膜表面的微孔形状越来越规则地发生变化,电流密度对阳极氧化膜表面微孔的分布情况影响较大,当电流密度超过15mA·cm-2时氧化膜表面的微孔数量有所增加,但不规整;将超声波作用于阳极氧化过程中,阳极氧化膜有晶体结构出现,经检测分析为Al2O3晶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高能反射电子衍射技术(RHEED),研究了硅、锑化铟、碲镉汞样品逐次化学腐蚀后的切割表面损伤.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切割条件下,损伤层的深度与被切割的材料有关;损伤层的晶体结构随损伤层的深度而变化;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切割条件下表层的损伤程度不同.我们认为,近完整晶体的切割损伤层是由多晶层、嵌镶结构层和畸变层组成.  相似文献   

17.
针对Stacking算法计算时间较长和样本数据较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向量表示和交叉验证精度加权的改进Stacking算法。采用三层算法结构,第1、2层为初级层,使用随机森林、SVR、XGBoost 3个学习器;第3层为次级层,使用LightGBM对第2层输出再次学习以减弱噪声。用一种新的向量表示法来增大层级之间输入输出数据的样本规模和样本分布密度,来保证数据维度不会随着初级层学习器数目的增多而增大;根据在交叉验证下初级层不同预测模型表现出预测准确度的差异性对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利用某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进行实际算例分析,提出的模型在MAE、MSE及$R^2$指标上,相比随机森林和Stacking等模型其预测性能有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不平整路面下汽车随机振动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知不平整路面谱密度的情况下,给出了一种供计算机模拟用的随机不平整路面模型。由随机数形成输入的样本波,通过数字模拟,可迅速得到汽车振动的数字特征.在考虑到舒适度等问题的情况下,为汽车的参数设计和新型汽车的动态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