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1990-1992年3年对朋鹏湾进行的赤潮生态研究,分析了大鹏湾浮液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春季甲藻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而硅藻则全年均有分布,且数量较高,对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逐月变化用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南海大鹏湾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1990-1992年对大鹏湾进行的赤潮生态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252种,其中1个新种-中华拟菱形藻。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状态,对优势作了统计;分析了大鹏湾浮浮液藻类的生态型,其中以近岸暖水种居多;对赤潮生物和有毒种类进行了界害,并讨论了大鹏湾 与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南四湖浮游植物种群构成特征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浮游植物是评价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生物指标,2008-06~2009-05在南四湖设置5个监测点,每月采样一次,对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密度和优势种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59属117种;绿藻、硅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8.7%、23.9%;浮游植物种数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浮游植物密度与种数季节变化一致。南四湖浮游植物优势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04~0.35,优势种种数较多,主要有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二形栅藻(Scenedesmus dimorphus)、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等23种。南四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56~2.36、0.59~0.84,表明南四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南四湖浮游植物种群特征较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南海大鹏湾的主要赤潮生物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相似文献   

5.
6.
漓江流域浮游植物调查及其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桂林漓江断流、生态蜕变、洪涝灾害等问题,从1973年始,有关部门对漓江水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并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漓江处于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常见的浮游植物种类有颤藻、衣藻、小球藻、刚毛藻、水绵、水网藻、鼓藻、直链藻、舟形藻、卵形藻、针杆藻等,形成典型的河流型浮游植物群落.阐述并分析漓江第三次(2006年)水生生物自然资源调查浮游植物部分的成果.与1974、1982年两次调查相比,结果显示漓江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未发生变化,均为硅藻类,但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较大.本次调查浮游植物数量是1982年的1.81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环境响应关系,采用1997-2002年开展的“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所取得的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局部插值法构建景观分析模型,对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03(4 179×104 个/m3,总平均为87.2×104 个/m3,夏冬春秋四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由高至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总体近海高于远海,且在近海海域呈斑块状分布格局,斑块一般出现在北部湾中北部上升流区、粤东遮浪上升流区、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和粤西沿岸电白-阳江上升流区等南海北部几个重要上升流区内。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值斑块一般随着季风和沿岸流的季节转换而交替向东或向西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漂移。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的7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铁岗水库5个样点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采集,初步检出113种(含变型和变种)浮游植物,分属7门10纲20目35科75属。其中,绿藻55种、蓝藻22种、硅藻21种。细小隐球藻、细小平裂藻、狭细贾丝藻、断裂颤藻、水华束丝藻、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梅尼小环藻、小球藻、针形纤维藻、月牙藻、双对栅藻、四角十字藻和空星藻为丰水期优势种;狭细贾丝藻、给水席藻、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梅尼小环藻、尖针杆藻、小球藻和双对栅藻为枯水期优势种。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为(3. 69±2. 38)×107cells/L和(3. 99±2. 58)×107cells/L;生物量为(11. 74±3. 99) mm3/L和(18. 61±16. 60)mm3/L; Margalef指数为(1. 43±1. 01)和(1. 44±1. 00); Shannon-Weaver指数为(2. 17±0. 13)和(1. 72±0. 3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 73±0. 11)和(0. 64±0. 25)。铁岗水库浮游植物演替特征表现为Shannon-Weaver指数和绿藻物种丰富度增加,浮游植物丰度降低;优势种由单一蓝藻型演替为多门类复合型,物种组成由蓝-绿-硅藻型演替为绿-蓝-硅藻型。  相似文献   

9.
10.
采集天然湿地中的狐尾藻、凤眼莲、睡莲3种水生植物,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3种水生植物表面附着细菌群落,探究其细菌群落结构的季节演替,并分析环境因子对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3种水生植物附着细菌主要有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这3种植物表面附着的细菌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类似,在属水平上丰富度及演替特征存在差异,主要与植物茎叶面积、植物分泌物质及植物茎叶光合作用强度等因素有关;(b)在属水平上,这3种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季节演替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自发进行的过程,不受外在单一因子的限制,是宿主植物和外部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环境变化对附着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程度高于植物种类,环境因子的CCA分析表明温度、pH、TN是水生植物附着细菌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鹏湾有毒赤潮生物孢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199年至1994年间,对大鹏湾海域9个站位进行了多次采集,对60份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观察,从其中发现了4种在世界上引起毒害的赤潮生物孢囊,它们是塔马亚历山大藻,海洋褐胞藻、链状裸甲藻、巴哈马梨甲藻,对这种几种有毒赤潮藻类孢囊的形态特征,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对几种毒害藻大鹏湾引发赤潮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5、8月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的监测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3种,隶属于4个门21属,以硅藻门为主,有17属36种;绿藻门1属2种;甲藻门2属2种;蓝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在3.7×103~6.7×105个/m3,平均为1.4×105个/m3。8月的细胞数量明显大于5月。多样性指数在1.06~2.91;8月略高于5月。5、8月杭州湾浮游植物的多样性阈值平均为1.6、1.8,属同一类型(Ⅲ),即说明5月和8月浮游植物季节差异不大,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色遥感数据用PHYSAT算法反演了南海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分布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微型真核生物作为优势类群全年出现几率最大,原绿球藻次之,聚球藻再次之,硅藻最小;硅藻为优势类群的区域主要在近岸和陆架区,外海原绿球藻和聚球藻的优势度增加.在季节差异上,冬季微型真核生物为优势类群的区域在整个南海海区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最高,春季原绿球藻比例最高,聚球藻呈双峰结构,在春季和秋季出现峰值,硅藻为优势类群区域的季节性差异较小.陆架、陆坡和海盆区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比例的季节变化相近,都表现为冬季微型真核生物的绝对优势和春季原绿球藻优势的大大增加.营养盐浓度分布的季节变化是引起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改变的主要影响因子,随着海区中营养盐浓度的降低,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由粒径较大的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向微微型浮游植物聚球藻和原绿球藻转变.  相似文献   

14.
利用Utermhl方法,对2013年夏季取得的211个南黄海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鉴定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60属11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42属75种,甲藻16属37种,金藻2属2种。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其次是甲藻,然后是金藻。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为主,优势种为:小等刺硅鞭藻、简单裸甲藻、旋沟藻、蜂腰双壁藻、具槽帕拉藻和菱形海线藻等,小等刺硅鞭藻在本调查中作为绝对优势种出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37 0×103~32.3×103cells/L,平均值为2.04×103 cells/L;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大致从近岸到外海呈逐步降低趋势,在南黄海西部近岸的表层水体达到最高值32.3×103 cells/L,调查区东南部靠近外海区域也出现了丰度高值区。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在调查区北部和南部较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在东部呈现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15.
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立木年龄级的比较研究,以及对优势种种群在群落中重要地位的变化规律和生态位移动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森林群落演替的进展,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的优势种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变化是很有规律的.马尾松和荷木在群落中的地位明显地由大变小,不同步地被后来者取代.森林群落优势种种群的生态位移动的研究结果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深圳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深圳市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平原地貌只占26.45%,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沿岸港口、工业和城市建设,通常以围海造地补充不足,至2000年,深圳市围海造地面积已达2680hm^2,这给海洋环境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西部海岸地区滩槽演变剧烈,不稳定性加强,给今后西部港区运作环境带来威胁;(2)纳潮量迅速减少,经过20年的围垦,西部伶仃洋海岸地区纳潮量减少20~30%,深圳湾纳潮量减少15.6%,纳潮量的锐减使得潮流流速降低,流向发生变化,更加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3)沿海水环境污染加重,深圳市西海岸海水普遍达不到3类水标准;(4)海岸生态承载力下降,仅1988—2000年深圳湾沿岸围垦占用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达到147hm^2,占整个保护区面积48.8%,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数量大幅减少.通过对上述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提出未来填海工程的指导策略和整治意见,以期做到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西防城港湾浮游植物数量周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2007年的代表性季节月(3月、6月、9月、12月)采集广西防城港湾海域表层海水,调查浮游植物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浮游植物数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浮游植物数量呈现湾内向湾外递增的趋势,夏季(6月)整个海湾浮游植物密度在4个季度月的调查中最高,达151.19×104cell/L,冬季(12月)整个海湾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仅0.35×104cell/L。水温、盐度、磷酸盐含量是影响防城港湾浮游植物数量较重要的环境因子。春夏季时,西湾内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会大量增殖,尤其夏季时数量已接近或达到赤潮发生的密度。  相似文献   

18.
东、黄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2年9月,通过现场营养盐添加实验研究了长江口外海(E4测站)、东海陆架中部海区(E6测站)以及黄海冷水团(E2测站)分粒级叶绿素a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E6测站加磷与加氮磷组均在120h出现了叶绿素峰值响应,表明9月该站同时受氮磷限制.E4测站加磷组在第1天培养结束时就出现了叶绿素响应,证实了磷限制的存在.E2测站由于培养时间所限,加氮与加磷组均未观测到叶绿素明显的峰值响应.不同海区浮游植物对响应时间不尽相同.营养盐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研究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平房区典型人工湖中3个采样站浮游藻类的群落变动状况、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涉及浮游藻类8门56属96种,其中,绿藻门所占种类最多,在整个周期中占绝对优势;各项生物学指标在整个周期内均呈波浪式变化,平均个体丰度在4个季节中的变化规律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站2与3水质状况相近,而与样站1明显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