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南巴构造带飞三段鲕粒滩储层发育,属低孔低渗致密灰岩储层。利用测井、岩芯以及薄片等资料,从构造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多方面探讨了该区飞三段鲕滩储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三段鲕滩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微古地貌、构造活动、成岩作用及多因素匹配等制约。台内滩滩核微相是鲕粒滩储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微古地貌高地为优质的鲕粒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颗粒滩暴露遭受大气淡水淋滤改造作用的强弱与改造时间长短是优质鲕滩储层形成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为储层孔、洞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改善了储集体渗流能力;多因素匹配好则可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分析、激光微区LA-ICP-MS分析以及锶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川东龙门构造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滩相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主要为亮晶鲕粒灰岩及粉细晶云岩,鲕粒灰岩主要受压实、压溶及胶结充填作用的影响,孔隙度为1%~3%;晶粒云岩由于白云石化和埋藏溶蚀作用发育,孔隙度...  相似文献   

3.
李睿  厚东琳 《甘肃科技》2011,27(9):39-41
通南巴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集层是该区主要产层之一,飞三段储层岩石主要为灰、深灰鲕粒灰岩,孔隙不发育,属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储层,储集性较差.压实作用使得飞三段储层基质孔隙度较低、孔喉半径低,渗滤通道窄.成岩作用早期压溶、中晚期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发育,形成一些含溶蚀孔、缝的有效储层.溶蚀、裂缝发育区,为储层的有利分布...  相似文献   

4.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化验等微观分析方法对大湾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为:白云化、压实压溶、方解石胶结、多期溶蚀、充填、重结晶作用等。根据成岩特征综合分析,储集岩主要形成于波浪沙作用比较强的台地边缘鲕粒滩沉积相带中,以鲕粒细晶白云岩、砂屑细晶白云岩为主,颗粒直径大,白云岩化程度高,分选为好-中等,但成岩作用强烈。在海底-同生暴露阶段,压实及方解石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急剧下降。该过程中,虽有混合水白云化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但原生孔隙大量减少;浅埋藏阶段,在压实和胶结作用的影响下,孔隙度快速降低;后期溶蚀作用可以形成次生溶孔,对岩石孔隙度的增加具有相当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利用铸体薄片、普通薄片、能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研究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发育的灰岩可以划分为微晶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其中微晶灰岩和颗粒灰岩又分别细分为5个小类和4个小类;白云岩包括微晶白云岩、膏化微晶白云岩和粪球粒微晶白云岩,但以微晶白云岩为主。飞仙关组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压实-压溶、胶结、重结晶、交代、白云石化、溶蚀、充填和破裂等作用,其中胶结作用可分为3期,溶蚀作用也可分为3期。建立了重要储层段飞二段的成岩序列,结果表明成岩作用中充填作用最强,胶结作用和压实-压溶作用次之,泥晶化、溶蚀、重结晶及破裂作用较弱,白云石化作用最弱。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是飞二段储集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倘若局部地区受到较强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如热液白云石化、破裂作用等,就易形成较好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6.
川东三叠系飞四段滩相鲕粒灰岩储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川东华蓥山地区陈家湾剖面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在飞四段存在滩相鲕粒灰岩地层.通过对该地层岩性、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等特征研究,认为属于鲕粒滩相沉积,储集性能好.飞四段储层以溶孔为主,裂缝次之,属裂缝 溶孔型储层.飞四段滩相鲕粒灰岩储层的发现,为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目的层.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川东北地区从1963年石油沟构造巴3井首次在飞一段钻获天然气开始,到福成寨、板东、黄草峡构造上相继发现飞仙关组气藏,渡口河构造的渡1井在飞仙关组钻遇孔隙型白云岩,获天然气流,罗家寨、铁山坡、金珠坪等一批飞仙关组鲕滩整装气藏的勘探历程。分析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指出飞仙关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上二叠统及飞仙关组自身为其主要烃源;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鲕粒云岩和溶孔鲕粒灰岩两大类。评价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分析了气藏的形成过程,认为可划分为古油藏阶段、大气藏阶段、古气藏调整定型阶段等三个阶段。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分布、圈闭要素等角度剖析了罗家寨等构造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形成机理和气藏特征。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为一套鲕粒细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生屑细晶白云岩,经后期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的作用改造而成,溶孔(洞)和裂缝十分发育。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大湾区块飞仙关组取心井岩心、测井等数据,对典型剖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大湾飞仙关组可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7个四级层序和16个五级层序。研究区内层序控制不同沉积的发育,沉积相控制有利储层的展布范围。有利沉积相带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鲕粒滩微相的鲕粒细晶白云岩为最有利岩相,溶蚀较发育,物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川东北毛坝地区海相地层主要目的层为飞仙关组。通过对毛坝地区飞仙关组取心井岩心的细致观察和详细研究,结合薄片等手段,对毛坝503—2H井、毛坝4井、毛坝6井展开了裂缝描述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裂缝主要发育在飞仙关组一、二段台缘滩亚相鲕粒滩微相中,飞三段次之,飞四段最少。裂缝类型以低角度裂缝为主,开启程度较低,多被方解石、黑色沥青质完全充填。裂缝发育受构造、沉积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元坝地区内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古生物类型,结合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标志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飞仙关组一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陆棚沉积;飞仙关组二段为海退期产物,以台内、台缘鲕粒滩沉积为特征;在飞仙关组三段为海侵期开阔台地;飞仙关组四段为海退期蒸发台地。在研究区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有利储集相带主要为台内、台缘鲕粒滩,应为主要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在大面积致密岩石背景之下发育的与滩相有关的孔隙储渗体,总体上具有成带、成片分布的趋势,同时局部又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下三叠统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成果,主要针对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进一步深化,开展储层预测研究,探索了一套适于开江—梁平古海槽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四川元坝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鲡滩气藏的储集属性具有有效储层厚度大,孔隙度高和储量丰度高等特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主要分析了飞仙关组主要的成岩类型,阐述了飞仙关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岩性特征,并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13.
运用测井曲线伽玛值来研究罗家寨西南地区的沉积古地貌,通过上百口井测井曲线对比,发现飞仙关组底部的电性变化主要集中在50m范围内,以飞仙关组底界50m段的伽玛加权平均值来研究飞仙关早期沉积古地貌,指出20~30API的伽玛值区域可能是鲕粒最适宜生成的地区,且同时是后期鲕粒岩云化及鲕滩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域,依据处于有利相带、较高古地貌、邻近井的云化及储层发育较好的原则,提出QL25—PX1区块和DT7—DT5区块两个勘探有利区块。为该区勘探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沉积相剖面、岩石结构和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油气源岩性质对比及流体非均质性与运移路径分析等新技术方法,运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成藏动力学新理论,研究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和长兴组白云岩成因和成藏特征,确定此2个层位的优质生物礁相和鲕滩相白云岩储层成因主要与成岩期的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有关,都属于同源流体和同一流体输导体系控制的多期次、多阶段埋藏白云岩化与连续的重结晶作用产物,论证了飞仙关组和长兴组与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及多期次油气运移、充注和成藏过程也受同一流体输导体系和同一油气源控制。依据埋藏白云岩化过程的成岩系统划分与成藏过程在时空上的耦合匹配关系,提出以通源断裂/裂隙带为核心的,由断裂/裂隙带、不整合面和优质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为主控因素的统一"成岩-成藏系统"概念。  相似文献   

15.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勘探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沉积相展布、储层岩性、储层成岩作用及古今构造的叠合是控制天然气分布和富集程度的主要因素.通过与普光气田的对比,综合认为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良好条件;但建设性成岩作用明显弱于普光地区,不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同时,元坝地区缺乏烃源断层,限制了油气的运移和储层储渗性能的改善.因此,该气藏勘探开发潜力不如普光气田.  相似文献   

16.
龙岗地区礁滩储层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的生物礁、三叠系飞仙关组的鲕粒滩都是很有潜力的礁滩型储层,根据储层特点将其分为4 种类型:飞三—飞一上部灰岩孔隙型储层,飞三—飞一中部云岩溶孔型储层,长兴组灰岩孔隙型储层,长兴组云岩孔洞、裂缝–孔洞型储层。通过薄片、压汞、MDT 测试、电成像、斯通利波等综合评价4 套储层的有效性,认为长兴组云岩孔洞、裂缝–孔洞型储层有效性最好,飞三—飞一中部云岩溶孔型储层其次,飞三—飞一上部灰岩孔隙型储层以及长兴组灰岩孔隙型储层有效性最差,较难形成工业产能。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与白云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为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作为重要储层的结晶白云岩(包括用以对比的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结构、元素构成、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碳、氧、锶同位素特征,以及结晶白云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讨论了这类白云岩形成的流体、温度和白云化机制,解释了结晶白云岩具有较好物性的原因。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主要由细—中晶的平直晶面半自形—自形晶白云石构成,缺乏可进行均一化温度分析的气-液两相包裹体,具有低的锰、铁含量和较高的锶含量,显示较低温条件下海水或海源流体在白云化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晶白云岩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说明先驱鲕粒灰岩的碳是其主要碳源,白云化流体主要是早三叠世印度阶晚期海水,其次是奥伦尼克阶海水,白云化作用发生时鲕粒灰岩处于埋藏深度<1km的埋藏阶段,40~60℃的温度主要由地热增温提供,台地内部埋藏环境的热对流模式可以解释川东北飞仙关组结晶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开江—梁平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具有陡峻的边缘,两侧同时对海水开放,鲕粒岩分布层位较低(飞1—飞2段)都有利于热对流作用,台地内较为发育的蒸发盐造成纵向热传导率的差异并加强台内热对流。在白云岩分布样式的控制机理上,由于高渗透率鲕粒岩仅分布在台地边缘,使得海水进入台地后的垂向对流大于水平对流,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台地边缘,飞3段鲕粒岩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白云化,台地边缘结晶白云岩的体积向上减少。另外,川东北还存在回流白云化作用和塞卜哈白云化作用,由此形成的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台地上部或顶部,保留有很好的原始粒屑灰岩与泥微晶灰岩的结构,具有与同期海水类似的锶同位素组成,稍低的δ13 C值和偏正的δ18 O值以及稍高的锰、铁含量,显示白云化流体是同期海水,白云化系统对大气环境相对开放,白云化流体盐度高于同期海水。由于结晶白云岩是在不对大气水环境开放、但对非同期海水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少,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相对增加,储层质量较好。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是在对大气水环境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白云化反应的外来CO2-3较多,白云化过程岩石孔隙增加有限甚至减少,白云岩为差储层或致密层。开江—梁平台棚以西的镶边陆棚飞仙关组虽然也发育高能环境的鲕粒灰岩或其他高能环境的粒屑灰岩,但形成优质储层结晶白云岩的条件差于台棚以东的孤立(或半孤立)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8.
镇巴区块台地边缘颗粒灰岩储层是重要的勘探层位。根据构造演化背景,通过沉积演化及沉积相分析,认为台地边缘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储层的展布严格受有利沉积相带所控制,随着城口海槽的成生、发展、萎缩,台缘鲕滩不仅向广海(北大巴)方向发生了迁移,而且发育层位逐步抬高,具有明显穿时性特征。镇巴区块铁溪万源区带飞一段-飞二段发育厚层状鲕粒坝储集层,单层厚度为22~40 m,分布较为稳定,是优质储集层。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北部飞仙关组白云岩发育,主要分布在台缘鲕滩和局限-蒸发台地环境,其岩性为鲕粒白云岩、具残余鲕粒结构粗粉晶-细晶白云岩、泥微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粗粉晶-细晶白云岩。通过应用同位素、包裹体、微量元素、阴极发光等先进测试方法对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机理进行研究,泥微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是与蒸发泵有关的准同生白云岩化产物;鲕粒白云岩和具残余结构鲕粒白云岩是混合水白云岩化产物,晚期叠加了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粗粉晶-细晶白云岩为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形成,早期是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为主,晚期叠加了埋藏白云岩化作用;同时分析得出各类白云岩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已成为我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通过对川东北长兴-飞仙关组地层沉积相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储层发育的机制。研究发现,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有陆棚、缓坡、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及台地边缘礁滩等沉积单元,台地边缘礁滩相为该区最有利的储层微相,礁、滩相发育有关的各种颗粒岩、泥粒岩或鲕粒岩,经白云石化和选择性埋藏溶解作用形成的各种次生孔、洞、缝的储渗体,它们被周围致密岩体的包围、封堵及上覆含泥质、膏质岩层封盖而形成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