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詹姆斯·伍德沃德的稳健性论证是对特殊科学解释的一种新的辩护方案,该论证试图表明低层属性与结果之间虽然具有律则必然性,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高层属性与结果之间才存在稳健的因果关系,因此,特殊科学解释是合理的。然而,稳健性论证始终无法摆脱因果排除问题,因为其未能对科学解释的稳健性进行正确诠释。科学解释的稳健性不是由干预下解释性概括保持不变的范围所决定,而是指解释者应当在待解释者的稳健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保持稳健。并且,解释者与待解释者稳健性的匹配可说明科学解释的另一维度——特异性,对特异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下发展,对稳健性的偏好会使解释层次向上发展。只有对两者进行合理权重,才能对世界做出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老证据问题起源于美国当代哲学家格莱莫尔针对贝叶斯主义所提出的责难,该问题所展示的困境是,贝叶斯认证理论似乎不能解释此前已知的证据如何给受检假说提供新的支持.本文从分析格莱莫尔论证的前提着手,指出他没有恰当区分已知事实与背景知识以及没有留意贝叶斯检验模型对于多理论竞争框架的承诺是导致老证据问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贝叶...  相似文献   

3.
D-S证据理论凭借其所制定的证据规则可以融合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可能有效的证据信息,从而提高结论的真实度和可靠性。科学假说的确证通常是建立在不同证据支持的基础之上,因此,也需要一个能够融合所有证据的方法。本文将D-S证据理论应用于判断科学假说的可靠性。显然,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处理科学假说的多证据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4.
蒂莫西·威廉姆森支持命题性证据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一方面,通过证据在最佳解释推理、概率推理、排除假设中的核心功能,威廉姆森非常严密地论证了"所有证据都是命题的"。另一方面,通过对认知主体未把握的证据和知觉证据进行分析,威廉姆森进一步论证了"把握的命题才是证据"。虽然威廉姆森的论证受到了内塔、柯内与费德曼等人的反驳,但是这些反驳都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理性曾被认为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标志,而理由是理性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果一个行动或信念是合理性的,那么至少得有好的理由来支持它。证据主义者认为,相信的理由就是证据,只有证据能够合理化一个信念。实用主义者坚决拒斥这种想法。他们主张实用因素也能成为相信的理由,在信念的形成与证成中发挥作用。这场争论推进了人们对理由的理解。因果论证与反思论证是支持证据主义的两个基本论证,然而它们都有各自的缺陷,没法彻底击败来自实用主义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论证,即奠基论证,能够更好地回应实用主义。它的基本想法是信念必须能够基于理由,却没法基于实用因素。同时,这种基于关系可以用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郑亮 《科学大观园》2005,(24):30-33
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学说,他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从简单到复杂进化来的。严格地说,进化论至今都只是一种假说,当年达尔文希望将来能发现确凿的证据,可是禁得起检验的证据至今也没有找到,而且进化论的理论与事实也出入太大,论证模棱两可,结论也无法重复。后来的学者是把进化论当作一种科学的信仰继承下来的。也正是因为信仰,才把它当成真理介绍给学术界和公众,这种新奇的假说很快形成了一个流行的信仰,人云亦云,被人们当成了真理。  相似文献   

7.
当代怀疑论论证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基于非充分决定原则,而解释主义则旨在反驳该怀疑论论证。解释主义者认为,根据我们的知觉证据以及最佳解释推理标准,日常情境假说比怀疑论假说更优,因此我们相信日常情境假说是有充分理由的。以沃格尔的方案为例,解释主义反驳彻底怀疑论进路的主要想法获得了清晰展示。但是,解释主义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批评。首先,最佳解释推理本身需要辩护;其次,解释主义作为一种反怀疑论方案需要注意其有效性问题;最后,解释主义相比于其他反怀疑论策略,如知识论析取主义,并没有优势。结论指出,解释主义并不是较好的反对怀疑论途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怀疑论者声称,我们并不拥有外部世界的知识.为支持该结论,他们提出各种怀疑主义的假说并力图表明,由于我们所持有的经验证据无法排除这些假说成立的可能,因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是处在这些情形之下.但是,以大卫·刘易斯为代表的语境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可以在特定语境下恰当地无视这些假说成立的可能,因而它们并未对日常...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对证据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证据的认识论作用,例如证据如何为确立信念、假说和理论提供支撑,而对证据本性的探讨(证据究竟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事物能成为证据?)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证据的心理主义是近来引起较多关注的一种关于证据本性的学说,主张证据是内在于认知主体的某些特定心理状态,尤其是感知觉经验。文章剖析了证据心理主义的立论和主要依据,指出用以支持心理主义的几个主要理由并不成立,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心理主义缺乏成为一个全面的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学说的必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知识论证试图证明非物理的现象事实的存在,但是物理主义者给出的答案——能力以及能力假说——瓦解了知识论证的企图。然而,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仅仅是关于如何的实践知识吗?这是物理主义者和能力假说的捍卫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能力的分析和定义对以上问题给出合理的答案,并且通过定义能力进一步对能力假说给出全新的诠释。同时,以能力的新定义为基础的新能力假说会具有更加稳固的物理主义基础,这样才能对知识论证的反驳给出有力的回击。  相似文献   

11.
We argue that abduction does not work in isolation from other inference mechanisms and illustrate this through an inference scheme designed to evaluate multiple hypotheses. We use game theory to relate the abductive system to actions that produce new information. To enable evalu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procedure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in a computer model. Experiments with this model display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collective belief-revision leading to consensus-formation,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bias and prejudice. The scheme of inferential calculations invokes a Peircian concept of ‘belief’ as the propensity to choose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T. R. AddisEmail:
  相似文献   

12.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列举分析了一些纺织类书稿中常用且易混淆的名词,包括几组《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的,但在行业中常用的专业名词,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以达到利于交流、正确认识纺织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The reductionist/holist debate is highly polarised. I propose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of pragmatic holism. It derives from two claims: firstly, that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all natural systems are theoretically reducible, for many systems it is utterly impractical to attempt such a reduction, and secondly, that regardless of whether irreducible 'wholes exist, it is vain to try and prove this. This position illuminates the debate along new pragmatic lines by refocussing attention on the underlying heuristics of learning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动机或者广泛意义上的科学的动机促使蒯因追求特殊的/相对的相似性概念以及普遍的/绝对的相似性概念。蒯因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繁杂的相似性概念的类别,在他看来,相似性概念对于语言和思想来说是最根本的,而他的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和思想哲学。因此,准确理解蒯因的相似性概念便成为准确的理解蒯因哲学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气象术语中出现循环定义、定义不协调、定义与术语不匹配、定义重复术语名称或使用代词等问题,运用术语学原理分析,提出研制术语时要注意“语料收集、定义研制、术语分类、辨析关系”的对策建议,这对提高术语研制质量,增强表达交流效果,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休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将休闲当作修身养性完善德行的手段,追求着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道家则以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追求着天地浑成、物我为一的境界,以求得精神自由为人生目标;禅宗则以在世的人生态度,摆脱人生的一切烦恼,进入快乐无忧的境界。无论儒、道、禅三家的休闲观念有何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说来,中国人的休闲哲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或者说是中国古代哲人教给人们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的自由,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的一种快乐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理论构成隐喻的指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分析科学模型的隐喻性结构,从而引出隐喻词项的指称问题.接着以博义德对理论构成隐喻的指称功能的探讨为主线,分析出隐喻或模型要能隐喻地表达思想所预设的条件是:隐喻词项的隐喻性指称就是第一主概念表达式的所指,指称的固定则是靠第二主概念和第一主概念表达式涵义之间的类比进行的.最后表明理论构成隐喻作为一种以语言适应实在的策略,它的指称功能就在于为科学探究和理论构建提供认识论进路.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become aware of inconsistencies, one must first construe of the world in a way that reflects its consistencie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tentative model for how a set of discrete memories transforms into an interconnected worldview, where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mories are forged by way of abstractions. Inconsistencies prompt the invention of new abstractions. In regions of the conceptual network where inconsistencies abound, a cognitive analog of simulated annealing is in order; there is a willingness to question previous assumptions - to ‘loosen’ conceptual relationships - so as to let new concepts percolate through the worldview and exert the needed revolutionary effect. In so doing there is a risk of assimilating dangerous concepts. Repression arrests the process by which dangerous thoughts infiltrate the conceptual network, and deception blocks thought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assimilated. These forms of self-initiated worldview inconsistency may evoke feelings of fragment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or the societ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