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来自汉、藏、蒙、回、傣,白、彝、朝鲜等各兄弟民族的41位天文学史工作者,于1985年4月7日至11日在春城昆明济济一堂,出席了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历算学术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主持了会议。云南民族学院名誉院长马曜和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等也出席了开幕式。少数民族天文史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中国天文学史和民族学史中新开辟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史所陈久金在大会的报告中评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对藏、蒙、回、傣、彝、纳西、白等七个少数民族及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文学史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1]终于出版了.编著此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出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计划的一部分.陈美东既是"大书"计划的主持人,又承担天文学卷的编著工作.陈美东从事中国天文学史研究30多年,此书可以说是他的研究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同时此书还吸收了这几十年来国内外中国天文史研究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旨趣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它叫做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正薮内清先生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史家之一,他的著作集近获整理于2017年开始陆续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作为一位深受其研究风格影响的晚辈,很荣幸能够借这个机会,谈一谈薮内先生对中国数理天文学史的贡献。在薮内清先生的时代,科学史尚不能称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一位职业的科学史家,薮内清先生筚路蓝缕、开辟草莱,使得京都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4.
李迪先生与中国科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迪教授(1927.10.6—2006.10.30)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家。他从研究数学史开始,逐渐把研究领域扩展到科技史的众多方向上,对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和科学仪器史研究贡献显著,是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在物理学史、地学史、医学史、机械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科学通史等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李迪先生以博学著称于科学史界,不仅长于发掘古代科技史料,而且也善于提出新观点和新见解。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史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4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史重大科研项目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重大科研项目的筹划与实施"系列报告会,回顾《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大典·数学典》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筹划与实施。四位负责人的报告指出,发挥集体优势与追求学术创新是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薮内清发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存在极限限制因素,难以转型成现代天文学。回顾明清史可以发现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后遭遇了本土文化的严重排斥和学习吸收不良。上述二者是导致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同为面对外来文明,较之日本对中西天文学的吸收和取舍之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天文学的不顺遂存在着深刻内因。  相似文献   

7.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金秋九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史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以及全国70多个单位的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科技发展史中,二十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科学的所有学科体系都是在二十世纪逐渐建立的。而且,由于社会与政治的影响更给二十世纪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这次会议收到的52篇论文广泛涉及到专门学科史、地方科技史、人物传记以及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8月24日-27日,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在古都西安举办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s and Astronomy"(古代数学史与天文学史国际会议)。该中心是国内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基地,她的前身是李继闵(1938-1993)教授于1985年创建的自然科学史(数学史)研究室。本次会议是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部署了一批科学技术的发展任务。这次规划,打破了常规的按学科分类组织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方法,而是按国家建设的需要,提出需要完成的科学技术"任务",并以此为核心,组织科研力量,建设科研机构,承担这些"任务"。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建设起诸多学科的基础。这种科研活动的组织方法被称为"以任务带学科",曾被我国的许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采用。"任务"能为学科的发展带来资源,能为学科的发展引导方向,但也可能限制学科的发展。本文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初期发展为例,考察任务带学科的实际过程,并对任务与学科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仙洲(1890~1975)是中国机械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文章从学术史角度对刘仙洲在清华大学开拓中国机械史的研究工作和推动机械史学科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考察。内容包括他早期对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机械史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他的治学方法及其特色和他的学术工作的传承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定于今年10月在河南南阳召开物理学和冶金史联合年会,会上将讨论近几年学科史建设等普遍性问题,交流学术成果和教学经验。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还将进行换届选举。欢迎  相似文献   

13.
从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进展看,灾害史学科归属问题向不为人所注目讨论,在经历了多年模糊不清的学科定位以后,灾害史研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并在领域拓展、学科建设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作用。基于灾害史研究的内史性质,论述了灾害史研究与科学技术史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科技史学科体系分类办法,将灾害史研究归并于科技史三分法体系下的应用科技史序列,与历史学领域的灾害史研究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编纂一套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是中国科技史学者共同的心愿。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于1987年酝酿,后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八五"计划重点项目,截至2011年,共出版了26卷。这套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团结全国科技史研究力量,凝聚一百多位学者之心血共同撰写,是中国学界60多年来完成的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巨著。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科技史学科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研究方向、学术问题、研究范式、国际合作等方面经历着一个转变期。研究领域发生“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拓展,开辟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科研机构史、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方向。我国学者更加注重研究新的学术问题,更多地借鉴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研究、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实验手段,尝试跨学科、跨文化的团队式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报,其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现为季刊,逢1、4、7、10月出版。刊物致力于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二、栏目:本刊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学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评书介和学术信息等。论文应有新见解、新方法或新材料,要求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字简练;讨论是  相似文献   

17.
正一、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报,其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现为季刊,逢3、6、9、12月出版。刊物致力于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二、栏目:本刊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学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评书介和学术信息等。论文应有新见解、新方法或新材料,要求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字简练;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和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S&TS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范围来看,S&TS是被视为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出现交叉汇流的一个会聚点,它以多学科、跨学科和交叉性为显著特征,是与这些传统学科处于同一层次的一种新型的学术研究领域。可以考虑把S&TS意译为“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看,企图把S&TS译为“科学技术学”,并将其提升为涵盖其他学科的一级学科来对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企图以“科学技术学”取代“科学技术哲学”来谈论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观点,则既不符合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传统,更是违背了S&TS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俨(1892—1963)先生和钱宝琮(1892—1974)先生是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开创者、中国数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10年代,他们就开始研读古算书,修治中国数学史,后来又涉猎中国天文学史,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他们调入中国科学院后,继续耕耘不辍,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学术工作、治学风格和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开创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于1980年10月6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哲学、史学、文博、图书、出版、新闻等一百五十余单位的二百七十多位科技史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古代和近现代科技史论文、报告二百四十余篇,分十一个专业组进行宣读、讨论。会上宜读的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部分有较高的水平。在金属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等方面讨论了一些新的较重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