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顿“判决性实验”判决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性实验是理解实验在理论构建和检验过程中作用的关键,本文通过重新检视牛顿三棱镜实验,指出:1)牛顿最初是在培根意义上提出其"判决性实验"的,重在说明其在牛顿个人内心的多种理解进路之间的一种"内部判决"作用;2)该实验在牛顿和胡克等人的光色理论之间同样做出了有效的判决:确立了牛顿的日光异质理论,否决了各种版本的修正理论;3)该实验并不直接判决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以实验"判决"形而上学假说是不当的,这只能导致对判决性实验这一概念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在"自然/技艺"间设立的决然区分,阻碍了一种以技艺建构、人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实验思维的诞生。与之相对,中世纪晚期"微粒炼金术"带来的悄然变革为突破这一思想壁垒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持。在对抗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正统观念的过程中,微粒炼金术士吸收了古代微粒论思想,依托基督教神学教义,实质性地瓦解了建立在质形论传统之上的自然世界图景,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技艺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捷克光学家马尔奇曾于1648年基于其三棱镜实验提出:"不同颜色的彩色光各自唯一地对应着不同的折射角"、"一束彩色光被折射之后它的颜色不会发生改变",这些结论与牛顿后来提出的光的不变性和日光的异质性思想相映成趣。通过解析马尔奇的三棱镜实验、光-色理论以及光的本质判断,勾画其完整的光学思想,并进一步论证,其光学思想可能对牛顿发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4.
牛顿炼金术:高贵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牛顿从事炼金术研究的历程给出一种修正解释.牛顿的炼金术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波义耳微粒哲学为理论基础而展开的,不能认定牛顿到了1675年才开始尝试将炼金术与机械论哲学结合起来展开自然哲学研究.在牛顿而言,炼金术是其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炼金术研究进路上,波义耳重视考察微粒的空间性质以及作用剂的渗透性,而牛顿于1675年后则认为物体的内聚性是因为有种种粒子力存在,因此,他重视考察作用剂的腐蚀性,加强了对酸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罗伯特·波义耳阐述微粒哲学、推进微粒论化学-炼金术的研究计划中,"硝石复原"实验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将论证,波义耳将"硝石复原"实验引作一个经典实验个案,陈述其融微粒论思考与实验探索于一体的实验哲学框架,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形式"概念,揭示微粒论在化学思维上相对于元素要素论的优势;此外,这种思考与探索并不适于用20世纪出现的理论优位的、假说-演绎模式的科学哲学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02-106
库恩以范式间的不可通约,反驳了由相对论力学可推导出牛顿力学定律的实证论观点。逻辑经验论从逻辑视角理解科学理论,认为牛顿力学的时空观等形而上学观念并不是作为一个科学理论的牛顿力学的构成部分。库恩从历史视角理解科学理论,强调在相对论之前的牛顿力学理论应包括其时空观等观念,失掉这些观念,历史与境下的牛顿力学理论本身便不完整。对库恩相关论述的分析表明,以历史与逻辑的不同视角来理解科学理论是导致该争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光场的时间相干性对干涉条纹的可见度的影响,给出了干涉条纹可见度与干涉光的光程差和光源的光谱宽度的关系式.并对时间相干性引起的牛顿环、迈克尔逊干涉仪、薄膜的干涉条纹可见度的影响作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实验主义的创始人伊恩·哈金提出"实验有自己的生命"的命题,认为实验先于理论,实验干预并创造现象,实验室科学可以自我辩护。哈金高举实验的旗帜,试图把哲学从传统的"理论优位"转向"实验优位",为科学哲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协调论看来,哈金的新实验主义试图从"实验"的窗口考察科学哲学的新图景固然有益,但并不能证明实验优位,也不能否证理论优位。协调论不坚持理论优位,也反对实验优位,通过对哈金新实验主义实验优位论的批判,协调论主张理论和实验都是认识论的研究窗口,其研究结果在更深层面上可能是一种等价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对陈独秀关于科学认识的论述,表明在中国近代科学认识观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符合论思想,这实质上是一种主观符合客观之真理论的方法论变种。它虽然在近代中国给科学认识带来了一种社会性效应,但同时使科学本身丧失了其应有的实验观察及其形而上之思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抽象代数是数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群、环、域、模、格等数学结构。环论是抽象代数中较为深刻的一部分,按照乘法是否满足交换律,环可以划分为交换环和非交换环两大类。在详尽占有并阅读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爱米·诺特为何从不变量论转到交换环论的研究,并且揭示了爱米·诺特通过对升链条件的重视与应用,完成对抽象环,特别是诺特环的公理刻画,从而建立起抽象交换环论,并促使抽象代数学这门学科正式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的自然科学观,特别关注的是他对牛顿的见解。我论证的是,黑格尔的科学观是康德建构主义的一种后期形式。我进一步论证的是,黑格尔的建构主义对意识经验的内容采纳了一种实验进路的形式,其中理论得到阐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熟悉的试错法而得到重新阐述。我最后论证的是,黑格尔对牛顿的批判开始于他的博士论文并贯穿于包括《自然哲学》在内的后期作品,黑格尔批评了牛顿从数学演绎出物理定律的努力尝试,从而正确地拒斥了牛顿不做形而上学的主张。尽管黑格尔式的自然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无根据的与不重要的,但是,经过仔细审视,它就显得是有根据的与重要的。对科学家在哲学上的不成熟见解而言,这种自然哲学在当今与在黑格尔活跃之时一样有用。  相似文献   

12.
在牛顿研究中,上帝与空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持久的问题。柯瓦雷认为牛顿对上帝与空间的关系所持的观点与摩尔的观点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牛顿手稿《论重力》的发现使这一观点需要得到重新考察,麦圭尔与卡列罗分别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然而他们的解释并未成功建立上帝与空间观念的融贯性。尽管如此,从牛顿本人哲学与神学方面的思想背景来看,《论重力》中两个关于空间的论题与其神学及上帝观念是一致的,空间并不在任何积极意义上规定甚至限制上帝的实存,因此在牛顿的语境中其论证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的自然科学观,特别关注的是他对牛顿的见解.我论证的是,黑格尔的科学观是康德建构主义的一种后期形式.我进一步论证的是,黑格尔的建构主义对意识经验的内容采纳了一种实验进路的形式,其中理论得到阐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熟悉的试错法而得到重新阐述.我最后论证的是,黑格尔对牛顿的批判开始于他的博士论文并贯穿于包括《自然哲学》在内的后期作品,黑格尔批评了牛顿从数学演绎出物理定律的努力尝试,从而正确地拒斥了牛顿不做形而上学的主张.尽管黑格尔式的自然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无根据的与不重要的,但是,经过仔细审视,它就显得是有根据的与重要的.对科学家在哲学上的不成熟见解而言,这种自然哲学在当今与在黑格尔活跃之时一样有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116
弦论是当前物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统一宇宙万物的科学理论。然而,由于弦论长期未能得到实验的证实,其自洽性、完备性和真实性也一直为人们所质疑。但弦论所具有的特殊理论内涵却引发了令人深思的哲学追问,它们包括:经验对于科学而言是必须的吗?不可观察是否构成反实在论的不充分论证说?实验和理论孰先孰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什么?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分离是否能最终统一?这些哲学追问也将弦论指向了一种全新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我们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溯了牛顿早期动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及其研究的具体过程,深入探究牛顿有关引力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认识论根源,指出:牛顿“跨越”离心力定律,应用自己的“(1/2)R公式”和推广的伽利t2定律,并结合开普勒周期定律,在1669年前得到圆轨道上的意向力平方反比关系;牛顿在1679年才认识到开普勒面积定律的物理意义,在成文于1680年的《论椭圆轨道》原始手稿中解决开普勒命题,即证明椭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对安斯康姆的非观察性自体知识的解读,试图为知觉经验内容的非概念论给出一条新的辩护路径。通过对麦克道尔的概念论论证的重构,我们发现,其论证所基于的原则或者落入了笔者称之为"猫咪谬误"的陷阱,或者徘徊在这一陷阱的边缘。为此,笔者尝试在概念论之争的主战场之外另辟蹊径,在对安斯康姆意义上的"观察"概念加以解读的基础上,考察了观察性表征与语言性表征的同构性,并提出了判定"概念性内容"的"分环勾连"原则。依据这一原则,非概念性的自体知觉经验内容是概念性的知觉经验内容的不可或缺的构成环节,前一类知觉经验是后一类知觉经验得以可能的必要前提。因此,必定有某些知觉经验的内容是非概念性的。  相似文献   

17.
兰斯-蒂林效应是广义相对论中转动质量的惯性拖拽效应,它的提出者是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蒂林以及维也纳大学数学家兰斯。此效应的发现是人们长期思考旋转运动的惯性问题的结果,此类思考的早期代表研究是牛顿的水桶实验。马赫批判牛顿的绝对空间,重新阐述了惯性效应。爱因斯坦在惯性问题上受到马赫的影响,他提出广义相对论,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蒂林在爱因斯坦以及兰斯的帮助下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式提出兰斯-蒂林效应。重新回顾此效应的发现历史,可以看到,此效应的命名并不能反映出其发现者的真实贡献。实际上,爱因斯坦的贡献最大,蒂林次之,兰斯再次之。而蒂林作为维也纳大学相对论研究的中心人物,他在多数人还未充分理解广义相对论的深刻理论内涵之时,就以转动质量的效应问题展开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三大经典实验检验之外的又一种检验依据,他的工作值得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经常被视为人类合理性的典范,但随着库恩的历史主义的兴起,这一观点受到了颇多挑战。论文分析了逻辑实证论、波普、牛顿一史密斯以及劳丹等人的合理性概念,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作者试图寻找波普“批判理性主义”中更为根本的精神,最终将合理性分析为批判性。科学是理性的,因为科学共同体对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理论都持批判的态度。对“批判”概念的进一步哲学探讨,将最终揭示合理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相对论—形式化的赠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世纪末的冲击: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牛顿物理学在两百余年的发展中,随着其应用的扩张曾出现过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但没有一次比之1987年出现的所谓迈克耳逊-莫雷实验提出的矛盾更加尖锐的了,以致被开尔文勋爵称为物理学晴朗天空的“乌云”。对于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人们有种种解释。迈克耳逊因为发现光的速度都一样,认为  相似文献   

20.
质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牛顿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定义了质量概念,结构主义与操作主义试图通过拒斥物理实在来消解牛顿质量。在场本体论中,粒子的生成论替代了构成论,质量与能量概念是等价的。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与空间等同实现了物理实在与结构实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